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湖北建始縣人武部長張瑜為土苗山寨送去黨的聲音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30日 04: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2月23日,在建始縣茅田鄉把戲坨村三組慰問貧困戶時,張瑜(前右)為村民劉義珍試穿棉衣。

  劉 波攝(新華社發)

  12月23日,湖北省建始縣普降大雪,寒氣逼人。但茅田鄉董家園村民謝興美屋內的火塘邊,卻是溫暖如春,氣氛熱烈,20多名土家村民親熱地圍坐在一位軍人身邊。

  紅紅的火塘,滾燙的話語,“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貧困人口標準”,“我們縣人武部明年繼續駐點董家園村,一定要落實好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為群眾辦好幾件實事……”聽完這位軍人的話,在場的人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位軍人就是湖北恩施州建始縣縣委常委、縣人武部長張瑜。他宣講的是中央剛剛召開的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16年來,張瑜紮根山區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為少數民族送去黨的聲音,把黨的陽光播灑在土苗山寨。

  不辭辛勞傳播黨的理論,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讓少數民族群眾聽到黨的聲音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老、少、邊、窮地區,全州390萬人口中,土、苗等少數民族就達230多萬人。1996年4月,剛剛被恩施軍分區特招入伍的張瑜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作為黨員軍人,讓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聽到黨的聲音,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穩定,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鄂西山區氣候寒冷,常年“低山開桃花,高山飄雪花,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在送黨課的路上,張瑜曾遭遇山體滑坡、翻車,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2009年6月23日,張瑜到偏遠的茅田鄉董家園村講黨課。吉普車在狹窄坑洼的機耕路上蹦跳顛簸,因路面陡峭,吉普車一下子失控衝向100多米深的懸崖,幸虧懸崖前一條1米多深的水溝攔住了車輪,他和司機才死裏逃生。

  很多偏遠山村吉普車四個輪子無法走,張瑜就用自己的雙腳走。“一把電筒、一雙解放鞋、一件軍用雨衣”就成了張瑜的“三件寶”。

  “望到屋,走得哭”是過去對三里鄉石牌村居住戶的寫照。第一次到石牌村,張瑜整整用了4個小時走遍全村,為給全村黨員上兩堂黨課,與全村黨員談一次心,張瑜翻山越嶺、走村到戶,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餓了,吃一袋方便麵,經常是出門星辰滿天,歸來滿天星辰。

  “一盞明燈可以照亮帳篷,幾句真理能夠開人心竅。”通過張瑜的幫帶,村支部發展思路明了、黨員幹勁足了。2010年該村被評為全國“生態家園示範村”,被國務院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今年7月,張瑜的妻子被查出腦腫瘤,送到北京做手術。手術完沒3天,張瑜就有些坐立不安了:連日暴雨,恩施部分地區遭遇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幾家群眾的事他放心不下。更重要的是,胡總書記剛剛發表了“七一”重要講話,他還沒來得及把精神傳達到群眾中去。“走吧,走吧。”相濡以沫的妻子理解他。北京這十來天,天不亮就起床,除了照料妻子哪都沒去,他呆在病房裏看報紙學習,剪下了一些重要文章——“‘七一’重要講話的主要內容,他幾乎都能背下來了。”

  回到了建始縣,張瑜一路泥濘到的第一站,就是他已幫扶3年的扶貧點:茅田鄉董家園村。見到貧困戶彭宗全和陳正權,他眼睛就紅了——差點被山洪沖倒的房墻上斜拉一塊塑料布,兩家人都只能睡半間屋。張瑜把軍區和湖北省軍區獎勵的“優秀旅團主官”1萬元獎金捐了出去。

  8月19日彭宗全房子開工,張瑜又來了,四十幾歲的人扛起一筐磚頭就往上送。來往奔波,又説又做,“七一”重要講話的精神被他生動地“翻譯”進了農家。

  含辛茹苦幫助民族地區群眾脫貧致富,他有一個永恒的追求:

  讓少數民族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

  建始縣山高路險,自然災害頻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滯後。到2006年,全縣仍有230多個重點貧困村未實施整村推進,34個村不通公路,156個村人畜飲水困難……張瑜擔任人武部領導後,把解決農村行路難、用電難、飲水難等問題,作為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擺脫貧困的當務之急,成建制組織400多個民兵連挺進深山,揮戈荒野河汊,在這片光榮而貧瘠的土地上,打響了一場又一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

  茅田鄉董家園村距建始縣城100多公里,一條狹窄的泥巴路是數百土苗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長期以來,祖輩村民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日子。2009年3月,根據縣委分工,張瑜對口幫扶該村,爭取交通部門項目資金120余萬元,組織全村民兵開山劈石,通過9個月的日夜鏖戰,建成了一條10.5公里長的通車公路。

  多年的扶貧工作經驗告訴張瑜,要使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從根本上脫貧,關鍵是搞好增産增收,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實踐中,張瑜著眼國家扶貧政策和當地農村發展實際,及時為軍分區和人武部黨委出謀劃策,建議將扶貧方式由“幫一家一戶脫貧”轉變為“幫整村推進脫貧”,把扶貧重點由“富糧袋子”轉變為“鼓錢袋子”,確保幫扶一個村、整體脫貧一個村,長期致富一個村。

  恩施市板橋鎮大木村,是該市最偏遠的高山貧困村,多少年來,村民們一直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房不避雨”的生活。從2004年起,恩施軍分區將這個全州最難啃的硬骨頭結成整村推進聯絡村。2005年初,軍分區領導徵求張瑜意見,準備派他到該村負責扶貧工作。張瑜二話沒説,當即立下“軍令狀”,打起被包住進村裏。

  一連幾週,張瑜帶著水壺、挎包、方便麵,帶領村幹部翻山越嶺,走組串戶,逐一調查摸底,很快制定出《大木村脫貧工作計劃》。為了實現這一計劃,張瑜同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幹就是整整一年,先後為村裏建起了辦公樓、小學樓、衛生室,打通了通往山外的村組公路15公里,架通便民橋2座,新建水池、水窖240多口。他還充分發揮當地特色資源優勢,指導農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形成了以板黨、煙葉、摩芋、養殖等為主的六大支柱産業,使村民人均增收800多元……當年底,大木村被恩施州委、州政府檢查驗收為整村推進先進單位。

  臨別之時,大木數百村民自發列隊歡送,並特地給張瑜贈送了一樣珍貴的禮物——一副對聯。上面寫著:解放軍真心愛民貧困群眾心頭暖,共産黨陽光普照板橋大木換新顏;橫批是:魚水情深。

  殫精竭慮做好黨的武裝工作,他有一個堅定的決心:

  讓少數民族群眾增進對黨和人民軍隊的信賴

  建始縣人武部營院裏立著一塊3米高的巨石,上面鐫刻著“奮進”兩個大字,這記錄著張瑜帶領大夥兒克難奮進、創新發展的歷程。

  “武裝部編制在軍隊,同時又是地方黨委政府的軍事部,代表的是黨和軍隊的形象”。張瑜經常告誡自己和人武部官兵,要殫精竭慮做好黨的武裝工作,讓少數民族群眾增進對黨和人民軍隊的信賴。

  張瑜總是留給人們奔跑的身影——一天到晚都在基層奔走。為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發展作貢獻,山區民兵必須適應“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使命任務,有效提高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2008年初,帶著這一個個課題,張瑜領著工作專班一頭扎進該縣68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基層鄉鎮等,經過為期20多天的深入調研,“組織難落實、訓練難開展、裝備難保障、作用難發揮”等一個個制約民兵履行使命任務的難題浮出水面。

  他按照“兩應”一體化的建設思路,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應急維穩需要實際,按照軍地結合、平戰結合、管用結合、寓兵於民的建設路子,在縣直單位組建50人規模的常備民兵應急分隊,每個鄉鎮組建30人規模的常備民兵應急隊伍,主要擔負保交護路、反恐維穩、搶險救災、戰備執勤、安保警戒、治安聯防等任務。這不僅解決了過去“有組織無兵”和“有兵無組織”的難題,而且使民兵隊伍質量得到了整體優化。全縣11支常備民兵應急分隊,黨員、退伍軍人、大專以上文化青年達到90%以上。

  “我是祖國鍛造的一顆子彈,只要黨和人民一聲令下,我就會義無反顧地上膛、瞄準、擊發”!張瑜實踐了自己的從軍格言,2011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表彰為“獻身國防建設之星”。

熱詞:

  • 張瑜
  • 時代先鋒
  • 山寨
  • 七一
  • 黨員
  • 整村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