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三個覆蓋”力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7日 12: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于文靜、何雨欣)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指出,繼續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全覆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市旗)。

  一些專家認為,這表明國家將持續加大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持續增加國家固定資産投資對農業農村投入,將為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夯實水利基礎 保障糧食安全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回顧過去的一年,中央先後出臺1號文件、召開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對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水利設施的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為實現糧食産量“八連增”提供了重要支撐。

  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王愛國介紹説,2011年,中央和地方大幅增加了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全國累計完成投資2163億元,較上年增加43.8%。開展了327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全年可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000多萬畝。又有6300多萬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師生喝上放心水。

  同時,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加速推進。繼財政部、水利部2009年6月、2010年7月先後啟動兩批共850個重點縣建設之後,2011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擴大到1250個,並向牧區大縣延伸。

  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有收無收在於水,糧食生産受水的影響最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始終把農田水利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決定性因素,著力夯實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水利基礎。

  據了解,今年,水利部將大力開展冬春農田水利建設。確保2012年完成30處以上大型灌區節水改造規劃投資,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和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十二五”期間,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和牧區大縣,凈增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

  在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方面,陳雷表示,北方地區要把節水灌溉作為重點,南方豐水地區要把渠係整治作為重點,山丘區要以“五小水利”工程為重點,大中型灌區要抓好統籌規劃,把骨幹工程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末級渠係、田間工程配套建設有效銜接起來。同時,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創新管護機制。

  “一事一議”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籌資籌勞難”

  安徽省休寧縣源芳鄉海拔上千米的萬金臺村,60余座橫跨大山之間的木橋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些木橋正是依靠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得以修建完成,萬金臺村民“天塹變通途”的願望從此實現。

  為解決農業稅取消後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籌資籌勞難”,2008年,我國正式在黑龍江、雲南、河北三省率先進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2009年試點擴大到17個省份,2010年進一步擴大到27個省份,2011年起正式開始向全國推開。

  權威專家認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的推行,表明我國正在建立以農民自願出資出勞為基礎,以政府獎補資金為引導,多方投入、共同推進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實踐證明,這一機制加快了農民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

  據財政部介紹,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中,全國共建成村級公益事業項目63萬個,修建村內道路97.21萬公里,修建村內水渠26.11萬公里,新建村內垃圾收集點6.47萬個,公共廁所1.6萬座,綠化植樹7451萬株,修繕村內公共活動場所900多萬平方米。試點中,各級財政共投入獎補資金47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115.17億元,財政獎補資金帶動村級公益事業總投入1800多億元。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全覆蓋。財政部表示,“十二五”期間,各級財政一事一議獎補資金力爭累計達到2500億元以上,使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覆蓋全國所有的行政村。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是以村民民主議事為前提,是財政民主的突出體現,也是財政管理的創新。”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説,這項政策的全面推開有利於今後財政資金能夠更多地集中在村民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

  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

  “騎上馬兒跑,遍地是牛羊。”蒙古族歌曲中唱到的景像是草原牧民的共同期許,然而過度放牧對草原生態來説卻是場災難,草原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需要共贏。

  我國是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國,擁有60億畝天然草原。一方面由於氣候變化、過度利用等影響,目前我國90%可利用草原出現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生態呈現惡化趨勢,另一方面,單純實施禁牧封育政策又會不利於牧民的增收。

  2011年起,我國正式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這一機制是我國在草原生態保護方面安排資金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補貼內容最多的一項政策。

  根據這一機制,對生存環境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準對牧民給予禁牧補助。同時,對禁牧區以外可利用草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中央財政按照每年每畝1.5元的測算標準對未超載的牧民給予草畜平衡獎勵。

  此外,這一機制還加大了對牧民的生産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按照每年每畝10元的標準給予牧草良種補貼;按照每年每戶500元的標準對牧民生産用柴油、飼草料等生産資料給予補貼,降低牧民生産生活成本;在對肉牛和綿羊進行良種補貼基礎上,進一步將牦牛和山羊納入畜牧良種補貼範圍等。

  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將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市旗)。財政部介紹,從2011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將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民生産性補貼和績效考核獎勵等方面,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為136億元。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重點針對實施禁牧、減牧、草畜平衡的草原地區牧民進行補助補償,有效解決牧民在禁牧、減牧後收入增長緩慢、生活水平下降的矛盾。”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侯向陽説。

  “通過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國家可以用財政轉移支付的手段建立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性的長效機制,隨著這項政策的逐步推開,有理由相信我國將在草原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白景明説。

熱詞:

  • 草原生態
  • 水利改革
  • 村級
  •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