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安徽宣紙瀕臨技藝失傳 高收入仍難獲年輕人青睞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7日 11: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北京1月27日消息 (記者肖源)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南京以南200公里,杭州以東200公里,這裡是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一座不太能引起人們注意的小縣城,然而,這裡的一種特産,卻是舉世聞名,中國宣紙。

  然而,有紙壽千年之稱的宣紙,如今卻遇到了技藝傳承人越來越少的難題。春節期間,中國之聲記者來到位於涇縣榔橋鎮烏溪村的中國宣紙集團,實地探訪宣紙人才匱乏的原因。為何高收入的宣紙製造業,卻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

  安徽省涇縣,向南10公里,就是中國宣紙的生産基地。工廠坐落在群山環抱之間,山坡上,攤曬著略有腐敗跡象的淺灰色沙田稻草。一條叫做烏溪的小河,不疾不徐地從造紙廠穿過。49歲的曹紅苗,17歲時,接了父親的班,成了廠裏的曬紙工人,一幹就是30多年。他説,廠裏現在大部分都是他這樣年紀的工人,年輕人很少了。比如他26歲的兒子,就不願意像他一樣,子承父業。

  記者:孩子現在幹什麼工作呢?

  曹紅苗:孩子現在他在我們本縣一個企業。

  記者:也是造紙嗎?

  曹紅苗:不是造紙,因為我們在這個廠子土生土長,也是對這個廠子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是小孩子跟我們這代人他不能比,小孩很可能有他的想法吧。

  邢春榮是這家宣紙廠的總工程師,也是全國唯一的世界級宣紙工藝傳承人。説起現在廠裏的年輕人,邢春榮顯得有些無奈。

  邢春榮:我們現在大概80%、90%都是在40多歲左右,老工人。

  記者:年輕工人基本上就沒有?

  邢春榮:年輕人很少,農村裏現在80%多的勞動力,小夥子全部到外面去打工去了,誰在還在家裏,山裏面給你幹這個,我這個企業為什麼連續幾年(産量)都一直徘徊在650到700噸左右,為什麼?年輕人不大願意幹。你不能把人家逮到這裡非要讓你幹。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地政府也曾在職業高中裏,開設過宣紙工藝專業,為宣紙技藝培養接班人。在學校裏,孩子們既可以學習理論,也能在宣紙廠老師傅的帶領下,學習實踐。畢業後,只要幹滿一年的實習期,宣紙廠就給報銷全部的學費。邢春榮説,即便這樣,頭一屆畢業的28個孩子,現在也只有3個留在廠裏。

  邢春榮:但是前期辦了兩個班,到廠裏來了,第一批大概來了28個人,現在留在廠裏的也不過,現在大概有一個當兵去了,大概剩3個人,而且我們給政府,包括廠裏面的給他們待遇就是到廠裏面實習一年,實習一年願意留在廠裏做的,所以學校的培訓費企業給你報掉。

  2009年,宣紙成功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而要想成功申遺,一個必備條件就是,瀕臨技藝失傳的危險。為什麼宣紙這種傳統技藝,不能吸引年輕人的加入呢?是收入太低了嗎?邢春榮説,不是。

  記者:一般的一個熟練工種的話大概一年能掙多少錢?

  邢春榮:一年大概四、五萬,現在一線工人的工資在研究,從元月份開始,每年增加一千。看外面的年輕人能不能來從事這個行業。

  一年收入4、5萬萬,這是個什麼概念?在涇縣,一般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相對於一般的工作,造紙工人的收入是相當高了。那為什麼如此高的收入,還是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宣紙廠的老工人曹紅苗説,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這份苦。

  曹紅苗:平時季節好的時候,雖然不怎麼出汗,但是你要把1500張紙的任務把它曬完,大概要10到12個小時。而要是到夏天的時候,就是外面的氣溫都很高的時候,就是講每天上班打赤膊,就穿一條短褲在裏面工作。那個汗呀,能把那短褲能濕透。

  記者:那裏面曬紙車間的溫度有多高?

  曹紅苗:夏天的時候,大概六七十度有的。你外面的溫度到夏天都有三十幾度,三十七、八度,何況裏面呢。

  在曹紅苗看來,除了不願吃苦之外,現在的孩子們也不願意待在山清水秀但相對閉塞的家鄉。雖然在造紙廠工作不少掙錢,但對年輕人來説,外面的花花世界,更有誘惑力。

  曹紅苗:我們在家裏也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我講外面你就是就業了以後,你的這個收入,沒有我們企業的收入高。我們這個企業,畢竟還是在這個很封閉,小孩,現在他們年輕人,他們喜歡外面的花花世界,就是錢掙少一點。

  就在採訪行將結束時,記者在烏溪村的村頭,碰到了的小曹。23歲的小曹在上海一家飯店打工,剛剛從上海回家過年。在村口,急於回家的他,匆忙和記者聊了兩句。

  記者:現在一個月在上海掙多少錢?

  小曹:一個月3500。

  記者:咱這附近不是都有宣紙廠嘛,你為什麼不在宣紙廠工作呢?

  小曹:這不是外面好玩嘛,外面人多,發達,好玩。家裏沒什麼人,説不定在家裏,在什麼宣紙廠上班,連個媳婦都娶不上。

  離開宣紙廠的時候,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烏溪河的水面上,密密麻麻。烏溪河,千百年來,涇縣的人們就用這裡的水,造出了承載經典書畫作品的宣紙。純手工製作的宣紙,千百年來,品質一如既往。烏溪河永遠是烏溪河,但是,如果這門手藝真的到了後繼無人的時候,宣紙還能不能保持千年不變的獨特魅力呢?

熱詞:

  • 宣紙廠
  • 失傳
  • 年輕人
  • 涇縣
  • 新聞縱橫
  • 傳承人
  • 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