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戚發軔;探索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追求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30日 06: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程聚新攝

  閱讀提示

  12月29日,《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佈,總結2006年以來中國航天的主要進展,介紹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

  白皮書顯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交會對接成功,表明我國航天産品研發水平進一步提升。白皮書同時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開展載人登月前期方案論證。

  我們離登月還有多遠?未來的太空探索是什麼模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29日做客文化講壇,與我們共同暢想中國的太空夢。

  “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成功交會對接,引起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關注。航天,為何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我引用三句話來談一談:第一句話,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説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躺在搖籃裏。她在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首先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最終要征服整個太陽系”;第二句話,胡錦濤總書記説過,“無垠的太空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追求”;第三句話是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説的,“在新世紀,誰能夠有效地利用太空的資源,誰就能獲得額外的財富和安全”。

  這三句話,解釋了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航天大國要具備三種能力:進入太空、利用太空、控制太空

  經過50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成為航天大國。航天大國有什麼標誌?我覺得有三種能力。首先是進入太空的能力:能讓多重的東西脫離地球的引力,在軌道上運行。運載物的重量越大,進入太空的能力就越強。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把“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這意味著中國人開始具有進入太空的能力。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把10噸重的東西送到近地軌道,把5噸重的東西送到靜止軌道。但這樣的能力與世界強國相比有很大差距。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都有能力把20噸以上的物體送入太空。我們正在研製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預計于2014年左右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到那時,中國就具備了把25噸重量送入太空的能力。

  航天大國的第二個標誌是利用太空的能力。太空有三種資源可以利用:軌道資源、環境資源和物質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都要靠航天器完成。在衛星和衛星應用、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三方面,我們都分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嫦娥一號”繞月飛行之後落在月球上。

  如今,衛星應用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假如衛星不工作,那我們就看不成電視,也打不成電話。我們還擁有自己的導航定位衛星,為中國和周邊地區提供定位系統。

  目前,中國已經發射100多顆衛星,其中包括30多顆外國衛星,這個數量仍滿足不了需要。去年年底,我做了一個統計,世界上仍在運行的“活”衛星將近1000顆,美國佔了400多顆,俄羅斯有100多顆,我們有70多顆,日本有20多顆。我們還需要加快發展速度。

  第三個標誌是控制太空的能力。美國人説,誰能夠控制太空,誰就能控制地球。除了海陸空軍,天上也得有天軍,控制太空的能力太重要了。中國擁有了進入太空、利用太空、控制太空的能力。但是,世界形勢發展很快,我們成績很大,差距也不小,要再努力、再抓緊。

  2025年到2030年期間,中國人登月不是幻想

  1992年,我國正式決定啟動載人航天工程,確定了“三步走”戰略:載人飛船階段,空間實驗室階段和空間站階段。

  我們正在做空間實驗室階段的工作,要突破四項重大技術。首先,人要出艙。其次,交會對接,這是最複雜、風險最大、規模最大的項目。大家都問我,“神八”很圓滿,“神九”能否就實現有人對接,我覺得有可能,現在還在評估。

  第三是補加技術,需要研製一個貨運飛船。第四項技術也很重要,叫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這四個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才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建成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可以説是人類建立太空家園的一個“前哨站”。

  另外,中國人一直夢想著登上月球,去看看“嫦娥”和“吳剛”。從科技角度來看,登月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探月分“三步”走:第一步,“繞”,繞月飛行;第二步,“落”,月球車到月球一定方位探測後拿數據;第三步,“回”,到月球上取一定數量的土壤和石頭回來。

  在我看來,實現登月夢想,主要面臨兩大難題。首先是認識上要達成共識。一些人猶豫:為什麼中國人要登月?在月球上能幹什麼?對地球有什麼好處?花這麼多錢,為什麼不去改善住房,而用來登月?我是積極派,我認為中國人應該登月。有研究表明,月球上有地球上很稀缺的一種同位素“氦—3”,這種同位素可以用於可控的核聚變發電,能産生非常豐富的電力資源。

  另一個難題是技術——要到月球上去,25噸進入太空的能力遠遠不夠,起碼要80噸以上。國家確立了2020年之前的中長期發展計劃,16個重大專項中航天佔了4項:載人、探月、導航和對地觀測。在我看來,如果能攻克難關,2025年到2030年期間,中國人登月不是幻想。

  在深空探測領域,探索火星是最近的熱點。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最近搭載俄羅斯的火箭發射,但很可惜失敗了,這次算是“搭錯了車”。但我想,在2015年之前,我們能利用自己的火箭把探測器送上火星。

  培養傑出人才,大科學家要言傳身教,想象力也很重要

  今年是錢學森誕辰100週年,錢老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我有幸受過他的教育,在他的領導下工作。他曾提出發人深省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談一些親身體會。

  1956年,我被分配去搞導彈研究。幾百號人,誰也沒見過導彈長什麼樣,只有錢老見過、研究過。他給我們上課的情形讓我終身難忘:這麼一位著名的大科學家就在簡陋的食堂裏授課,只有凳子沒有桌子。這種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錢學森不僅把我們引進門,打下比較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們怎麼做學問,怎麼做人,對我們影響很大。他説,航天不是靠幾個科學家去做,而是要有一大批有志於從事導彈事業的人去做,這些人要有知識,還要有能力。

  什麼叫有志於導彈事業?錢老的言傳身教告訴我們,核心就是熱愛祖國,我們航天人絕對不是單項冠軍、個人冠軍,而是一個集體,一大批有志於導彈事業的人組成的愛國集體。

  大科學家給學生們上基礎課,對於培養傑出人才,很重要。他們本身修養很高,不僅在學術上,也在做人上,能對後生産生巨大影響。後來,我在大學任教過一段時間,發現現在很少有大科學家給學生們上課了,這很可惜。

  想象力也很重要。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想象豐富的民族——有封神演義,還有奔月的嫦娥、伐桂的吳剛。只是,人類的認識有時落後於世界的發展。當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時,我們只知道“東方紅一號”衛星會唱歌,誰也沒想到衛星現在能幹這麼多事。再過50年,我們的太空探索是什麼模樣?不可想象。或許,人會到外星生活;或許,外星的資源會被地球人利用。

  現在就有一種設想:在太空中建一個太陽能發電站。因為,太空中的太陽能太豐富了。當然,電力如何從太空傳送到地球上,目前在工程上還沒有辦法解決。但我想這不是高不可攀的,技術上通過微波、紅外都有可能實現,未來也許還有別的辦法。

  孩子們的想象力也很強,他們的很多問題經常能把我問住。不過,現在孩子的負擔太重了,挺累的,每天的功課都完不成,怎麼去想象呢?  

  總的來説,人類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能想到、能預見到,人類最終就可以做到。

  (本報記者陳星星整理)

熱詞:

  • 1970年
  • 交會對接
  • 空間實驗室
  • 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