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提升大學的文化傳承創新能力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0日 04: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閱讀提示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局勢日趨複雜,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綜合競爭軟實力的主要載體,作為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拉動力量,承載著海內外的殷切期望。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創新,目前已成為事關大局的發展要務。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重要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大學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旗幟鮮明地要求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大學的努力方向。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需要深入挖掘新形勢下的文化內涵,動員包括大學在內的科教力量大力投入,切實解決思想認識、聯絡群眾和能力不足等幾個關鍵問題。大學該如何深化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傳承創新能力,本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傑。

  “我們的文化有責任給老百姓提供一個中國夢”

  問:我們應追求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文化?

  張傑:文化是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精神支柱。這取決於文化為民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生活形態、價值意義、符號系統和社會規範,從根本上和長遠上維護了國家利益,推動了社會進步。

  當代文化仍然是民族文化主權文化。當前世界局勢,儘管以開放融合為主流,但衝突和對立仍將長期存在。其實無論開放融合的時代潮流,還是衝突對立的現實遺憾,其背後都是獨立自主的文化主權在發揮作用。我們所追求的,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先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問:在此背景下,應如何提高思想認識?

  張傑:文化的意義在於提供生活夢想。當前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之一,是日常生活價值觀建設不足,或者説對核心價值觀缺乏生動具體的、關聯到個人的生活演繹。我們的文化有責任給我們的老百姓提供一個中國夢,一個陪伴著柴米油鹽日常生活,然而又是絢麗繽紛、多姿多彩的中國夢。

  文化的內容需要通過符號系統來實現表達溝通。符號系統是對認知、情感、意志活動的把握和交流,是藝術與科學、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符號系統在傳承中追求創新。傳承的目的,全在於創新。文化改革與創新,從根本上要求創新符號系統,發現、表達和傳播新的生活。

  文化的功能是形成社會規範。社會規範是民意共識的不成文規則,現代法制與生活秩序的民間根基。社會規範只有依靠文化力量的自覺介入,才能夠得到深入人心的推廣和自覺自願的認同。社會規範具有普遍有效的約束力,從根本上成為法治法條的依據和倫理力量的源泉,成為文化發揮獨到作用的重要領域。

  文化的正外部性和文化産業的獨有特點,使文化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世界經濟普遍萎靡的環境中,表現出獨有的增長潛力和發展前景。社會主義文化勢必為中國未來的轉型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為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創造更大的成長空間,為民生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開發更多的就業機會。

  “大學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戰略資源”

  問:社會主義文化擔負著什麼樣的任務?

  張傑:文化的目標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文化不能脫離群眾,脫離生活。這樣一種文化,勢必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激勵創造力持續迸發,維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文化要主動承擔解釋現實維繫人心的艱巨任務。當前迫切需要的,是以物質為基礎的、來自文化藝術的支撐,是從認知、審美、倫理各方面入手的潤物細無聲的人文關懷。

  文化將成為公眾生活的重要資源。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巨大潛力,一方面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了緊迫要求,一方面為文化及其相關産業的改革創新開闢了廣闊天地。

  文化需求將推動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文化及其相關的産業貢獻,在這中間不僅具有數量比重的進步意義,而且具有質量提升和結構轉型的拉動作用。

  問:面對這樣的形勢,應如何推進大學的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

  張傑:大學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戰略資源。從古代的稷下學宮,到中世紀的修道院,再到現代大學,沒有教育,尤其是沒有高等教育,就沒有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近代大學教育不僅為科學技術和文化繁榮提供基礎理論和思想資源,而且往往是近代科學技術和文化變革的直接策源地。大學歷來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為己任。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國科教界有覺悟、有準備、有力量以文化建設為己任。

  第一,有必要統籌國家科教戰略與文化發展戰略,組建國家科教文化戰略協調委員會。通過頂層設計、有機融合和戰略協同,消除文化改革創新的“戰略壁壘”。部門分工與資源獨佔所導致的發展困境,是當前制約我國文化改革創新的主要障礙。這一結構性障礙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文化改革創新的戰略機制和路徑選擇,影響了戰略發展理念的創造性選擇。

  第二,適應數字技術和智慧移動互聯網促進文化發展的戰略需要,重構我國的知識産權體系,激勵文化改革創新中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現有的知識産權體系主要是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數字技術和互聯網革命要求改變原有的知識産權形成形式。必須適應數字化革命和智慧移動互聯網發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展開前瞻性戰略部署,通過制度安排釋放文化産能。

  第三,充分尊重科教助推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發揮教科文融合優勢,大力開展下一代文化産品及其産能研發工作,力爭本世紀開發出能夠取代現有文化産品的、具有鮮明中華民族標誌的文化産品形態和文化生産形態。下一代文化産品的誕生,可能將與下一代科學技術發明同步來到。

  第四,大膽突破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傳統模式,從國家文化戰略需求的高度,推進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為文化改革創新提供體制和戰略上的後備支持。這就需要我們大力發展教科文融合的新興交叉學科,主動開闢能夠適應和滿足文化改革創新所需要的前沿學科,並以之作為新的學科生長點,從而在根本性戰略能力方面,為建設文化強國,推進戰略性體制創新和學科佈局。

熱詞:

  • 近代大學
  • 價值觀建設
  • 文化主權
  • 傳承與發展
  • 文化建設
  • 文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