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廣東:“文化綠洲”添新景 加大投入構築“文化民生”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0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以前有人説廣東是‘文化沙漠’,現在‘沙漠’變‘綠洲’了。”1月13日,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向參加省兩會的人大代表報喜:過去一年,廣東文化建設各方面穩步推進,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全國1/4,連續8年位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佔全省GDP比重達5.6%,成為廣東的支柱産業。

  時鐘撥回到2003年,靠改革起家的廣東,再次拿出敢為人先的氣魄,勇當文化體制改革的“探路先鋒”。“十一五”期間,廣東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

  十七屆六中全會春風拂來,嶺南文化新花遍野。如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反復強調:“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是加快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是建設幸福廣東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針對文化産業“大而不強”、公共文化投入總量不足等短板,廣東正深入推進實施《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掀起文化強省建設的新高潮。

  改革:壓力變動力,鬆綁促活力

  改革,一向是廣東破浪前行、無往不勝的法寶。

  2003年,廣東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隨後,6項改革試點任務落子佈局;15個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單位聞風而動。

  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是改革的中心環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完成轉制的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近300家,核銷事業單位編制7000多個。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初步由“辦文化”轉變為“管文化”。

  改革觸及既有利益,必然阻力重重。“我去雜技團調研,要把院團推向市場,他們就認為是要讓他們當回舊社會雜耍演員,有對抗情緒。”回首2008年8個市屬院團改革的艱難,現為廣州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的王曉玲(時任宣傳部長)感慨萬千。政府決心“扶上馬、送一程”,實施院團與劇場捆綁、院團與旅遊捆綁、院團與媒體捆綁的“三捆綁”政策,使得院團轉企改制順利完成。

  核銷編制,壓力變動力;轉企改制,鬆綁促活力。

  數字出版産值佔全國1/5,動漫産值佔全國1/4,網絡遊戲年收入佔全國1/3,電子遊藝遊戲設備生産佔全國2/3……多年來,廣東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在5.5%以上,約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一成,成為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重要支柱産業。

  在廣州,轉企改制後的文藝院團學會了怎麼跟演出商談判、怎麼爭取用低成本取得大産出,市場經濟的道路越走越寬。

  升級:從大到強,虛胖變結實

  2011年12月1日,廣東文化産業投資基金宣告誕生,計劃到2013年底募集資金總規模50億元,並將其中的七成投向省內的文化産業項目,從而基本搭建起健全的文化産業投融資平臺。“今年首期10億元的募資正按計劃推進,將定向投資于廣東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股項目。”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資辦主任賴斌説。

  明眼人清楚,廣東文化産業大而不強,虛胖而不結實,重産品、重製造而輕創意、輕智力。林雄指出:“對於擁有深厚傳統製造業基礎的廣東,如何實現從‘賣産品’到‘賣文化’的轉變,將文化與創意相結合、與科技相結合,提升産品的附加值,已然成為廣東謀求文化産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進一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必須堅持創新引領,做大做強文化産業,切實增強文化經濟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日前在廣東文化改革發展工作會議上,汪洋擲地有聲。

  廣東以全省廣電網絡和新華書店重組整合為突破口,推進文化資源整合。2010年8月,南方影視傳媒集團聯合19個地級市電視臺,聯合組建廣東省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第二階段對廣州,第三階段對深圳和縣(市、區)有線網絡的整合將於今明兩年分佈推進,爭取明年上半年基本實現‘全省一張網’。”賴斌説。與此同時,廣東新華發行集團完成了江門、大埔、臺山等10家市、縣新華書店的整合,總數達到14家,預計年底還可以整合20家。

  無抵押,融資難,一直是制約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的瓶頸。廣東省委宣傳部出面為省直幾大文化企業集團從金融機構爭取到1340億元的授信規模;設立“廣東省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兩年來,對103個重點産業項目給予近4億元的資金扶持。

  曾經“虛胖”的廣東文化産業,正越來越結實:廣東省廣告公司和奧飛動漫成功上市;深圳華強等6家企業先後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電視劇《潛伏》、《下南洋》、《下海》,動漫《喜洋洋與灰太狼》,木偶劇《八層半》,芭蕾舞劇《風雨夜歸人》等一大批文藝精品飲譽全國……

  惠民:加大投入,構築“文化民生”

  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強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根本目的是惠民。

  近年來,廣東傾力構築“文化民生”,財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硬體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加速發展。截至去年底,全省建設農家書屋12291家,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33個、文化館145個、國有博物館153個、鄉鎮和街道綜合文化站1594個。

  作為省會,廣州投入100多億元新建、改造一批文化基礎設施,一批城市“文化地標”相繼落成。同時,公共文化資源進一步向基層傾斜,城市“10分鐘文化圈”和農村“10里文化圈”成為現實。王曉玲介紹,目前,廣州正把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的工作重心從“拾遺補漏”轉移到“升級改造”,力求到2015年全部文化站達到省一級以上標準。

  不容回避的是,當前廣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依然存在著投入總量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人才隊伍薄弱等軟肋。“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服務優質、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起省、市、區、街(鎮)、社區(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廣東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朱小丹不止一次堅決表態。

  為此,從2012年至2015年,廣東省財政將在原已安排的文化建設經費基礎上,再拿出25億多元專項資金,支持14項文化改革發展重點工作項目。

  今後,廣東還將著力落實文化事業經費不得低於財政支出1%、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的經費用於社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熱詞:

  • 廣東文化
  • 轉企改制
  • 文化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