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新年畫 新生活 龍年春節記憶之1952(20120123)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3日 2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3b77926b2515438eaf3ab8ebe970e176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CCTV-1

    1月22日  19:38

  重播:

    CCTV-1

    1月23日  06:10

     

    CCTV-新聞

    1月23日  01:45

     

    CCTV-新聞

    1月23日  05:30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觀眾朋友,新年好!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已經度過了五個龍年,分別是1952年、1964年、1976年、1988年和2000年,今年又逢龍年。從今天開始,《焦點訪談》將播出系列節目龍年春節記憶。今天我們先從1952年春節説起。過大年貼年畫,是我們的傳統民俗。傳統年畫大多是代代相傳的老題材,新中國新生活給年畫增添了新內容,1952年龍年春節,千家萬戶五彩繽紛的年畫裏,有了更多的新年畫。

    創造新年畫 開始於延安時期

    1952年春節期間,《人民畫報》刊登了一張農民劉金榮在春節時喜貼年畫的照片。劉金榮是北京市海淀區六郎莊村人,當時40來歲,因為勞動生産成績出色被推選為全國勞動模範。雖然他已經在上世紀1984年去世,但他的家人在60年後的今天,依然能記起那個龍年春節興高采烈貼年畫的情景。

    劉金榮的兒子劉剛説,當時,母親、哥哥和他都在看父親貼年畫,記者前來採訪父親,於是就拍下了這張照片。

    從照片上看劉金榮貼的年畫,是一張反映領袖和人民在一起的作品。當年,這樣的作品在新年畫的創作中是非常多的。一大批專業畫家如林崗、葉淺予、董希文、李可染等都積極投入到這樣的新年畫的創作中。

    據年畫專家徐震時介紹,解放以後,毛主席做出了第一個對文化部的批示,要對舊年畫進行改造,要創作新年畫。實際上,創作新年畫從延安時期就開始了。新年畫的特點是它要反映新時代、新生活、新風尚。

    1951年秋,當時的華東軍政委員會,也就是當時的華東地區人民政府,下屬的文化部,首先派工作隊到著名的傳統年畫之鄉山東濰坊楊家埠指導工作,成為了新中國傳統年畫産地改造的開端。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楊家埠不僅早在明代就開始了年畫印製發行,歷史悠久,與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等地並稱為全國年畫之鄉,而且它還是歷史上全國年畫發行最多的地方,最多的一年曾達到過7000萬張,對傳統年畫的全面改造創新首先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利用傳統形式錶現新時代內容

    今年已是八十多歲的施邦華老人,當年是年畫改革工作隊的成員,他回憶説,他們當時一共組織了20個人進行調查研究。

    當年的工作隊員身體力行,不但積極對傳統年畫進行整理挖掘,而且自己也&&創作了一批新年畫。施邦華就以傳統年畫搖錢樹為樣本,創作了合作果園等作品。

    在工作隊員的帶動下,一批老藝人也開始了嘗試新年畫的創作。楊明智老藝人,今年已經92歲了,當年30多歲的他,積極參加了新年畫的創作,他把一幅灶王爺的舊年畫,改畫成了反映解放後農民生活的全家福。另外一位今年85歲的老藝人楊洛書,他當年創作的年畫是勝利果實、農業合作社等。

    正是通過創新改造,50年代初新年畫風靡全國,過年貼新年畫成了一種時尚,《人民畫報》發表的那張勞模劉金榮貼年畫迎新春的照片就表達了人們的喜悅之情。除了傳統的木板年畫外,包括水粉畫、攝影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也開始用於年畫創作。
有一張名為 《我們熱愛和平》的攝影宣傳畫就曾經作為年畫廣為流傳,照片上的孩子也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小明星。她叫孟運 1952年時才4歲。她回憶説,她當時梳著小辮,可能就是這個原因讓攝影記者叔叔看中了她。當年這張年畫發行了幾百萬張,還被送到了朝鮮前線志願軍戰士的手中,激勵著他們為保衛和平,保衛孩子而戰,孟運手中至今還珍藏著一位志願軍戰士寫給她的信。戰士們説,他們衝鋒陷陣就是為了保衛這些孩子,孩子是他們心中的希望。

    幾十年過去了,直到去年這張年畫還被製成了掛曆出版,它延續著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嚮往。

    到1952年底,全國解放後創作的新年畫已達1000多種,發行4000多萬張,是1950年的五倍。至此,反映當時社會變革和新生活的新年畫,達到了一個創作高潮。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年畫伴隨著中國人度過了不平凡的歲月,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節。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上世紀80年代它迎來了又一次創作發行高峰。據介紹,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有8億多張,5000多個品種。

    傳統年畫之鄉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等地的年畫,也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80年代中期,在楊家埠共有畫店120多家,整個銷量在1800多萬張。

    子承父業 創作反映自己時代風貌的作品

    現在在楊家埠,老一代的年畫藝人楊洛書仍在創作新年畫,他的兒子、女兒也加入其中,楊家成了名副其實的年畫之家。木版年畫大師92歲的楊明智,已經不能直接創作年畫了,但是他的兒子楊乃東繼承了他的事業,也成為了山東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他説,他作為一個年輕的創作者也應該感受時代的不同,創作出自己時代的風貌。

    在繼承發展傳統年畫的同時,為了推動楊家埠新年畫的創作,濰坊市寒亭區還專門成立了以創作新年畫為主的木板年畫院。
時光流逝,當年照片上被大人們抱在懷裏看年畫的孩子,今天已年過花甲;當年攝影年畫上的小女孩,已變成了退休教師。60年後的今天,過春節貼年畫的習俗依然在一些地方延續,但更多的年畫作品已經成為了人們喜愛的收藏品和藝術品。

    就在農曆壬辰年春節前夕,年貨市場上,各式年節裝飾品豐富多樣,琳瑯滿目,如同當年的年畫一樣烘托出濃濃的年味,它們裝飾著千千萬萬個家庭,也凝聚著百姓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祝福。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