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雲南耿馬縣“李金榮們”守高山臺站 保邊民收視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31日 0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千家寨,德昂族村落,世居著300多位德昂族百姓,屬於雲南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班幸村民委員會,距縣城數十公里,與緬甸接壤。

  記者來到村民董小老的家,他忙招呼抽煙喝茶。客廳電視正播放著央視一套的節目,董小老熟練地操作遙控器,換成耿馬電視臺的“本土風情”。2007年之前,這裡的老百姓收看電視很困難,境外的電視信號卻很多很強。“家裏那時候就有電視,但能看到的節目不好,摟摟抱抱的多,要不就是讓人出去(境)賭錢。”董小老説。臨滄市委宣傳部的同志補充説,境外還有一些專門宣講意識形態和宗教的電視節目,對當地社會穩定有一定影響。

  為此,雲南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氣,歷時多年,在邊境山區專門修建了一批高山臺站。強大的發射功率,不僅能讓邊境山區群眾收看到更多健康清晰的新聞、娛樂節目,還能屏蔽一些境外電視節目。

  從董小老家出發,驅車4小時,沿公路盤山而上,記者來到耿馬縣南天門高山臺站。它是滇西南片區邊境沿線發射功率最大的縣級骨幹高山臺站,目前已能全天候轉播中央、省、市、縣4級10套廣播電視節目,總發射功率4200瓦,節目有效覆蓋到中緬兩國4縣16鄉(鎮),受益人口達22萬餘人。

  近百平方米的院墻之內,有兩排平房,院墻外是高高的發射塔。值班員叫李金榮,傣族,51歲的老共産黨員,軍轉幹部出身,之前在鄉廣播站工作,調來的時間不長,目前正在熟悉轉播機器的性能和操作。這兒一共有4名工作人員,兩人一班,一週一換。據李金榮介紹,早上6點半,他們會準時打開信號轉播機組,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要進入機房,在80多分貝的噪音裏,對機組進行巡視,登記數據。通常,這個時間不會短于半個小時。在輻射和噪音的雙重作用下,從機房出來的李金榮黑紅的臉膛上往往難掩疲倦。

  記者隨李金榮參觀他工作的機房,隆隆的機器聲讓人難以對話。記者還想在控制室多看看墻上挂著的操作規程和監視屏上的電視節目,他連忙催促不要待得時間太長,因為有輻射。“值班人員有沒有發專門防輻射的裝備?”李金榮回答:“暫時還沒有發,只要時間不長,問題不大。”

  高山臺站一般建在當地海拔最高的山巔上,四週都是荒山野嶺,能看到的只有山石、林海、彩雲。山頂氣候變化很大,剛剛還陽光燦爛,下一刻也許就雨似傾盆。

  李金榮端來兩杯茶。臺站裏的生活用水都是接的雨水,貯存在水窖裏;茶是自製茶,喝在嘴裏,苦苦的,澀澀的。“在山上工作是不是挺孤單的啊?”記者抿著茶問。“也還好吧,年紀大了沒什麼,年輕人可能耐不住。”李金榮聲音不大,透著平和。“再説,寂寞的時候我可以去幹活。我開了一塊地,種了很多菜,閒下來的時候就勞動一下。” 記者本想和李金榮在山上一起吃頓午飯,他卻面露為難之色。“今天他們要交接班。下午他就下山了。帶來的食物已經全部吃完。”陪同的同志邊説邊拉開冰箱,裏面確實空空如也。

  離開南天門高山臺站,回望高聳入雲的發射塔,很有氣勢。當邊境千家萬戶其樂融融地收看電視時,是否會想到孤寂守護在高山臺站發射塔下的“李金榮們”?

熱詞:

  • 高山
  • 李金榮
  • 臺站
  • 發射塔
  • 發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