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探訪天宮-神八團隊:中國航天的華麗傳承與突破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3日 15: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場重大的科技戰役勝利的意義不僅是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從中孕育出的人才,更值得驕傲。從載人航天一項項任務的實施完成中培育出年輕的團隊,這樣的發展態勢令美國和俄羅斯航天局的專家也感到羨慕

  提名理由★

  中國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順利升空;“神舟八號”飛船“零窗口”發射;“天宮”與“神八”實施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天神”成功分離後二度“擁吻”;“神舟八號”準確返回地球???? 這一連串堪稱完美的“動作”背後,是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它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中的華麗一步。

  簡介:由天宮一號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空間實驗室系統總指揮和載人航天工程總協調組成的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團隊,是一場精彩的太空大戲的導演。他們身上凝聚著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創新意識和精神,也體現了中國航天精神的傳承。

  言論:“有的時候,成功就是差一點失敗,失敗就是差一點成功”。

  文/黃希

  從10月初開始,中國先後發射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其後,又在太空成功實施了二者的交會對接,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自1992年確定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穩步推進,取得了許多值得驕傲的成就。而今年實施完成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既是中國在載人航天計劃中邁出的關鍵一步,也是“航天新一代”技術水平和精神風貌的嶄新亮相,預示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

  從“神一”幹到“神八”

  10月27日傍晚,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晚霞滿天。此時距離11月1日“神舟八號”的發射窗口還剩4天時間。指導完下午火箭緊急關機演練的袁家軍在返回駐地的路上,對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童旭東叮囑道:“交會對接才是真正的‘大考’。無論我們做多少次地面試驗,都不可能充分模擬天上的情況,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實。”

  國際航天界對中國航天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給予了高度關注。兩個8噸多重,以相對地面第一宇宙速度高速飛行的龐然大物要在太空中實現精準控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深知交會對接背後的技術風險。他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交會對接是航天技術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技術之一,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繼攻克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之後的又一技術難點。一旦掌握了該項技術,就能為建造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奠定堅實基礎。

  回顧此次任務,袁家軍分析道,此次交會對接,要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連續組織實施兩次發射任務,是載人航天領域的一次高密度發射,每一項工作都必須環環相扣。尤其是“神舟八號”任務,火箭要實現“零窗口發射”,發射時間要精確到秒。這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正是由於這項工程的複雜性,作為集團公司主管宇航業務的領導,袁家軍在組織指揮其他型號發射、研製的同時,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天宮”和“神八”的發射上,他多次在發射場組織“兩總”團隊眼睛向內,認真梳理技術細節。

  “我們希望能夠在保成功的同時,以交會對接任務為工程管理平臺,提高對複雜系統的風險識別與控制能力,提升工程可靠性管理辦法”。袁家軍説,“這些在系統工程管理方面積累的經驗,將是今後實施更大規模航天戰役的寶貴財富。”

  11月3日淩晨1點36分,當“神八”順利與“天宮”實施對接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不僅用高質量的工作踐行了“盡善盡美的承諾”。同時,一個高素質的團隊在這場戰役中得以迅速成長。

  作為團隊中的領軍人物,尚志、張柏楠、楊宏、劉宇、荊木春????這些執掌載人航天工程的負責人很多都是從“神舟一號”幹到“神舟八號”,他們戲稱自己是載人航天工程隊伍中“骨灰級”人物。他們用自己豐富的工程經驗和深厚的技術功底,確保了研製、發射全程可控;一支年輕的專業團隊迅速成長起來。

  為了“神九”“神十”

  曾經有人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看到在一線操作的基本上都是充滿青春朝氣的“80後”時,詢問前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這麼重要的工程,由這些年輕人挑大梁,你放心嗎?

  戚發軔嘿嘿一笑,“我當然放心了。因為‘領頭雁’都是身經百戰的同志,他們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有他們把關,我很有信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去年招聘來的畢業生,今年就能在崗位上獨當一面。“在發射場,有很多與專家們面對面學習的機會,這些工程經驗比課本知識更寶貴。”很多第一次來參與發射任務的隊員都有這樣的感悟。

  北航碩士畢業的李力(化名)清晰地記得畢業時導師的叮囑:頭上的那片星空,究竟蘊含了多少奧秘,這太值得尋味了。畢業後,他來到了剛剛組建成立的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成為一名最普通的設計人員,從此也開始了自己披星戴月的工作生涯。

  “11月3日午夜對接時,我在飛控大廳 。這是中國航天實施的第一次空間交會對接。我緊張極了,當對接成功後,那無聲的碰撞撞擊到了我的心底。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當時我埋著頭,讓眼淚盡情地流淌,那一瞬間,真覺得自己很幸福。”像李力一樣,在這個團隊裏,一大批“80後”擔當主力。和同齡人一樣,他們玩iPhone,看NBA,聽流行音樂,所不同的是,他們對自己從事的航天事業有著一份特別的堅守與執著。

  一場重大的科技戰役勝利的意義不僅是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從中孕育出的人才,更值得驕傲。從載人航天一項項任務的實施完成中培育出年輕的團隊,這樣的發展態勢令美國和俄羅斯航天局的專家也感到羨慕。在美俄,從事航天事業的人員日趨老化。他們往往對本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表示悲觀。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投身到這一事業上來。

  此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五院、八院中參與“天宮一號”發射任務的試驗隊隊員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7歲、34歲、36歲,他們中80%以上的人員都是第一次來發射場執行任務。一工作就能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得到歷練,很多年輕人坦言這是自己“航天職業生涯的幸運”。

  9月12日正值中秋佳節,在外執行發射任務的隊員很多人已經在外呆了近三個月了。當晚的聯誼會上,一部精心製作的短片讓現場的很多隊員“見到”了自己的親人,鏡頭中,家屬和同事都面帶微笑向他們致意。在特殊時期,看到親人的支持,這支團隊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動力。

  任何領域都可能有捷徑可走,唯獨航天事業除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多次強調,“有的時候,成功就是差一點失敗,失敗就是差一點成功”。為了把工作做深、做細,背後的默默付出,只有耕耘者內心最清楚。

  11月17日,隨著“神舟八號”返回艙順利返回,這項舉世矚目的科技工程宣告圓滿成功。當晚,航天城一片沸騰。對於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的航天人而言,慶祝和讚譽很快就散去,他們心中考慮的是,明年,“神九”“神十”將相繼升空,各項測試工作就要有條不紊地推進。 ★

熱詞:

  • 天宮
  • 交會對接
  • 航天人
  • 航天事業
  • 航天精神
  • 載人航天工程
  • 空間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