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1中國“大外交”:迎難而上 務實進取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31日 00: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當地時間1月19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白宮南草坪,出席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他舉行的隆重歡迎儀式。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2011中國“大外交”:迎難而上 務實進取

  作者 張曉寧

  “在今年最後一次記者會上,我要感謝大家一年來對我們工作的配合和合作。祝大家新年快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微笑著對在座中外記者們説。

  這是2011年12月30日下午的中國外交部藍廳,外交部本年度最後一場記者會在此舉行。

  藍廳外是北京陰冷的冬日,廳內卻燈光明亮、溫暖如春。自今年9月1日起,外交部新聞發佈機制宣佈“升級”, 將每週兩場的記者會改為一週五次,以提高外交部新聞發佈時效性,更好地滿足媒體報道需求。每場記者會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在30日的記者會上,洪磊首先主動發佈消息,隨後宣佈進入答問環節。現場“有備而來”的記者舉手問道:“臨近歲末年初,您如何評價2011年的中國外交,能否介紹明年中國外交的主要考慮?”

  對這個“大命題”,洪磊説:“面對2011年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們穩步推進與各方關係,妥善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積極營造穩定、繁榮、和諧的周邊環境,鞏固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建設性參與國際體系建設,維護中國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和正當權益。深入開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全面防範外部經濟風險,積極維護了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外交並不輕鬆。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新的熱點問題層出不窮:西亞北非局勢動蕩、歐債危機發酵蔓延、日本地震引發海嘯與核泄漏……正如外交部部長助理、政策司司長樂玉成在日前“2011年中國外交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指出:“2011年是重大戰略意外迭出的一年。縱觀全年,世界出現這麼大的動蕩,這麼複雜的的局面,恐怕任何有遠見的人都未曾想到。”但是,中國迎難而上、務實進取,取得了可圈可點的外交成果。

  2011年,中國深化發展了同主要大國的關係。以胡錦濤主席1月份訪美開局,中美就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達成新共識,中俄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歐互成最大貿易夥伴。

  2011年,中國繼續鞏固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今年世界爆發了朝鮮糧食危機、非洲之角饑荒、泰國特大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中國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

  2011年,中國穩步推進周邊外交,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等區域合作組織,維護周邊穩定,促進地區國家共同發展。年內,中國同東盟國家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指針達成一致,在處理年內爭議不斷的南海問題上邁進一步。

  2011年,中國深入開展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妥善應對西亞北非局勢動蕩,在朝核、伊核問題上勸和促談。

  2011年,中國的領事保護工作卓有成效。中國積極維護海外公民的安全和利益,成功開展了利比亞撤離行動。據外交部領事司公佈的統計數據,中國在埃及、日本和利比亞的三次撤離行動共撤離4.8萬人,是過去30年海外人員撤離總數的五倍。今年12月,中老緬泰四國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也正式啟動。

  2011年,中國的公共外交受到更多關注。外交部打造了“外交小靈通”微博、藍廳論壇等一系列公共外交新品牌。“外交小靈通”微博粉絲破百萬,被評為本年度“最具影響力政務微博”。

  最後,在談到對明年中國外交的展望時,洪磊説:“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仍將十分嚴峻複雜,國際上諸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們要同各大國增進互信,拓展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進雙方關係穩定發展。要堅持睦鄰友好,提升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水平。密切同發展中國家關係,將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推向更高水平。發揮中國在多邊外交舞臺上的負責任大國作用,繼續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推動中國與有關國家財政,金融、經貿和投資合作。”

  “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洪磊表示。(完)

熱詞:

  • 大外交
  • 伊核問題
  • 參與國際體系
  • 外交部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