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18萬湖北移民搬遷基本完成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0日 04: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12月23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給湖北省委、省政府發來賀電:祝賀湖北基本完成了農村移民搬遷的任務。這標誌著,湖北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國務院承諾的“4年任務2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已經實現。

  12月20日,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辦事處蔡灣村移民安置點裏,鞭炮聲此起彼伏,搬家的車輛絡繹不絕,蔡灣村的最後一批南水北調工程移民,在這一天集中搬進了白墻青瓦、整齊漂亮的新家。

  移民王秀海家還來了“稀客”: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一行。鄂竟平握著王秀海的手説:“你們為國家、為南水北調工程作出了巨大貢獻,北方近5000萬人將能喝上你們家鄉的水,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你們!”李鴻忠一邊幫王秀海從車上搬下一簍花生,一邊祝福:“祝你們落地生花,生活美滿。”

  故土難離,移民在奉獻中迎來機遇

  2011年12月15日,山區的空氣格外寒冷。“住了七八個月了,雖然很難,但月底就能搬新家了!”在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柳陂鎮舒家溝移民臨時安置點,坐在帳篷前繡五彩十字繡的張輝菊説,她繡的是“家和萬事興”,以後就挂在新房裏。

  為了給移民整理新的生産用地,張輝菊和許多村民一樣,必須先拆掉老屋,只能先將就著住在這裡。張輝菊屬於“內安”移民,離土不離鄉,將來還在本縣居住。2011年湖北省內安移民約10.2萬人。比她更難的,是必須搬到省內其他市縣的“外遷”移民,僅柳陂鎮就有近1.2萬人外遷他鄉。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28日,湖北共外遷移民7.7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讓湖北産生了18萬移民。對每一位移民而言,這是天大的事。

  難捨的是感情。鄖縣縣委書記胡玖明説,望著蔓延40多公里長的外遷移民車隊,感動涌上心頭,那場面讓人終生難忘!外遷時,有些老人是帶著自己的“壽材”出發的,不少人是捧上一抔家鄉的泥土、灌著一瓶家鄉的清水走的,有的在家鄉種上一棵“紀念樹”,給自己“留個念想”……

  失去的是機遇。1990年,長江水利委員會開始進行大型實物指標調查,庫區的發展就受到了限制。2003年,國務院正式下達停建令,嚴格控制庫區基本建設。2003年調查時,庫區百姓住房面積人均只有20多平方米,比1990年調查時只多了1平方米,且大部分都是土木結構。

  舊的去了,新的來了。

  無論在丹江口、鄖縣等內遷移民集中安置地,還是在潛江、團風等外遷移民的集中安置點,我們看到,建得最漂亮、規劃最整齊的村落,無一不是移民安置點。移民新村,一個個農村的新社區,不僅用地集約、外觀漂亮,水、電、路、氣、寬帶等配套完善,而且商店、衛生室、農家書屋、健身器材等設施一應俱全……

  在湖北最大的南水北調外遷移民安置點團風縣黃湖新區,我們見到了朱大民、朱大富兄弟倆。哥哥朱大民在新區包租了300畝地學種水稻,在當地農業局的指導下,今年水稻畝産達到1300斤,“一年純收入有10萬元,這對我們鄖縣山裏人來説,簡直是天文數字。過去一年最多收入2萬元。”弟弟朱大富思路更活,2010年5月剛搬過來,就跟著當地農民學養野鴨,第一批養了1050隻,4個月出欄就賺了6000元。他現在已經養了10批野鴨,承包了150畝魚塘,還養了20頭豬。一年半下來,保守估計,純收入也有20萬元以上。“現在已經有幾十個移民老鄉加入我們合作社,跟著我養野鴨了!”朱大富自豪地説。

  責任如山,幹部在攻堅中成長

  18萬人、4萬多個家庭搬遷,這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

  湖北舉全省之力做好這件事。9名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上陣,對口聯絡有移民安置任務的10個市;省直30多個部門分別與有外遷、內安任務的20多個縣級政府,實行一對一聯絡指導,拿出10多億元“真金白銀”解決移民安置點的對外連接路、土地整治、農家書屋等的建設資金問題;省財政還另外拿出1.2億元,用於移民新房的外墻粉刷等。

  政策公開透明,尊重移民意願。移民外遷前,湖北拿出了13萬人的土地容量,供8萬移民選擇。內安移民同樣是讓移民選到滿意為止。丹江口市均縣鎮懷家溝村移民內安前,3次選點,最終選中了一處規劃中的商業用地,安置區政府二話沒説,就把這塊“黃金寶地”讓給了移民。

  住房建設是移民最關心的事。對外遷移民,湖北採取“雙確認”、“雙委託”的模式,由安置區、庫區政府組織移民選點、對接,確認房(戶)型、建房面積和樓層,再由移民戶與移民遷安理事會、移民遷安理事會與安置區政府簽訂委託建房協議,最後由安置區政府統一負責組織實施。內安移民的住房建設中,同樣要成立移民建房理事會,由移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實時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

  好制度,最終要靠幹部落實。湖北移民遷出地和安置地從各部門抽調了2萬多名幹部投入一線,每戶移民家庭,在老家和新家都有自己的“包保”幹部,包宣講和落實政策,包房屋建設和質量問題,包解決移民困難,包化解移民矛盾,包幫助就業創業等等。

  為了拉近和移民的距離,農忙季節,包保幹部跟著移民下地幹活;農閒時分,幹部帶著酒肉上門和移民拉家常……2011年6月18日,潛江市遭遇特大暴雨,一些外遷移民的新房屋頂出現滲水,新區道路也有了積水。這下,移民炸開了鍋,情緒激動地質問包保幹部。當天上午9點,潛江市委副書記、原常務副市長龔定榮就帶幹部趕到移民安置點,一下車,龔定榮就和幹部們拿起鐵鍬疏通溝渠,任暴雨把自己淋得濕透。看到這種情形,移民也感動了,大家一起拿著鐵鍬幹起活來。

  丹江口市均縣鎮黨委副書記劉峙清、六里坪鎮馬家崗村村委會文書馬裏學、懷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程時華等6位移民幹部,積勞成疾,病逝在工作崗位上。

  水質優先,發展在陣痛中轉型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丹江口水庫水質大部分指標屬國家一類,總體優於二類。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1958年南水北調一期工程開始建設,丹江口大壩從無到有,屹立於丹江口市境內漢江幹流及其支流丹江的交匯處。1967年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將漢江水攔入壩中,形成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庫,水庫正常蓄水位157米,庫容量174.5億立方米。

  2005年,南水北調二期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啟動,大壩加高後,丹江口水庫正常蓄水位將達170米,庫容可達290.5億立方米,滿足每年向北方供水95億立方米的要求。按照國家要求,2014年起,丹江口水庫將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供水。其中,每年向北京供水12.4億立方米,相當於目前北京市年用水總量的1/3,而河南、河北受水最多,達到37.7億和34.7億立方米。而按照遠期規劃,丹江口水庫向北調水量將增至130億至145億立方米。

  為了讓一庫清水向北流,庫區人民甚至捨棄了致富的産業。至今,丹江口市和鄖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前些年,庫區農民開始種植一种經濟作物——黃姜。黃姜之所以金貴,是因為制藥企業能從中提取皂素等藥用材料。然而,提取皂素的過程卻會排放大量廢水,對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將造成威脅。2007年,十堰市痛下決心,一次關閉了134家黃姜加工企業,一年損失工業産值15億元,如果算上上下游産業,年損失達20億元。一年損失稅收4500萬元,失去1.2萬個就業崗位,10多萬種植黃姜的姜農受到影響。

  十堰市副市長沈學強説,“十堰市原本是重工業城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近年來,我們主動關閉‘十五小’企業253家,年産值減少19億元,年減少財政收入2.1億元。在引進新項目時,我們提高了環保門檻。”新編制的《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總體規劃》確定,包括丹江口市、鄖縣、武當山特區在內的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屏障核心區”,未來5年內,十堰市將投鉅資力推該區域的綠色發展,確保“清水永續北送”。

  “南水北調是歷史的機遇。僅去年,就給十堰市帶來了140多億元的投入。當丹江口水庫水位達到170米時,十堰地區的水體面積將達到600多平方公里。屆時,這裡將形成山水合一、名副其實的‘萬島湖’!宜居宜遊的十堰,必將迎來旅遊産業的大發展!”十堰市市長周霽説。

  “一江清水送北方,讓乾涸的土地鮮花綻放,捧一把泥土藏進行囊,想家時親親泥土的芳香……”

  這是移民的歌兒,這是移民和庫區人民的心聲。

  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

熱詞:

  • 移民意願
  • 丹江口水庫
  • 外遷移民
  • 調水量
  • 稀客
  • 庫區
  • 十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