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關鍵之年看金融:補弱項 化解小企業融資難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0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江蘇省南通市企業經營者與擔保公司工作人員在每月一期的“金融超市”現場交流。

  新華社發

  剛剛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堅持創新與監管協調的發展理念,堅持把防範化解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生命線,堅持自主漸進安全共贏的開放方針。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金融改革發展的重點在哪?亟須解決的具體問題有哪些?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傳遞出了明確信號。我們推出這組報道,力圖通過專家解讀幫助大家領會精神、理清思路、把握重點,為金融行業和有關部門工作提供參考。

  ——編者

  看點一

  金融行業要大力提升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覆蓋面,加大對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特別要加快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

  補弱項,化解小企業融資難

  本報記者 田俊榮 歐陽潔

  孫長信開辦的北京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註冊資金不足600萬元,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小企業。對小企業來説,資金流意味著利潤流。以前為了拿到貸款,孫長信整天東奔西跑,卻總是由於沒有抵押物而告貸無門。最近,孫長信嘗試著打開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的網站,進入網絡銀行“e單通”頁面,敲擊幾下鍵盤,輕點幾下鼠標,提起了貸款申請。沒想到短短7天就拿到了第一筆20萬元支用款項,並且以後的一年中只要在限定額度內貸款,從申請到支用僅需半小時即可完成。

  由於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經營風險大等原因,小微企業長期面臨融資難的困境。特別是去年,貨幣政策回歸穩健、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加之受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不少小微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週轉壓力進一步凸顯。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各方傾力投入,銀監會提出了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兩個“不低於”的目標,同時出臺了多項差別化的監管政策,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銀行業加大産品和服務創新,提升小微企業服務水平。截至2011年11月末,全國小企業貸款餘額達10.5萬億元,同比增長23.9%,比全部貸款平均增速高8.3個百分點。

  然而與小微企業的實際資金需求相比,目前的信貸支持力度還不夠。近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金融行業要大力提升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覆蓋面,加大對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特別要加快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這條決定意味著未來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有望得到緩解。”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關鍵靠發展專門為小微企業服務的小型金融機構,特別是一些專做小企業貸款的社區銀行,同時,放寬民營經濟在小型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允許民企開辦村鎮銀行或成為村鎮銀行的大股東,逐步提高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比例,將經營良好的小額貸款公司升格為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村鎮銀行。但在此過程中,不能盲目攀比,必須確保新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水平。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不能靠間接融資“一條道”,還要加大小微企業的直接融資比重,加快發展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發展小企業集合債券等。專家建議,商業銀行也可跳出簡單的存貸款服務模式,努力為企業提供多樣化融資,如PE+貸款、發債+擔保+信託計劃等一攬子服務。

  時下,在小微企業融資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去年,部分金融機構在對小微企業提供服務時,存在著擅自增加收費項目、以存定貸,甚至過度提高利率等現象,變相增加了企業的資金成本,加大了其經營壓力。對這種現象,應當加以清理規範。

  看點二

  切實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引導和規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參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改制和增資擴股。

  破壟斷,引入民間資本“活水”

  本報記者 吳秋余

  “銀行等一些重要金融領域還沒有對民間資本完全開放,大量民間資本想進入金融服務領域仍然困難重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認為,要破解我國當前金融業面臨的問題,提升金融業的效率和服務水平,唯有引入民間資本這一“活水”。

  近年來,我國在鼓勵、引導、規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方面的措施不斷出臺、力度逐步加大。2010年,《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支持民間資本以入股方式參與商業銀行的增資擴股。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

  各地也在積極探索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政策措施,民間資本較為活躍的浙江溫州,2011年啟動地方金融改革創新戰略,研究制定溫州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開展民間金融組織試點。溫州市金融辦負責人表示,2012年將全力以赴爭創溫州國家金融綜合改革示範區,大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引導規範民間金融發展。

  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推動了民間資本向金融服務領域進軍。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發佈的統計數字顯示,近年來我國小額信貸及其機構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在過去一年裏,全國小額信貸公司數量更是增長了近1倍。截至2011年11月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達到4144家,從業人員4.4萬人。

  “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著力點應該放在銀行業,突破口就是化解小微企業和農民的貸款難問題。”郭田勇告訴記者,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可以説起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當前出現的小微企業“錢荒”和農民貸款難,是銀行業沒有完全放開和市場化造成的,民間資本的進入恰恰可以填補這個不足。

  “在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過程中,過於謹慎和過於寬鬆都是錯誤的,我們以前有過發展農村合作基金會的教訓,應該注意規避這種風險。”郭田勇建議,在大力推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同時,也要注意可能面臨的風險,應該採取“優中選優、加強監管”的方式,穩妥推進金融機構的改革。

  “我國現在有4000多家小額貸款公司,監管部門可以從中選取經營多年、實力雄厚、信譽好的公司,發給其銀行牌照,使其逐步實現從貸款機構向小銀行的轉變,這樣就實現了將優質民間資本引入金融領域的目標。”郭田勇説。

  看點三

  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産業空心化現象。

  治虛火,堅決抑制“以錢炒錢”

  本報記者 曲哲涵

  2011年下半年,溫州一些中小企業老闆因鉅額民間債務紛紛“跑路”的事件,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高利貸”這一頑症。央行調查顯示,目前國內民間借貸規模超過3萬億元。在民間資本充裕地區,“高利貸”足以對當地經濟穩定造成一定影響。缺錢企業屈從“高利貸”,不差錢的企業卻並未把資金用於主業,而是熱衷炒樓、炒股,賺“快錢”。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發放“委託貸款”資金額度達數百億元。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這一點非常有針對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説,民間借貸是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應全面否定;而虛擬經濟也在反映一定時期社會資本對實體經濟成長的預期,是市場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虛”與“實”應當共生共榮。

  “但如果虛擬經濟完全脫離實體經濟這一基礎,進行自我循環和膨脹,一旦崩潰,虛擬財富就會快速縮水,金融機構、企業和家庭的財富全部被迫‘去杠桿化’,就會造成消費萎靡,投資不振,令實體經濟雪上加霜,宏觀經濟的衰退蕭條難以避免。只有實體經濟不斷發展起來,經濟增長才能健康平穩。”巴曙松認為,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熱衷於以錢炒錢,一是由於目前“實業”盈利能力不足,對社會資本缺乏吸引力;二是金融體系不完善,使“高利貸”等有機可乘,對社會資本誘惑力加大。

  “要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目前應加大稅收扶持和信貸支持力度,給製造業的發展注入能量。加快落實民間投資‘36條’,政府從産業升級的角度去合理引導、支持中小企業,開放更多的壟斷管制領域吸納影子銀行的資金,把民間的‘熱錢’、‘散錢’改造成實體經濟的源頭活水。”巴曙松説。

  “與此同時,還要構建對經濟發展而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體系,讓虛擬經濟更健康。”巴曙松認為,“高利貸”瘋狂的根本原因是利率的非市場化和金融資源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分配不均。“應該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讓利率反映資金的市場價格。同時積極放鬆直接融資的審批管制,降低面向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準入門檻,促進面向中小企業的産品創新,拓展多元化的直接融資渠道,等等。在正規體制內開‘正門’才能堵住非法民間借貸的‘邪門’。此外還要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儘快彌補對民間資本監管的空白,加大打擊非法高利貸的力度。”

  看點四

  防範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妥善處理存量債務,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將地方政府債務收支分類納入預算管理,構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控制和風險預警機制。

  防風險,把住地方債“出入口”

  本報記者 李麗輝

  2012年,全國到期的地方政府債務有1.84萬億元。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怎樣?如何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這些問題備受社會關注。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當前我國政府債務總體上是安全、可控的。從債務規模看,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為10.7萬億元,政府的債務率仍處於安全區範圍。從償債能力看,近年來全國財政收入增長較快,為化解舊債務、減少新增債務創造了條件。而且,投資的不少項目屬優質資産,能産生穩定的現金流,具有一定的債務自償能力。

  但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及地方債確實存在著不少違規問題,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1月4日,審計署發佈公告,通報了各地糾正審計查出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違規問題的情況:針對違規為464.75億元債務提供擔保,融資平臺公司違規抵押或質押取得債務資金731.53億元,融資平臺公司虛假出資、註冊資本未到位等2441.5億元等問題,目前有關地方和部門整改到位的資金還不足一半。

  “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將地方政府債務收支分類納入預算管理,構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控制和風險預警機制,是從體制機制上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的一個重要舉措。”白景明説。

  白景明解釋,政府資金實行預算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基礎都比較成熟。將地方債納入到預算管理的“大盤子”,就等於是把住了地方債的“入口”和“出口”,哪些項目需要舉債融資,融資規模是多少,資金用在什麼地方等,都將清清楚楚地體現在預算中。特別是將債務收支分門別類納入預算管理,更有利於政府統籌安排債務收入,加強債務支出監管,有效遏制過度舉債、盲目決策的現象。

  白景明認為,前些年我國財政收入相對較少,而各地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公共産品供應任務很重,地方政府通過舉借債務來加大投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必要的。從現在來看,各地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資金投入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加上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為未來地方政府嚴格控制新增債務,防範和化解風險提供了條件。

  下一階段,各級政府要通過把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這一措施的運用,切實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做實政府規劃與預算編制的有效對接,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上。

熱詞:

  • 民間資本
  • 小微
  • 高利貸
  • 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