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複雜中國的變與不變 從怕去基層到愛去基層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6日 04: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

  ■ 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管理和服務的方式方法、思路出路都可以創新變化,而維護群眾利益、適應群眾要求的根本不能變 

  ■ “沉”到基層,才能讀懂複雜的中國,本報幾位地方分社記者透過幾個關鍵詞,解讀即將過去的一年

  社會管理

  從怕去基層到愛去基層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要讓群眾滿意,古今同理。回想三年前的貴州甕安之亂,看似偶然,其實必然。因為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導致民生欠賬多、幹群關繫緊張。現在的甕安之治回到正途,翻個筋斗明個理,這個理就是時刻牢記百姓利益是最高利益,這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

  當前,貴州正積極開展“四幫四促”活動,各級領導幹部沉到一線,獻智獻力獻策,幫助基層和群眾排憂解難。一些地市還成立群眾工作中心,辦理群眾信訪訴求“一站式”進行。

  給老百姓辦實事,貴在用情用心、貴在堅持不懈。下基層開始時靠動員,有人不情願,可是,變化悄悄發生,基層的真實、真情、真愛,深深感染著機關幹部,喚醒大家的鬥志,激發大家的幹勁,和群眾打成一片、融成一條心,處得像家人親人,從此,怕去基層變得愛去基層。

  (本報記者 汪志球)

  幹部駐村

  “紮根”是執政的一種狀態  

  幹部包村駐村是做群眾工作的老辦法、老傳統,今年各地大規模組織實行,成效顯著,可見,不能籠統地説“老辦法不管用”。

  聽駐村幹部談體會,大都認為駐村更容易投入、深入、融入,與農民打成一片,可以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和問題。包村固然也能為群眾解決一些問題,爭取扶持資金,上點致富項目,但容易浮在上面。碰到有的懶散幹部,村民半年見不到他一次面,這樣的包村又有什麼意義?話説回來,如果心思不在服務群眾上,即使駐上一年半載,也未必能見效果,還會給村裏添麻煩。

  對黨員幹部來説,包村駐村實際是在找回自己的根。進村容易紮根難。紮根是一種狀態,只要真正從群眾的立場和訴求出發,將心比心,以情動情,認真解決他們的問題,努力維護他們的利益,群眾就會認可你,就會買你的賬。

  (本報記者 劉成友)

  政務微博

  不怕發錯帖彰顯成熟心態

  多次參加北京政務微博的媒體見面會,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王惠講的一個“錯誤”令我印象深刻。

  王惠笑著説起前幾日寫的一條微博,“當時介紹首都五大文化聯盟成立,急著把消息發出去,一時‘老眼昏花’,推出‘低價票’寫成‘提價票’,成了相反的意思。”網絡時代,錯誤一點鼠標就能刪除,但王惠沒有刪帖,而是在下一條微博進行了更正,“提價”的錯誤連同網友們對“提價票”的疑惑、質疑,仍然在網頁上保留著。

  “提價”的錯誤不刪除,彰顯著觸網官員越來越好的心態。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談到他在微博上挨罵,説:“有人罵你,罵對了,那是應該的;罵錯了,也是給你提個醒。”

  不懼發錯帖、笑對“拍板磚”,這又何嘗不是所有政府部門網上網下面對民意訴求的應有態度呢?

  (本報記者 余榮華)

  道德憂慮

  更願將爭議個案看成預警  

  2011年初,人們關注的是幸福感;2011年末,人們討論的是道德觀。幸福感匱乏,道德感缺失,兩樣焦慮,勾連出一個社會轉型期價值選擇的重要課題。

  這一年,發生了不少有關道德的爭議事件。許多都是偶發、極端的個別案例,但不時見諸媒體,影響可謂不小。經常往返北京、深圳兩座氣質截然不同的城市,無論採訪官員、專家還是普通市民,對道德的憂慮是一致的,對道德的認識與對價值的堅守也是一致的。媒體報道的價值失范、道德滑坡,我更願意將之看成一種社會預警,而非對國人精神生活的客觀反映。

  幸福的增進,道德的重建,需要法制完善、應急保障等方面的引導,但我覺得更在於人的內心。大幸福必是利他的大道德;大道德必是為人的大幸福。因此,遵從內心的善,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並不孤單、寒冷。

  (本報記者 呂紹剛)

  醉駕入刑

  被法律改變的“酒文化”

  年終歲尾,各式聚會飯局漸漸多了起來,讓我欣慰的是不必為喝酒犯愁。以前,由於不勝酒力,每次飯局上都要準備各種不喝酒的理由,但就算掰開了揉碎了説,結果往往還是逃不過“一劫”。如今,只要説一聲“我開車了”,就不會被勸酒。因為,醉駕的性質已經變了——屬於刑事犯罪。

  醉駕入刑是今年重要的法治事件。觥籌交錯是個人享有的權利,酒後不得開車則是必須履行的義務。醉駕犯罪記錄要進入個人檔案,對醉駕者以後的生活和就業都會産生影響。

  今年還有一些重要的立法、修法,比如“新拆遷條例”出臺、刑法修正案(八)通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以及刑事、民事訴訟法修訂,等等。法律隨著社會的變化適時變化,同時也對社會産生影響,改變著每個人的行為習慣。醉駕入刑實行半年多,“酒文化”已經大為改觀,就是一個例證。

  (本報記者 朱 虹)

  策劃編輯:

  視點新聞版、經濟新聞版、政治新聞版、文化新聞版、社會新聞版、視覺新聞版

  版式設計:

  宋 嵩 蔡華偉

熱詞:

  • 提價
  • 錯誤
  • 微博
  • 包村
  • 一站式
  • 社會管理
  • 群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