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楊振寧:中國教育讓學生走得太窄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4日 05: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楊振寧、吳良鏞、馮其庸、歐陽中石4位已過耄耋之年的學界泰斗,戴著棉帽裹著大衣,在人攙扶下走進清華大學大禮堂,圍坐一起縱論人生經歷。

  4位大師年齡之和達到350歲,最長者是同為1922年出生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與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吳良鏞,其次是1924年出生的紅學家馮其庸和1926年出生的書法家歐陽中石。

中國學生很少關注與自己研究領域無關的知識

  作為最長者,楊振寧首先回憶起2004年他在清華大學教授大一物理的日子。

  在那段時間,楊振寧接觸了不少國內大學生。對比他在美國的學生,他發現,中國的大學生學得比較深入,也更為成熟。相比之下,美國至少有1/3的大一學生還處在一個不開竅的狀態。他把這些歸結于中國教育成功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這種“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學生吸收新的方法和知識。

  楊振寧説起自己在美國的一段經歷。美國一所研究性大學每週都要舉辦一場講座,邀請學者就某一領域最新的題目進行講解,這樣的講座並未贏得中國留學生的青睞,“原因是聽不懂,不涉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自己沒關係。”這讓楊振寧有些失望,因為有一些學科其他方向的前沿講座他也聽不懂,但一次沒聽懂沒關係,楊振寧有個事後琢磨的習慣,過一段時間,再聽其他人講同一個題目,他便發現自己多懂了一些。

  他給這種方法起名叫滲透性學習法。在楊振寧看來,這正是中國大學生急需借鑒的一種方法。

  不過,這種滲透性學習法似乎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思路相悖。楊振寧説,中國教育講究的是專心把個人的研究方向搞清楚,不相關的東西就不管。“教育太過於偏重訓導,導致學生太注重專一,不管閒事”,因此很難吸收新的知識和方法。

  “這容易讓人走到太窄的方向。”楊振寧告誡現場學生,“窄”的眼界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最為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不時到圖書館瀏覽,多讀書,讀好書。

人文也要求真,不真何以善

  馮其庸痛斥當下不正的學風,“一些學術文章看著實在讓人不放心,寫得無理無據。今天的主題雖然是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但是,人文也要求真,不真何以善?”

  他現身説法,向現場學子講起自己考證玄奘法師從印度回中國路線的故事。

  馮其庸十去西域,三上帕米爾高原,只為反復考證這一路線,直到他83歲時,還堅持上海拔4900多米的高原。除了做學問,馮其庸還被人稱為“探險家”,便緣於此。

  第八次去西域,當地領導以為馮其庸是來旅遊的,便和他商量怎麼活動。聽到馮其庸説明來意,連忙婉拒稱,“您年齡太大,路很難走的。”馮其庸説,“他們戰士能走我為什麼不能走?”對方看馮其庸不服繼而説道,“路途非常顛簸。”如此一説,馮其庸更加來勁兒,“再怎麼顛簸我也要去!”

  2007年,83歲高齡的馮其庸來到荒無人煙的一個地方,當地人説“這裡沒有路”,馮其庸説,“沒有路也要走出路來。”在他的堅持下,當地人找到了一個牧羊人,順著這位牧羊人指的小路,馮其庸找到了他在史料上看到的公主堡。但在距離公主堡不到1里的地方,囿于地形,機動車無法行駛。

  帶隊的當地人説,年輕人可以踩著石頭過去。眼看著到跟前的發現又要化成泡影,馮其庸拉著牧羊人翻上馬,“請扶我過去”。

強弩之末的專業會越走越窄

  當下的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學生也相應有了新的困擾:可選的多了,研究哪個才好?

  楊振寧十分看重這一問題。他説,研究生在剛入學的時候看不出太大的區別,經過幾年以後再看,如若成績上十分懸殊,“那一定是因為有的學生選擇了一個正確的專業,有的則沒有,而不是勤奮或聰明與否。”

  “正確的專業就是在讀研究生階段,以及此後的10年、15年社會上都將同步發展的某一領域。”楊振寧説,如果走到一個強弩之末的領域,就會越走越窄,進入一個沒有意義的研究怪圈。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來判斷哪個專業是有前途的。楊振寧建議:大學生在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不妨先找一位對相關領域有足夠經驗的前輩聊聊,聽取他們的一些勸告,再自行判斷。

  在現場,楊振寧還教了學生一招。他告訴同學,如果在年輕的時候,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特別有興趣,一定要去培養這個興趣,以及相應能力的再發展。“因為,這很可能成為你將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楊振寧向同學們講了一位物理學者出書的故事。一次,這位學者告訴楊振寧,在他20歲出頭讀物理專業的時候,就想要寫愛因斯坦的傳記,並時刻注意有關愛因斯坦的素材。到了上世紀70年代,這位學者放下物理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些材料的整理中,完成了他一生中極為重要的代表作《愛因斯坦傳》,而他就是物理學家和物理史學家亞伯拉罕派斯。

熱詞:

  • 楊振寧
  • 馮其庸
  • 公主堡
  • 中國大學生
  • 教育
  • 探險家
  • 愛因斯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