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六類"文化人"最緊缺 將評三百名"文化大師"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02: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代表建議

  市人大代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劉牧雨:

  文化産業發展急需法制補課

  “近些年文化法制建設相對滯後,這與文化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有關,以往多靠行政手段進行管理。但文化在大發展大繁榮過程中,離開法制環境很容易出問題。”劉牧雨代表建議,推動文化立法,使得文化繁榮發展有法可依,依法加強管理。

  他認為,本市應結合文化體制改革,抓緊制定北京市地方性條例法規,比如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條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促進條例、知識産權保護促進條例、文化市場監管條例、互聯網管理條例等。“文化創新不妨借鑒中關村科技創新的經驗,中關村有《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美集團總工藝師郭鳴:

  職稱評審應新增工美設計專業

  “人才隊伍是有梯次的,要有大師,也要有工藝師、製作師。”郭鳴説,除了要培養大師級的人物,在工藝美術行業,技能型人才極為缺乏。“但是大師帶徒弟終究是一种太過原始的方式,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據郭代表介紹,全市有市級工美大師160人左右,全國工美大師30余位,他們多是當年中央工藝美院、老工藝美術學校培養出來的。到上世紀70年代,琺瑯廠、地毯廠技校也培養了一批。而能稱得上“工藝美術師”的,全市也就一二百人,因為近二三十年行業不景氣,年輕人不願學。目前北京僅有的一所工美專業的全國重點技校——工美技師學校,長期靠租地辦學。他建議由政府劃撥專門土地,成立集教學、科研、實訓為一體的工美技師學院,解決本市工藝美術人才斷層的頑疾。

  與此同時,郭代表還建議在職稱評審時,對工藝美術系列專業增設“工藝美術産品設計”或“工藝美術設計”專業。他解釋説,工藝美術師系列是在約30年前設置的,包括服裝設計、裝潢設計、特藝設計(景泰藍、雕漆等)等6個專業。但現在很多工美設計專業的年輕人是學設計出身,並未進廠從某一工藝做起,在評審時選擇對口專業非常困難。加之工美行業在生産組織和方式、産品結構、跨行業融合滲透等方面也都變化甚大,急需對職稱評審系列進行調整。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長張耘:

  公益性科研機構試點激勵機制

  “公益性科研機構人員激勵不足,嚴重制約著哲學社科類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張耘代表打了個比方,工業經濟的特徵之一是以物質投入為核心,而北京已經進入知識創新時代,應該尊重知識産品的生産規律,提高文化科研人員的待遇水平。

  張耘以所在的北京市社科院為例説:“六年來,院裏共引進近100名博士,他們每人每月的工資收入才不到3000元,即使是正教授級別也才5000元出頭。”按現有的經費管理制度,項目科研經費不允許用來支付人員經費。“正常情況下,公益性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工資收入,只是高校教師的一半,也低於相應級別的公務員。”

  張耘建議,在全市公益性科研機構選取試點單位,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推動哲學社會科學更深層次的繁榮發展。

  六類緊缺人才

  {1} 外向型社會科學專家,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普及理論人才,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學科、重點學科等哲學社會科學專業人才;

  {2} 數字出版、遊戲動漫、版權保護、網絡信息服務等創意策劃專業人才;

  {3} 文藝編導評論、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文化藝術專業人才;

  {4} 文化企業管理、市場開發營銷、資本運作等文化産業經營管理專業人才;

  {5} 文物保護、利用、展示、研究領域高級專業人才;

  {6} 體育管理、休閒管理以及旅遊、酒店等行業高級人才。

  政府決策

  實施文化名家領軍工程

  去年年底,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九

熱詞:

  • 文化創意産業
  • 文化産業
  • 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