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發展仍處在戰略機遇期 要化挑戰為機遇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6日 05: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輯先生:

  當前,世界經濟總體趨於低迷,發達國家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國際貿易增長趨緊。請問:在國際前景趨於迷茫的視域下,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讀者 艾小鵜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7國集團和“金磚5國”的進口總額環比下降1%,出口增長1%,但增幅遠低於第二季度。受高債務、高失業率困擾,美國第三季度進口下滑2.7%,出口增速下降至2.5%。受歐洲債務危機擴散影響,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進出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較而言,中國的出口下滑尤為嚴重,第三季度經常項目順差額同比下降43.5%。因此,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擔憂和疑慮: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何謂“戰略機遇期”

  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戰略機遇期”一詞最早出現在黨的十六大報告。報告提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時隔不到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又著重指出“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定下了基本格調,也是推進當前中國各項工作的戰略背景。

  從方法論的認識角度而言,“戰略機遇期”是一個基於客觀存在而又見之於主觀思維的時間範疇。其客觀存在,是説國內外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存在狀態及未來走勢;其主觀思維是一種基於對一個時期內國內外形勢的總體把握、系統考量和綜合判斷而得出的具有全局指導性、長遠決定性的判斷,即為戰略。

  因而,這一概念的內涵即戰略的本質,也就是具有全局指導性、長遠決定性。一旦作出戰略部署,戰略的基本方針在短時間內是不會變化的,其基本內容在短期內也不需要調整。如果理解不了這一點,我們就有可能由於時空的、短暫的、間歇的、非決定性的變化,對於我們以前所作的決策産生疑惑甚至動搖,從而干擾了我們的視線,懈怠了我們的工作,這樣得不償失。相反,我們只有堅定信心,善於在迎接挑戰、化挑戰為機遇的過程中把握規律,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才能抓住歷史所賦予的機遇,朝著既定的目標不斷前進。

  戰略這一概念的外延,即機遇的內容,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比如被添加、被置換、被更替,從而不斷被賦予鮮活的時代氣息和嶄新的發展面貌,進而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機遇是不斷變化和發展著的,也是轉瞬即逝的。對於外延的正確理解,有助於認清和明確內涵的分量與作用,從而更好地了解、認識中央的決策,為“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簡言之,可以將“戰略機遇期”通俗解釋為:國際國內各種客觀與主觀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境遇,並對其歷史命運産生全局性影響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

當前中國所面臨的戰略機遇

  從國際上看,和平與發展依舊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個基本面的判斷,在21世紀頭20年不會改變。雖然在一些地方會出現局部的騷亂、動蕩甚至個別的戰爭,比如今年非洲突尼斯爆發的“茉莉花革命”、埃及總統下臺以及利比亞戰爭結束,但是在總體上有核國家之間難以發生重大的戰爭,世界大戰不會打起來。發展是各個國家和民族世代追求的共同主題之一。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平等博弈、合作多贏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並貫之於實踐;在政治上,增進民主、推進法治、改善民生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國家努力追求並不斷實現的價值取向;在文化上,追求繁榮、求同存異、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已經在世界各個民族之間達成普遍共識。這些均為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創造了最佳的外部條件。

  更進一步來看,當前世界處於大變革、大調整的進程之中,但世界經濟政治秩序仍然朝著有利於和平的方向發展。主要發達國家延續數年之久的諸多經濟問題:高失業率、債臺高築、增長滯緩,折射出發達國家總體經濟發展趨緩,這與以“金磚5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展不斷壯大形成鮮明對照,必然凸顯中國經濟地位和國際話語權的不斷提升。由此,中國邁入了對國際規則、國際秩序制定、修改與推進具有實質意義的戰略機遇期。這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展開闔作,也為中國進一步深化國內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法治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歷史上少有的契機。

  從國內看,中國發展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新階段。從工業化進程來看,中國目前正處於由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邁進的新階段。從城市化發展來看,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中國城鎮人口比重為49.68%。以目前的人口城市化速度,2011年城鎮居民的比例將超過農村居民,這標誌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逆轉,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從收入來看,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大關,中國目前正處於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向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新階段。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人們收入的普遍增加,將有力地拉動消費,提高其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

  在中國發展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不斷提高;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勞動力素質明顯改善,建設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國家取得顯著成績;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將穩步推進,政府管理正在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權力逐步在陽光下運行,政府信息逐步公開化、透明化;中國法治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並不斷完善。這些都為中國現階段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與制度保障。總之,這一階段將是中國21世紀頭20年所處“戰略機遇期”的延續和深化。

化挑戰為機遇

  中國在面臨“戰略機遇期”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經濟形勢的低迷,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同樣影響到中國。國際上,以所謂“匯率操縱”、“反傾銷”為代表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以“美國國際戰略東移”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政策對亞洲及中國發展的整體鉗制,以“南海問題”、“釣魚島”事件為代表的領土主權之爭,以所謂“民主”、“人權”為幌子在其他國家掀起的顏色革命和戰爭等等,表明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然而,回望世界歷史,不難發現歷史從來都是在機遇中發展,動蕩中轉折,摩擦中前行。中國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些摩擦,看準前進的方向,按照既定的戰略和目標,化危為機,創造機遇,抓住機遇,實現穩定持續發展。同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推動世界和諧發展。

  應該看到,國內發展中也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以及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等。對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而必須以高度務實負責的精神,在不斷發展中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應對和抗擊國外風險與危機的能力,避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熱詞:

  • 戰略機遇期
  • 顏色革命
  • 中國法治
  • 中國城市化
  • 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