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熱點聚焦:中國股市為何遭遇“長冬”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9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4日,滬深股市在2012年首個交易日出現下跌。圖為一位股民正在上海某證券營業部關注股市行情。

  新華社記者 裴 鑫攝

  剛剛過去的2011年,對於股市投資者而言,無疑是心痛的一年。

  與自身歷史縱向比較,繼上年度下跌14.31%之後,上證綜指2011年再度大跌21.68%,創下了歷史上第三大年度跌幅。在此前的20年裏,上證綜指全年跌幅超過20%的只有3次,分別是1994年的22.3%、2001年的20.62%和2008年的65.39%。而且,上證綜指在眾多指數中表現還算較強,深成指、中小板指數、創業板指數跌幅更大,A股市場可謂“熊”氣瀰漫。

  與其他股市橫向比較,美國股市表現強勁,道瓊斯指數全年上漲超過5個百分點;受主權債務危機困擾的歐洲股市,以及亞洲各主要股市,雖然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整體表現仍然強于A股。A股的表現在全球主要市場中幾乎“墊底”。

  年末上證綜指終於跌破2245點這一歷史標誌點位後,投資者對於股市的不滿開始集中釋放。“十年輪迴”、“上漲幅度為零”……人們反思,A股市場的“冬天”為何這麼長?什麼原因導致了股市的漫漫下跌路?

  緣何與宏觀經濟相背離?

  股市究竟是不是經濟的“晴雨錶”?

  從A股市場誕生那天起,這個問題就充滿爭論。歷史上也多次出現宏觀經濟形勢與股市走勢背離的情況。這一現象在2011年顯得尤為突出:中國經濟全年增長有望超過9%,在低迷的全球經濟中表現搶眼,與此相對應的是,A股市場卻最為疲弱。

  股市不可避免會受經濟基本面的影響,但二者並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係。即使是成熟股市,在短期內也會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與經濟運行呈現不同步甚至相反的表現。就2011年的A股市場而言,經濟增長預期、對上市公司盈利前景的判斷、估值水平高低以及外部市場狀況等因素,成為影響市場運行的主導力量。

  光大證券首席投資顧問滕印認為,當前股市連續下跌的原因,從外部因素看,歐洲債務危機蔓延,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對我國的外部需求産生直接影響,加之以油價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充滿不確定性,輸入性通脹壓力沒有得到根本消除。從內部因素看,未來通脹走勢仍存在不確定性,市場對通脹是否得到根本解決存在擔憂,經濟增速下滑也導致對上市公司盈利預期的下調。

  股市與基本面相背離,也折射出市場在經濟轉型期面臨的困惑。人們還記得,2001年到2005年那一輪熊市中,電力、銀行、煤炭、鋼鐵、航運等行業的股票異軍突起,率先走出低谷,被市場稱為“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出現,背後是經濟發展的快速城鎮化和重工業化。此外,房地産業在這一時期也迅速成長。如今,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推進,過度依靠投資的增長模式正逐步改變,在這一背景下,傳統行業股票開始受到冷落,電力、鋼鐵、航運股無論是盈利水平和股價,都處於歷史低水平。

  然而,成長前景廣闊的新興行業,目前仍難以“擔當大任”。2011年,節能減排、新能源、新材料、文化産業等板塊都相繼成為股市的局部性熱點,但從整體而言,這些公司缺乏穩定的盈利前景,許多個股還面臨估值水平過高的問題,高股價與其業績增長不相稱。正因如此,成長股相對集中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去年跌幅遠大於上證綜指。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股市重心的下移也就在所難免。

  此外,還有專家認為,A股市場發展的不成熟,以及制度的不盡完善,也影響了其“晴雨錶”功能的發揮。如上市公司結構的代表性不夠,傳統行業公司權重過大;市場投機性過強,投資者進入股市往往不是依據對經濟前景和股票投資價值的判斷,而是受“賺錢效應”的吸引等等。

  下跌是否因擴容過度?

  無錫股民林女士去年股票損失慘重。她給記者打來電話表示不解:以前股市跌下來,新股就會暫時不發,讓市場“喘口氣”。現在股市跌這麼兇,為什麼股票還在不停地發?

  林女士的疑問,代表了很多股民的心聲。雖然去年二級市場連連下跌,但新股發行依然算得上是個“豐收年”。數據顯示,A股市場2011年IPO的募資總額近2233億元,自2009年以來連續3年居全球之首。過去3年來,A股市場IPO募集資金超過9000億元。與此同時,再融資數額也是居高不下。

  股市下跌時發行股票,使本來就很緊張的資金面更加捉襟見肘。因此,過去面對股市下跌,放緩新股發行節奏甚至停發新股,往往被當作“救市”舉措。投資者希望通過停發新股,讓市場休養生息,其心情也不難理解。然而,在目前的新股發行制度下,IPO更多體現為企業的自主行為,新股定價也不再受行政干預。如果用行政手段停止新股發行,能否讓股市止跌回升是個問號,而且也有違市場發展的方向。

  在成熟市場上,新股發行的多與少,價格的高與低,都是以市場調節為主。以香港市場為例,2011年9月後,多家原計劃于當年登陸H股的大型內資機構,由於全球資本市場波動的壓力,推遲了其發行計劃。但在A股市場上,卻出現很多“獨特”的現象:儘管二級市場表現欠佳,投資者談IPO而色變,新股卻總是被“搶購”,鮮有失敗案例;儘管市場認為新股發行價太高,上市後屢屢破發,但大部分公司發行市盈率仍在30倍以上……年前,華寶興業基金首家宣佈暫停參與IPO詢價,表達了買家的姿態,但市場整體依然缺乏足夠的買方約束力,新股發行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與IPO相比,全流通對股市供求關係的影響更為明顯。目前,兩市股指與2007年的最高點相比,已跌去了一半多,但流通市值卻翻了近一倍。這其中,限售股流通後增加的市值是主要部分。專家分析,限售股的解禁,會對二級市場形成壓制,使定價中樞下移。這幾年,A股市場都在慢慢消化股改解禁股的壓力。當流通市值與總市值相接近時,這種壓力才會慢慢消失。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則認為,“股改後遺症”將長期困擾股市。根據他的測算,當前24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973家為國有第一大股東的上市公司,其持有的股本總量近2萬億股,目前這些股份都已解禁。一旦上市公司大股東開始利用減持進行資本運作,對市場的影響不言而喻。

  滕印也表示,中國證券市場的生態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股權分置改革後市場進入全流通時代,市場交易機制發生變化,市場主力也發生根本性變化,從以前大戶、券商、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轉變為現在的産業資本。産業資本掌握著最優先的信息,有最大的持股份額,擁有最低的持股成本,從目前看,其拋售數額遠遠大於增持數額。

  “黑天鵝”雪上加霜

  牛市中,人們對意外事件不太在意。但在弱市中,“黑天鵝”效應就會被放大。2011年裏,相繼出現的意外衝擊,對A股市場的下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月,日本發生特大地震並由此引發核泄漏危機,之後核泄漏事故接連升級。我國決定對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調整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並暫停審批核電項目。核電股近年來一直受到市場的追捧,但在這一系列的事件後,投資者對核電發展前景的看法趨於謹慎,核電股因此一蹶不振。

  7月,“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上半年風光無限、迭創新高的高鐵板塊受到嚴重打擊,2天內市值蒸發數百億元。此後,高鐵板塊便進入綿綿下跌中,中國南車、中國北車等具有代表性的高鐵股,至今仍在不斷刷新歷史新低,與去年的高點相比股價僅剩四成多。

  一些頗具市場影響力的個股,在去年也不斷遭遇意外衝擊,股價飛流直下。剛剛完成重大資産重組的雙匯發展,因為“瘦肉精”事件,股價復牌後暴跌;投資乙肝疫苗公司的重慶啤酒,12月初公告試驗結果,由於市場對數據的解讀較為負面,該股出現罕見的連續十跌停。前幾年牛股頻出的醫藥板塊,去年更是“地雷”不斷:中恒集團解除代理合約、紫鑫藥業關聯交易、康芝藥業“尼美舒利”風波……

  市場人士分析,上述明星股的“隕落”,不僅使持有這些股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而且對整個市場的人氣和投資者信心都帶來巨大負面效應。

  國際板,是貫穿整個2011年A股市場的熱門話題。關於國際板的每一個消息,都會在市場中引發不小的波動。滕印認為,國際板推出傳聞是導致2011年市場屢現大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儘管目前國際板推出尚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趨勢已經形成,將對現有封閉市場環境下的估值體系産生深遠影響,市場正在提前反映這種預期。國際板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融資引發的資金分流;其次,國際頂級公司的登陸將給機構投資者提供優中選優、重新配置資産品種的機會,這將對高估品種産生擠出效應。

熱詞:

  • 上證綜指
  • 長冬
  • 估值水平
  • A股市場
  • 股市走勢
  • 板指數
  • 重工業化
  • 股市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