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四川地震災民“安居”之後迎接“樂業”新挑戰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7日 11: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成都1月27日電(記者王笛 張栩 賈娜)一大早,廖志忠家的客廳裏就坐滿了來拜年的親戚鄰居,可他顧不上陪客人聊天,只顧盯著電腦屏幕,還不時讓身旁的女兒在鍵盤上輸入新內容。

  “村裏很多人在家閒著沒事幹,我想過完春節就去成都考察來料加工的情況,看能不能給大夥找點活兒做。”廖志忠邊説邊記下幾家企業的聯絡電話。

  44歲的廖志忠是四川什邡木瓜坪村十組組長。木瓜坪村地處“512”特大地震極重災區,海拔約1735米,房屋在地震中全部被毀。目前,全村已整體遷移至19公里外的紅白鎮。

  一年前,廖家五口搬進由政府統規統建的兩層小樓,220平方米的新居裏液晶電視、洗衣機、太陽能、電磁爐一應俱全,廖志忠説,從山裏搬到鎮上之後,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恢復生産。

  今年是地震災區重建完成後的第一年,像廖志忠這樣在地震中失去了工作或土地的人有150多萬。經過3年重建,他們已經搬進新居,完成了安居,但實現樂業仍面臨不小挑戰。

  “我已經40多歲了,體力上沒啥優勢,自己也沒技術,很難找到工作。”廖志忠説,他組裏共有102戶,約270人,其中七八成人閒置在家,村裏人一直是靠山吃山,不想出去打工。

  面對再就業的壓力,廖志忠對今後發展也有自己的打算。地震前,廖家依靠山裏旅遊資源開辦農家樂,另外還承包山地種植黃連等中藥材,那時全家每年純收入近6萬元。但地震將這些化為烏有,通往山裏的路也遭損毀,至今還未完全通車。

  “發展生産還是要回去,等路修好之後,我就回山裏繼續搞農家樂、種藥材。山裏資源豐富得很,就差人來開發。”廖志忠説,他希望政府能幫助建立暢通的市場信息渠道,借助外部力量帶動本地資源開發利用。

  地震過後,人們全力投入到生産恢復中,現在不僅解決了自家的創收問題,還緩解了同村人的就業壓力。

  47歲的陳華全是重災區北川縣石椅村村民,地震後兩個月,他就動員其他村民重建家園,恢復生産,還向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貸款辦起了文化旅遊公司,目前已頗具規模。

  “發生這麼大災難,不可能一直靠政府救濟,必須要自己發展起來,要走在前面。”陳華全説,石椅村特色就是羌族文化和水果種植,村子要發展得靠旅遊,於是在房屋重建時就突出了羌族特色。

  陳華全告訴記者,2011年寨子總收入達到1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跟地震前人均收入2000多元比真是“跨越式”發展。而且村裏人也忙活起來,現在羌寨裏40多個服務人員都是村民。

  但羌寨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營業前4個月就虧損了8萬多元,有兩戶也因此撤資退出。受挫後,陳華全跟其他合夥人商量後決定外聘職業經理人。“農民自己管自己沒經驗,而且別人也不服氣,請專業人員來管理就好多了。”

  陳華全計劃今年還要再改善一下羌寨周邊基礎設施。“寨子生意越來越好了,生意最好的時候就接待不過來,有幾戶過來找我説今年要加入。”

  解決災區百姓就業問題一直是救災工作的重點。災後不久,國務院發佈《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明確要求:實施就業援助工程,加強對青壯年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對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訓、勞務輸出等,解決就業問題。

  各級政府為解決災民就業問題也實施了多種舉措,如鼓勵他們發展特色種植業和旅遊文化,發展産業園區等。但同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也面臨矛盾。什邡市委書記李成金説,他更想引進科技含量高的企業來促進産業升級,但同時仍需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解決就業問題。

熱詞:

  • 樂業
  • 廖志忠
  • 災民
  • 農家樂
  • 就業問題
  • 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