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學雷鋒四十九年不間斷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0日 15: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兔年臘月,農曆小年,在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甘肅省平涼古城,武警8674部隊一連官兵冒著高原的寒風,和市民一起揮動掃把,清除城市垃圾,共迎新春佳節。這樣的學雷鋒活動,他們已堅持49年了。

  49年來,該連一代代官兵堅持傳播雷鋒精神不動搖,爭當雷鋒傳人不褪色,連隊被團中央授予“新長征突擊手”,被武警部隊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授予“學雷鋒先進集體”、“學雷鋒標兵集體”,被廣州市授予“雷鋒號”志願服務先進集體。

一本《雷鋒的故事》傳了22任團支部書記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從那時起,一連就開始了學雷鋒的漫長歷程。

  上世紀70年代初期,面對社會學雷鋒活動的低潮,一連專門作出了《發揚老傳統,堅持學雷鋒》的決議,理直氣壯地要求全連官兵堅持學雷鋒。連隊的“雷鋒事跡展覽室”更名為“學雷鋒展覽館”,連隊一大批先進人物的事跡和連隊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圖片資料、學雷鋒標兵留下的紀念品等被收入了展覽館。1977年3月,這份學雷鋒決議和連隊一直保存的首版《雷鋒的故事》兩次被“特邀”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博物館展出。如今,這本首版《雷鋒的故事》在一連團支部書記手中已傳了22任。

  一連有個鐵規矩: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連隊“學雷鋒展覽館”,唱的第一首歌是《學習雷鋒好榜樣》,上的第一堂課是《爭當雷鋒傳人》,讀的第一本書是《雷鋒的故事》,立下的第一個誓言是“做雷鋒式的好戰士”。老兵退伍前,都要到展室舉行告別儀式,決心把雷鋒精神帶到新的工作崗位上去。

  華偉偉是平涼市崆峒區柳湖鄉趙堡村的一名失學兒童,從他小學二年級起,一連一班就與他結成幫扶對子,每天放學後華偉偉就到連隊吃飯做作業,戰士把他稱為“連隊的編外兵”。11年來,一班9任班長“愛心接力”不斷線,去年9月,華偉偉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大學。

  如今,在一連10年前資助的8名學生中,有兩名已經上了大學,4名正在讀重點高中。

  安徽籍戰士李曉橋入伍前被一個假裝殘疾的人騙了25元錢,他對傳播雷鋒精神一度産生動搖。一次他和班長桂文上街辦事,碰到一個行乞的殘疾人,桂文毫不猶豫地把身上所有錢都給了乞丐,李曉橋責怪班長上當受騙了。桂文卻對他説:“如果他真是個殘疾人,我們就獻出了一份愛心;如果他是假裝的,我們就用一顆誠心去感化他。”

  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一連216名官兵成為“學雷鋒標兵”,19人被上級授予“雷鋒式的好幹部”或“雷鋒式的戰士”稱號,近270人成為訓練標兵、技術能手。

不管何時何地都理直氣壯地學雷鋒

  49年間,一連7次移防,4次改變隸屬關係,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學雷鋒的傳統始終沒有丟。

  2002年3月,一連奉命南赴廣州執行任務。一連官兵自覺開展學雷鋒活動,沒想到補鞋機、理髮工具在街頭擺放了一天也無人問津。一個做服裝的老闆更是對一連時任指導員李平忠説:“要多少錢,你們直説!”

  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要不要學雷鋒,作為對官兵進行傳統教育的學雷鋒展覽館要不要帶去?面對社會上一些人的冷漠,一連黨支部及時確定了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傳播雷鋒精神的思路。

  一連黨支部響亮地提出:“雷鋒與一連同在!”一連請來攝影師,將展覽館的所有圖片翻拍了一遍,帶到執勤地,在狹小的駐地辦起了“學雷鋒長廊”。一時間,長廊成為駐地一道亮麗的“精神文明”風景線。

  與此同時,一連還用開展紅色文化活動、清潔整治社區衛生等方式,讓雷鋒精神向周圍輻射。在官兵的影響和感召下,駐地周圍社會風氣逐漸好轉。半年後,該社區被白雲區表彰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2008年11月14日,一輛載有47名藏族群眾的客車在那曲索縣翻入怒江,正在此地執行任務的一連40多名官兵緊急搶送救治傷員。當時,醫院血庫的儲備血用盡,3名重傷藏族同胞又急需輸血。

  緊急關頭,連長馬國棟、士官金釗和楊振輝不顧強烈的高原反應,每人獻出400毫升鮮血,並主動把補助的營養品送給了藏族同胞。當一連駐訓結束離開索縣時,百餘名藏族群眾手捧哈達、酥油茶夾道歡送,不少藏胞與執勤官兵相擁而泣。

  拉薩甘丹寺的僧侶們談起一連官兵,總會豎起大拇指。2008年,一連官兵高原駐訓入住拉薩甘丹寺期間,僧侶們有意想“考考”官兵。

  第一次,他們在護法神前最顯眼的位置放了3張面值100元的美元,一個月後絲毫未動;第二次,他們在殿裏擺了純凈水,官兵們的嘴唇幹得起皮了,也沒人喝一口;第三次,他們在大殿裏擺了電暖器,結果被執勤官兵以違規為由搬出殿外。從此,僧侶們視戰士為親人。8個月後,當部隊撤離時,僧侶們雙手合十,誦經祈禱,送出一里多遠。

最過硬的安置卡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新華街上,有一座“感恩碑”。這是一連官兵利用執勤的機會,與北方商廈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使商廈的精神文明建設成為全市標兵後,北方商廈特意在新華街上用大理石鐫刻了這座“感恩碑”,讚譽一連是“新華街上好一連”。

  一連官兵把雷鋒精神貫穿到弘揚社會正義中。2004年2月22日,現任連長謝二亮在家休假時,看到8名持刀歹徒敲詐一名男青年的財物。他上前制止時,遭到歹徒圍攻,他的頭、肩、背、手等9處被歹徒砍傷,左手3根筋骨被砍斷,全身縫合54針。為了追趕歹徒,他縱身從二樓跳下,血灑百米長街,英雄壯舉溫暖了人們的心靈。謝二亮被評為第九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和“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

  49年來,雷鋒精神已深深在官兵心中紮根,這種深厚的雷鋒文化影響了一茬茬官兵。老兵李寶學退伍後回到老家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研究出一項在沙漠種植大棚蔬菜的新技術,這在當地是個新生事物,每年能收入20多萬元。但李寶學説:“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他先後到涼州區的3個鄉鎮指導搭建拱棚500多座,帶動十里八鄉的200多人致富。他本人也因此被甘肅省委和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表彰為“退伍軍人創業致富&&人”。

  吳海強曾經是一連學雷鋒標兵,退伍後當選為村支書,現在他是深圳一家企業的保安隊長。他帶領村民南下打工,走到哪就把雷鋒精神帶到哪,公司水龍頭壞了,他主動修;玻璃碎了,他及時更換。去年,有人將20萬元現金遺忘在治安亭,他及時歸還,被評為“紅星員工”。他所在公司的董事長説:“吳海強這樣的退伍兵,有多少公司就重用多少,如今這樣的人太難得了。”

  近年來,一連有157名學雷鋒標兵被地方錄用為公務員,不少退伍戰士給連隊寫信,感動地説:“‘學雷鋒標兵’是最過硬的安置卡。”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中國青年報,時間為2012年1月20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學雷鋒
  • 武警部隊
  • 一連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