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紀長秋-家庭支柱 平凡勇士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3日 2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265f2187869340049d6c963a6a8658d0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東北的初秋,有了明顯的涼意。站在窗前,紀長秋的妻子張淑艷忍著淚水説:“到今年9月29日,就是長秋離開兩週年了,真想他啊!沒有了長秋,家裏是這麼空落,我和兒子總是不相信他真的離開了。”

    紀長秋,是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萬寶社區的低保戶,雖然身有殘疾卻自強不息,靠開個小賣店,四處打零工,為同樣身有殘疾的妻子和患有白血病的兒子撐起一片清苦卻晴朗的天空。

    堅強樂觀、樂於助人的紀長秋,在2009年9月29日與持槍歹徒英勇搏鬥中壯烈犧牲。紀長秋走了,但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長秋精神”。兩年來,英雄所在城市各行各業的人們學習它、秉承它,紀長秋以另一種方式更清晰地活在人們心中。

    三顆“手榴彈”、兩把“槍”都沒能使他退縮

    2009年9月29日是紀長秋生命的最後一天。在這個普通的秋日,平凡的紀長秋以英雄壯舉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句點。

    當日14時26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吉林省長春市西朝陽路支行內發生了驚心一幕:劫犯李廣慶用自製火槍威逼3名營業員離開辦公區,搶走17萬元鉅款後跳窗逃離。

    經過此地的紀長秋在聽到“有人搶劫”的喊聲後奮不顧身地追了過去,李廣慶向追趕的人群扔出了類似手榴彈的爆炸物,以示威脅。巨大的氣浪把附近住宅樓幾戶人家的玻璃震得粉碎。

    硝煙還未散去,李廣慶又扔下了第三顆自製爆炸物。但紀長秋依然沒有退縮,緊追其後。

    這時,倉皇逃竄的李廣慶劫持了一輛出租車,緊追而來的紀長秋一把拉開車門將其按倒在座位上。窮兇極惡的歹徒舉槍對準紀長秋的面部,扣動了扳機。

    在落網後接受審訊時,劫犯説,他完全沒有想到,居然會有一個赤手空拳的普通人對他緊追不捨,三顆“手榴彈”、兩把“槍”都沒能使他退縮。

    妻子至今仍清晰記得,那天,長秋穿的是一件顏色喜慶的紅色衣服。

    “這孩子的心腸太好了”

    1962年出生的紀長秋,平日裏被鄰居們親切地稱呼為“小紀子”,是大家眼中的大好人。由於幼時不慎摔傷,紀長秋左臂彎曲,留下殘疾,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到他對生活的熱情和擔當。

    雖然家中有其他兄弟,他自己的生活條件也並不好,但父母退休後,紀長秋主動承擔起照顧二老的擔子,伺候兩位老人直至他們離世。

    由於妻兒有病,平日裏沉重的家務全都壓在紀長秋一個人身上。但他從來都和善樂觀,讓妻兒感覺特別踏實快樂。“我什麼也不管,有他呢,可省心了。”妻子至今提起丈夫依然傷心不已。

    在社區裏,每次開展活動,紀長秋都是忙前忙後。在每年鄰里互助月舉辦的“百家宴”活動中,他總會趕來幫助佈置會場、聯絡貨物、通知居民。

    一次,紀長秋樓下一家過橋米線店的煤氣罐突然著火,飯店工作人員和就餐的顧客都很驚恐,樓裏還有50多戶居民,情勢危急。回家路過飯店的紀長秋,不顧個人安危,直接衝進飯店廚房,將3個著火的煤氣罐一個一個拎出門外,並及時用濕拖布蓋住著火點,防止了一場災難。

    紀長秋犧牲後,老鄰居李淑英老人眼睛都哭腫了。她説:“這孩子心腸太好了,幫鄰居背土豆、搬白菜、推貨車……從來不惜力氣,經常是放下自家的活兒去幫別人。”

    “雖然他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留下了”

    2009年10月11日,長春人民十里長街送英烈。早晨7時,上千市民自發前去悼念,人們靜靜地佇立在街道兩旁,打出橫幅“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紀長秋”。

    “紀長秋是真英雄,雖然他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留下了。我相信他的精神會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他應該成為我們整個社會學習的榜樣。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像紀長秋一樣的人。”案發時和紀長秋一起勇鬥劫匪的“持鐵鍬老人”王丕城説。

    英雄走後,他的家人得到了政府和素不相識的人們的關懷,住上了暖和的廉租房,兒子的醫療費也得到解決。

    萬寶社區黨委書記韓永林説,紀長秋去世後,社區舉辦過多場英雄事跡報告會,每場都吸引大批居民來聽,平時中小學生的輔導員也把學習“長秋精神”當做一種特殊的學習。 (文字來源:人民日報)

   文字:孫潔 編輯:鞠澄昊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