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未成年罪犯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至2%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數讀未成年人司法保護

  截至目前,全國法院共設立2219個少年法庭,有7000多名法官專門從事未成年人案件的審判工作。

  2011年1月至10月,全國法院判決生效未成年被告人51814人。

  自1984年以來,全國法院共判處未成年罪犯120余萬人,未成年罪犯的重新犯罪率基本控制在1%至2%之間。

  左圖為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法官張淩穎(右)與未成年罪犯交流。

  右圖為“法官媽媽”詹紅荔向青少年介紹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情況。

  本報記者盧傑周斌

  2011年歲末,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決定將已經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提請今年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在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點設置的特別訴訟程序有望獲得正式立法保障。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關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別程序的規定,是對各地多年來有益嘗試的提煉、總結、昇華。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多年探索,我國未成年司法保護工作已經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逐漸形成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機制。

  少年法庭形成4種模式

  我國構建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機制源於建立專門的未成年人案件審判機構,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程,而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充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先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多發、高發的苗頭。長寧區法院的法官在審理中發現,有些孩子雖然在外面無法無天稱王稱霸,但一上了莊嚴肅穆的法庭,往往臉色煞白,雙腿發抖,有的甚至連話也説不出來。

  針對這一局面,為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罪犯,1984年11月,長寧區法院正式成立了我國首個專門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議庭。隨後,這一經驗很快被各地借鑒並推廣。

  在各地積極探索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及時總結、規範、引導,積極推動地方法院建立專門未成年人審判機構,使得這一工作逐步深化、完善。截至目前,全國法院共設立2219個少年法庭,有7000多名法官專門從事未成年人案件的審判工作。

  據悉,目前,我國少年法庭機構設置已經基本形成4種模式:在刑事審判庭內設置專門的合議庭,負責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目前這種模式居多;在法院內部設置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負責審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跨越不同地域設置指定管轄審判庭,實行指定管轄、集中審判;在法院內部指定一名刑事法官專門負責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未成年罪犯零障礙回歸社會

  “庭審就像是開家庭會議,完全沒有普通審判模式的緊張氣氛。”參加過人民法院審理未成年人案件圓桌審判的當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為了營造和諧的審判氛圍,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慌、抵觸心理,讓未成年被告人更容易接受判決結果,達到改造未成年被告人的目的,各地法院普遍建立起圓桌審判室,通過特殊的席位設置建立平等的對話空間。

  “圓桌審判”只是富有我國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審判方式一個範例。最高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對實踐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進行總結,人民法院形成了法庭教育制度、心理干預制度、社會調查制度等一系列適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的審判工作機制。

  各地在現行法律制度框架下,大膽探索,嘗試有利於未成年人權利保護和防控犯罪的審判方式和審判制度,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機制。

  河南等地法院聯合檢察院嘗試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工作,通過調解,使被告人採用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修復因犯罪行為而破壞的社會關係。廣東省檢察機關堅持“可訴可不訴的,堅決不訴”的司法政策,實行全程跟蹤幫教,幫助未成年人放下包袱地回到社會。上海市檢察機關與企業聯手建立未成年人社會觀護站,通過思想教育和適當的勞動學習,促其真誠悔罪。

  引人關注的是,各地法院、檢察院紛紛探索未成年罪犯輕罪記錄消滅制度,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使其零障礙回歸社會。

  教育矯治力促悔罪服判

  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青少年犯罪問題也是我國面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出現一些新情況、新特點:年齡趨向低齡化、手段趨向成人化,網絡越來越成為引發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誘因。

  針對青少年犯罪特點,“教育、感化、挽救”是我國司法機關一直堅持的方針。各級法院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公正審判,並採取多種矯治措施,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標。公安機關對於羈押的未成年罪犯,實行與成年人分管、分押,並採用適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的方式進行訊問;檢察機關成立未成年人案件專門機構,公訴人在庭審中注意將揭露犯罪與寓教于追訴融為一體。

  “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挽救一個家庭社會就多一份和諧。”辦案人員帶著愛心和責任感,融情入理地開展工作,涌現出了詹紅荔等一批“法官媽媽”,以人性的感召力教育和感化了一大批誤入歧途的未成年罪犯。

  27年來,全國法院共判處未成年罪犯120余萬人,經過少年法庭教育矯治的未成年罪犯大多數都能悔罪服判,在社區和未成年犯管教所積極改造,重返社會後多數已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考入大學及各類職業學校,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據統計,2002年至2010年間,我國未成年罪犯的重新犯罪率基本控制在1%至2%之間。

  本報北京1月13日訊

熱詞:

  • 未成年罪犯
  • 未成年犯
  • 重新犯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