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白嶺: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文物為代價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10: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歷史不能割斷,發展需要借鑒,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繼承自己的優秀文化遺産,才能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近些年,一些知名景區屢遭破壞,北嶽恒山遭到採礦者無序挖掘,陜西延安中央舊址被地産商進駐,北京地壇昔日皇家園林變地攤,景區被商業侵蝕,這些問題的源頭,其實就是追逐利潤的貪婪沒有邊界,而相關的監管疲弱法規不全,以致形成了對景區破壞式的開發。

  這些景區和遺址,是我們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産的一部分。歷史不能割斷,發展需要借鑒,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繼承自己的優秀文化遺産,才能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化。而景區的歷史建築則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屬性。許多文化遺産,歷經人間和自然的無數次劫難,是我們的祖輩一代又一代付出巨大代價後才留存下來的。保護好這些珍貴遺産,使之世代傳承,是我們應盡的歷史責任。然而,現實中為發展經濟而漠視甚至破壞文化遺産的行為卻屢屢發生。

  《1996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列舉的五種“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中,無根的增長是一種毀滅文化,降低了人們生活質量的經濟增長;而無未來的增長是造成資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增長,它們都是對不顧文化遺産的保護而一味以犧牲環境(歷史人文環境)降低人們生活質量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的批評。文化遺産如何保護,如何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在我國,文化遺産事業應有的地位尚未被確立,某些政府部門尚未真正認識到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性,對文化遺産價值認識存在偏頗,往往對圓明園、長城等“重要”的世界遺産較為關注和重視,而對“普通”遺産的保護卻不太關心,甚至視為可有可無,仍在不斷地進行破壞。其次是文化遺産保護的法制不完善、制度不配套、措施不得力。這種局面出現在文明古國之一的我們身上,太不相稱了。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績指揮棒下,過分強調經濟發展,忽視了對景區文物的保護,這種情況應及時得到扭轉。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應通過完備的法律體系,樹立“文物優先、保護第一”的觀念。首先,應該尊重文物,敬畏文物。不僅注重保護文化遺産本體,還要注意保護文化遺産依存的生態和人文環境,不作添加,禁止重建,最大程度地維護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其次,不論是城市建設還是發展旅遊,都必須服從遺産的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發揮遺産的精神文化和教育功能,同時促進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

熱詞:

  • 文物
  • 景區
  • 經濟增長
  • 經濟發展
  • 1996年人類發展報告
  • 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