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創新財政政策機制 推進文化發展繁榮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2日 06: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之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文化改革發展重要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推進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公共財政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公共財政建設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會精神,研究完善促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制度與機制,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一、認真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民族和社會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堅實支撐。十七屆六中全會研究了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總結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這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明的融匯與衝突相互交織。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要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良好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生産日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黨和國家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開闢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二是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三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産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與時俱進地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産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是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文化的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當然,我國文化改革發展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集中表現在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主要問題包括: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偏弱,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輿論引導能力亟待提高,網絡建設運用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文學藝術發展中,有影響的精品力作比較欠缺,文化産品創作生産的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雖然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仍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事業發展不平衡;文化産業規模不大、結構尚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力量顯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等。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抓緊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二、深刻認識公共財政建設與文化改革發展的內在統一性,準確把握政策支持的著力點

  公共財政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政府資源配置行為。公共財政既著眼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合格而豐富的社會公共物質産品和精神産品,消除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又著力於彌補“市場失效”,依法促進公平分配,調控宏觀經濟,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做好國有資産管理。這是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財政制度與體系安排。而文化産品本身亦具有公共産品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屬性,文化改革發展必須依賴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共同繁榮。因此,公共財政建設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發展改革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

  我國5000年文明的發展積澱,化育了一個民族的高尚風骨,但也沉澱了一些文化糟粕,而且時有沉渣泛起之虞;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存在精神文化發展滯後的問題。因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更需要以一往無前的改革精神,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加快發展。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公共財政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支持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發展文化産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當前,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必須堅持公共財政與文化産業發展相協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公共財政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三、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面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的形勢,要深刻認識推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改革創新精神落實好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

  一是加強財政文化投入。要深入調研,科學分析,研究確保中央與地方財政的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方法,以切實增加文化投入,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今後要直接體現在每年的預算安排和實際財政工作的落實之中。要進一步拓寬文化投入來源渠道,合理增加政府非稅收入用於文化的投入,重視文化事業費等專項用於文化改革發展資金的徵收、管理和使用,逐步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發展的比重。

  二是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文化支出是財政民生支出的重點之一,近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發展的財政專項資金,如專業著作出版支持、文物保護(含大遺址保護)、古籍整理和農村地區文化發展資金等,但在財政文化支出內部仍存在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效率的迫切要求。當前要進一步推進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積極探索重點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機制和措施。支持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支持加強對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市場供求的引導,支持中華文化“走出去”,支持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

  三是創新財政文化投入管理方式。要審慎而深入的開展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的工作,與其他領域的工作研究和政策安排密切配合,找到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産業的路徑、方法與機制;積極開展創新財政管理方式的研究,努力提高文化資源的配置與使用效益。

  四是加快支持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要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做好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和功能的研究工作,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分層次、分類別的扶持政策原則和具體支持方案,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取得新進展,並推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

  五是建立健全新型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中央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目前一方面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非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另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建立健全經營性文化資産管理體制的改革。財政部門要主動配合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提出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方案。

  六是加強“財政文化”建設工作。“財政文化”是整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獨具財政特色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財政文化”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範圍很廣,主要包括:一要堅持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核心價值取向和工作宗旨;二要樹立謀劃全局、求真務實、公共服務的宏觀思維方式和工作作風;三是要形成科學規範、嚴謹精細的現代理財觀念、制度體系和工作精神;四要塑造勤儉節約、公正廉潔的良好公眾形象和行業風尚;五是要打造勤勉敬業、團結協作的優秀人文內涵和團隊精神。“財政文化”建設包括精神、物質和制度等幾個層面。

  當前,要進一步明確以人為本,堅持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財政工作宗旨,樹立清正廉潔、高效精幹的財政隊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力行生財有道、聚財有度、用財有方,塑造愛民親民為民的服務形象,打造物質文化;全面協調,民主理財、依法理財,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打造制度文化。“財政文化”的建設過程是財政幹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過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成的過程,也是我們轉變工作作風,更好地做好財政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過程。通過“財政文化”建設把我們的思想凝聚起來,更好地落實黨和人民對財政工作提出的要求,積極貫徹國家各項方針政策,全面做好財政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為財政部部長)

熱詞:

  • 推進文化
  • 科學發展觀
  • 5000年
  • 文化體制改革
  • 文化資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