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海南農墾成立六十週年 4年改革華麗轉變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8日 03: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小海南,大農墾”。成立於1952年的海南農墾,擁有海南省1/4的土地、1/8的人口,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産基地和最大的熱帶作物生産基地。

  “農墾穩,海南穩。”2008年以來,海南農墾人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關懷支持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為目標,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初步實現從小農業到大農業、從傳統農場到現代企業的跨越,基本形成天然橡膠、熱帶農業、旅遊地産、金融服務、文化産業等5大産業格局,經濟效益從2007年虧損4295.5萬元,發展到2010年贏利5.2億元,今年有望突破8億元;總資産從2007年的130.88億元,壯大到2010年的365.55億元,增長179.3%。

  走過60年風雨歷程的海南農墾,站上新起點!

  從“退場風波”到民生優先

  經過半個多世紀艱苦奮鬥,農墾人在海南島的荒山野嶺開墾出了24.7萬公頃橡膠園,創造了北緯18度以北大面積植膠成功的世界奇跡,60年來累計生産天然橡膠600多萬噸,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海南建省前,農墾一直是海南先進生産力的代表,“農墾人”是一個驕傲的稱號。那時,海南農民做夢都想成為“農墾人”,先後有1500多個自然村、23.8萬人整體併入農場。大部分農場還與周邊農村建立了幫帶關係,先後有200多個自然村3.6萬人通過農場的幫助,基本上解決吃水難、照明難、行路難、看病難的“四難”問題。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情況顛倒過來。由於當時的體制、機制障礙,農墾人享受不到中央或地方惠農政策的陽光,職工收入及生活水平漸漸落後於周邊村民。於是,失落、不滿情緒在“並場”人口中蔓延、積壓,終於在2006年釀成一場震驚全島的“儋州退場風波”。

  身處“暴風眼”中的八一總場場長羅永華,回想當時的情景還心有餘悸:兩三萬人集合鬧事,要求割地退場,嚴重時不得不從省城派數千警力維穩。對這些退場職工的過激行為,羅永華雖不贊同卻表示理解:那時候,一個膠工背後有幾個管理人員,膠工的工資怎麼會高呢?吃大鍋飯,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積極性怎麼會高呢?同樣是割膠,同等勞動強度,膠工收入只及膠農的一半,怎麼不想退出去當農民?  

  當時,海南農墾實行省部共管體制,即農業部管資産,海南省管人事。“這種管人管事管資産相脫節的體制,導致海南農墾在經濟與民生的建設上逐漸被甩在了後面。”海南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海南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一新介紹,2000年前後,海南農墾的虧損面積達到64%,負債率達到70.4%,到了2006年,海南農墾對海南全省GDP的貢獻比重已經從1988年的33%下滑到7%,生産力嚴重落後。

  “再不改革,死路一條!”一位到海南農墾視察的中央領導直截了當地説。

  2007年7月,由財政部&&成立國務院“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小組”。2008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於推進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將海南農墾管理職能下放給海南省,從根本上解決管人管事管資産相脫節、改革發展穩定責任主體不統一的問題。

  “穩定是改革的前提,解決民生欠賬是實現穩定的基礎,必須下大力氣保障和改善民生。”時任海南省政協副主席、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張力夫説。

  從2008年到2010年,海南農墾在中央財政和海南省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近75億元清還歷年民生欠賬。完成墾區農網改造,電價從每度1.28元降到0.6元;解決40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修硬板公路近4000公里,惠及人口83.2萬人;建設完工12萬套保障性住房。積欠的職工工資、養老金、社保費、醫療費等一併還清後,職工養老保險移交地方,保險金增幅51.13%;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納入地方統籌。    

  羅燕清是八一農場的職工,幾年前還住在破漏的瓦房裏,如今搬進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只花了十幾萬元!”她開心地説。    

  童文傑是八一總場金川九隊的隊長,隊裏的群眾一直沒有辦養老保險,這曾經是他的一塊心病。這幾年,農墾將拖欠的保險金一併補齊並移交了地方管理,他心裏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從傳統農場到現代企業

  海南農墾原有各類學校500多所,醫院近100所、基層衛生所及防疫機構2236個,公安派出所90多個。墾區內教育、衛生、治安、民政等各項社會事業開支每年達10多億元,全部由農墾承擔。

  200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把農墾改革作為全省改革的“一號工程”,實行政企分開、社企分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但是,讓吃慣了大鍋飯的農墾人一下子接受“社企分離”並不容易。時任八一農場場長的羅永華坦承,當時,農場的收入基本上依靠橡膠産業,而社企分離要把橡膠産業剝離出去,包括他在內的大多數場長難以接受。    

  看來,沒有“思想大解放”,改革難以進行。2008年,剛過完春節,海南農墾的大小頭頭們被拉到定安縣南麗湖,接受一場“頭腦風暴”。時任農墾總局局長王一新講第一課,題目就叫“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他還要求所有講課專家放下任何顧忌,能怎麼刺激就怎麼刺激。

  整整4天的會議,使大家認識到,政企分開、社企分離是海南農墾唯一重生之路。農墾的幹部把這次南麗湖會議,稱作海南農墾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幹部們思想解放了,認識統一了,社企分離得以順利推進。2008年12月,海南農墾19萬退休職工社保移交地方統籌管理;2009年,500所中小學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10年9月1日,海南農墾總局和海南農墾集團公司正式分開。       

  社企分離使海南農墾擺脫了沉重的社會負擔,開始對集團旗下的各個産業實行股份制改造。2011年1月7日,經過多年股份制改造的海南橡膠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上市,市值432億元!12月17日,海南農墾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接下來,海南畜牧、海南花卉、海南種業等也將走向資本市場。

  以“海南橡膠”上市為標誌,海南農墾正在從全國農業領域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變身為海南農業領域市場經濟的領路先鋒。“‘十二五’末,農墾集團預計實現銷售額1000億元,海南橡膠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企業!”王一新信心滿懷。

  從單一橡膠到多元發展

  海南農墾擁有橡膠種植面積380萬畝,年生産幹膠能力達22萬噸以上,面積和産量分別約佔全國的40%和30%。

  政企分開後,農墾18萬職工中,10萬劃歸農墾集團,8萬留在農墾總局轄下的47個農場。留下的人,因為失去農場原有的橡膠支柱,一度陷入迷茫。

  “一方面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補助標準;另一方面號召農場二次創業。”新任農墾總局局長周公卒説,農墾總局組織場長分兩批外出取經,召開農場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點燃他們的創業激情。

  八一農場利用自身資源陸續成立了磚廠、石灰廠以及房地産開發公司、礦産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靠著企業經營收入,八一總場創造了海南農墾的“八個第一”:第一個在墾區建起帶電梯的職工花園小區;第一個實現職工年均收入過5萬元;第一個實行全體員工每年帶薪休假一個月;第一個建成超萬套保障性住房……

  毗鄰海口的紅明農場,重點發展熱帶瓜果,荔枝種植面積達2.2萬畝,年産值近億元,成為海南最大的荔枝種植基地。“下一步著手打造城郊型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場開發辦主任林鴻雕站在規劃圖前介紹:在海榆公路兩側荔枝、花卉基地和居民點,規劃建設熱帶農業觀光園和農家樂;利用靠近美蘭機場和4000畝水面的水庫和周邊建設用地,發展與國際旅遊島接軌的度假、養生項目。

  三亞市海棠灣畔的南田農場,曾是全國十大貧困農場之一,如今是海南農墾二次創業的一面旗幟。幾年工夫,全場芒果種植面積達4.5萬畝,種植戶達4623戶,年産值2.5億余元。許多家庭實現了“四個一”:一份産業、一份股份、一棟樓房、一輛汽車。穿行在漫山遍野芒果林中,但見一幢幢紅瓦白墻的二層小樓掩映其間,猶如一幅幅渾然天成的精美油畫。

  如今,海墾各大農場除了廣泛種植茶葉、芒果、荔枝、胡椒、香蕉、菠蘿蜜、檳榔等熱帶作物,還緊緊抓住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難得機遇,競相向旅遊地産領域進軍,目前已經規劃的旅遊地産項目達45個。

  60年的海墾,經過4年的改革發展,華麗轉身。

熱詞:

  • 海南農墾
  • 海南橡膠
  • 惠農政策
  • 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