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上海市兩會代表:儘快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垃圾分類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遊閩鍵委員(左)、王慧敏委員就打造上海精品文化發展明確上海創意産業發展方向在分組會議間隙進行熱議。

  周光耀委員(右)、陳大康委員就如何用好教育投入提高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進行討論。

  均本報記者 張海峰 攝

  本報記者 張駿 沈軼倫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已逾2300萬,每天生活垃圾處置量達到1.89萬噸,大大超過原有設計處置能力。在“垃圾圍城”倒逼之下,去年垃圾分類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1000多個小區作為市政府實事項目試點探索了多種分類“招數”。

  試點大半年下來效果如何,下一步該怎麼走?成為今年“兩會”會場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垃圾分類,各得其所,變廢為寶”,要更積極地推動;一些代表委員則表示,“試點小區裏,七成人都分錯”,現階段不宜全面推廣,免得挫傷居民的積極性。

  趁熱打鐵推廣,還是穩步推進試點?

  甲方:時不我待 應儘快在全市範圍內推廣

  乙方:一步步來 先夯實千個試點小區基礎

  去年,不少試點小區推出了分類指導員、濕垃圾就地處置等措施,這些舉動一定程度上喚起了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熱情。採訪中,多數代表委員認為,垃圾分類是一項艱巨、但必須堅決推進的任務。但對於推進步伐問題,代表委員的想法迥異。

  “要趁熱打鐵。”魏建委員認為,儘快在全市範圍內因地制宜地推廣垃圾分類。為保證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開展,在具體推廣過程中應注意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區域的具體特點,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針對不同對象,垃圾分類實施應相應調整。

  陳強努代表提出,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處理工作一直沒做好,因為分類標準一變再變,工作做做停停,使部分市民心生抵觸情緒。上海已無退路,若這次再不堅持下去,若干年後再重新啟動,難度不知要大多少倍。一些代表委員提出,另一個急迫原因在於處置垃圾的資源循環利用企業,若前道不分類,後道就“吃不飽”。

  但調查也顯示,垃圾分類在上海市民中知曉率雖高,參與度卻不高。在首批條件較好的試點小區中,居民參與率為50%,後期試點小區,居民參與率僅30%左右,能準確分類的更少。陳玲委員認為,從目前情況看,試點推進不均衡,大分流、小分類的體系還沒建立。還是該走得穩一點,如果推太快又沒做好,反而傷到老百姓積極性,以後工作更難做。“十年前上海就在做垃圾分類,2002年我帶著學生進小區推廣垃圾分類,後來居民看到垃圾運輸又混裝在一起,就沒有了積極性。”

  沈建華委員也認為要先“做深”。他認為,像這樣一種改變人的頑固習慣的系統工程,要穩步推進,“不要搞那麼多指標、不要去追求數據好看”。去年政協調研,委員在試點小區查看,打開已經分類的垃圾袋,發現七成是分錯的。“我們還是要在這1000個試點小區裏手把手教,一步步來,錯了再分過,直到分對為止。”在成熟的基礎上,再逐步擴大試點小區。

  實施垃圾分類,政府之外還能靠誰?

  甲方:動員社會 公益組織志願者都可參與

  乙方:借力市場 讓政策與行業發展相結合

  目前試點小區垃圾多數要經過小區衛生保潔員或分揀員二次分揀,代表委員們認為這存在弊端。一是分揀工作量大,保潔員和分揀員不堪重負。二是分揀導致保潔員、分揀員工作量增加,物業企業開銷加大。一些委員認為,這並非長久之計。居民不知道如何分,首先是不了解為何要分,因為許多居民認為垃圾分類是政府的事。但政府推行垃圾分類時動作“過硬”,沒有向居民解釋分類的重要性、急迫性。

  那麼誰來充當這部分中間力量,補充政府一定的職能?魏建委員認為,可發揮公益組織自身靈活、精幹、專業、高效的優勢,借用社會的強大力量來改變政府面對公眾不斷增加的各種需要而日漸力不從心的窘境。他還建議通過招募各類高層次志願者,提高公眾環境權益意識和參與主動性。王紹華委員建議,將垃圾分類引入學校,教育學生將垃圾分類投放,學生回家會監督和指導家長怎樣進行垃圾分類。

  很多代表委員提到依靠志願者發揮作用,顯然默認實施分類的主體應該是居民。

  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推進垃圾分類試點的同時,可通過整頓和規範廢品回收市場,收編“馬路遊擊隊”,通過設立準入機制,引導這一人群由粗放式垃圾分類向精細化分類轉變,由鬆散無秩序性向定點規模化轉變。

  一些代表提到了曾在世博會展示的印度本地治理經驗:將推行垃圾分類的政策與為弱勢群體創造就業崗位聯絡在一起。一批掙紮在貧困線上的家庭婦女,加入了廢棄物再利用項目,她們將初步分類的有機垃圾再次進行分類,然後用有機垃圾去喂蚯蚓。蚯蚓産生的排泄物“蚯蚓土”,被作為肥料出售。此舉不僅改善了環境、讓婦女提高收入、也讓更多基層群眾成為垃圾分類理念的支持者和傳播者。

  場外連線

  虹橋街道虹儲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李敏:

  去年小區推行垃圾乾濕分類的第一週,大量居民對這項工作不了解。我每天站在垃圾桶邊一遍一遍宣傳和解釋,真的是口乾舌燥。很多時候,還要動手解開垃圾袋把乾濕垃圾分開歸位。慢慢地,一些原本對垃圾分類工作不太支持的居民被感動了。長住戶居民現在習慣了將乾濕垃圾分類後投放,小區垃圾日産量從原先每天13至14桶下降到每天8至9桶,碎玻璃2天1桶,有毒有害垃圾一個半月一桶。但城市人口流動大,如何讓不斷增加的新上海人學會養成這一習慣,還需要大家一起想辦法。

  上海發佈@網友議政

  “垃圾分類要不要全面推廣”的話題在“上海發佈熱點碰撞”發佈後,很多熱心網友過來“圍觀”,紛紛亮出觀點。截至昨晚發稿,評論、轉帖達650余條,特摘錄其中一部分,感謝網友的熱情參與。

  垃圾分類與減量:從入幼兒園到大學,垃圾分類與減量應該是他們的必修課程。上班族應該自學或單位組織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社區不上班的居民:通過超市、公園等中間環節,發放資料,並真真實實告訴他們做垃圾分類可以節省更多錢(一般這種人年齡偏大,教他們省錢更易接受)。

  鬼魂彈琴:當然深化試點,追求數量卻不注重質量是不行的。現在硬體是具備了,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引導和主觀意願不強,導致現在垃圾分類還只是一小部分人認真參與垃圾分類,大部分還是按照以前的習慣扔垃圾。

  小麥擴:源頭分類的意識已進入,但終端的處理呢?是否需要加強?

  lu_xiaoyong:我們小區根本就是流於形式,光忽悠送垃圾桶,實際推行效果根本沒有人來具體操作。也沒有看到上門指導居民如何開展。如果這樣,不推廣也罷!

  菩薩門前一小僧:垃圾分類是好想法,不過有幾個問題。1、意識問題: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讓民眾了解分類的意義需要時間;2、分類措施:垃圾分類需要民眾掌握一定的分類知識和分辨能力,怎樣細化方法,更加容易掌握是個問題;3、成本問題:現在政府買單免費提供相應的垃圾袋,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天地一沙鷗在復旦:垃圾分類要落實到戶才有效力。試想如果垃圾在家裏的時候是混裝的,大家出門之前再分類,最後效果一定不好。不如每戶發幾種顏色的家庭裝小垃圾桶,在家裏扔的時候就分好了,那麼拿去社區的分類箱就不困難了。建議社區起初的分類品種不要太多,一般居民家裏3個垃圾桶最多了,建議社區分類箱不要超過3個。

熱詞:

  • 垃圾分類
  • 陳大康
  • 分類標準
  • 代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