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1926—1943年:“我的背景就是我的家庭”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1日 17: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著 ISBN:7-5327-3655-5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01-01 38.0元

  1926年,農曆虎年,此時的中國處於一片風雨飄搖之中。雖然距清王朝被推翻和民國建立已有15個年頭了,但是各派軍閥及一些政治派別仍在和國民黨政府爭奪主導權。與此同時,東面的日本正在磨刀霍霍,令人擔憂。就在這一年,在上海西北方150英里以外的大運河邊的古城揚州,一個男嬰降生了,他是一對名叫江世俊和吳月卿的年輕夫婦的第三個孩子。這一天是8月17日。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的社會,因此其傳統是把一個人的姓放在前面,而不像西方那樣放在後面。中國人給孩子起名時並沒有一些通用的名字可供選擇。所以,他們給孩子起的名字一般都有獨特的意義。這些名字的所指可以無所不包,從祖先的傳統到自豪的父母對未來的憧憬,而這些名字一般包括一個或兩個字,每個字都有單獨的意義。對於同胞手足,甚至是同輩的堂兄弟姐妹來説,用同一個字作為他們名字的開頭並不少見,以強化對家族的認同。江家的孩子就是這樣,這個新生兒像他的哥哥姐姐一樣,名字也以“澤”字開頭,這個字有“施予恩惠”或“幫助”的意思。這個“澤”與毛澤東的“澤”是同一個字,但毛的名字從字面上解釋是“澤被東方”的意思(有人會説這個名字具有非凡的預見性,也有人則認為不然),而江澤民這個依據孔子經典所取的名字則意味著“澤被人民”。

  “成為一位領導人靠的不僅僅是他本人,”江澤慧,江的妹妹,後來回憶道,“它還涉及一個家庭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如果不理解有關江主席的三件事,你就無法理解江主席:他的家庭傳統、他的文化根基以及他的革命背景。‘三哥’(我一直這麼稱呼江澤民主席)成為國家領導人並不是偶然的。”

  雖説這話對於經歷了某一特定時期的中國領導人幾乎同樣適用,但也許沒有任何人像在江身上那樣,三者交織得如此緊密。江澤民的姓是“河流”的意思,這個家族起源於中國東部一片青山深處的一個貧苦村莊。但是究竟哪個村子才是江家的祖居地,一直存在爭議。後來,江本人也對兩個村莊之間糾纏不清的爭論感到有點為難,便懇請雙方“不要再胡亂猜測了”。如果有人要問,他會説他的老家在揚州,那個他出生的城市。

  作為一座約有2500年曆史的古城,揚州長期以來就是一個文化和商業中心。連接長江和淮河並穿城而過的邗溝是中國最古老的運河,開鑿于公元前486年。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作者這樣寫道,當他來到揚州時,他覺得仿佛步入了仙境。有人認為揚州美女甲天下,以至於中國古代的帝王們常要到這裡來選妃。當然,中國另外一些城市也聲稱自己才是帝王最為鍾情的佳麗之都,這是一種榮譽。

  即使撇開這些傳奇不談,揚州也是一座富有歷史故事和內涵的城市。在明清兩代,揚州深受富商巨賈和達官顯貴的青睞,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此買地置屋。瘦西湖岸邊,從飯館、茶樓到妓院、書店,各業繁榮,人們的各種慾望在這裡都能得到滿足。一到晚上,整個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人們乘著畫舫泛舟河上,悠揚的笛聲在空中縈繞。中國有一句古話説得好:“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清朝統治時期,一個名為“揚州學派”的富有創造性的學術流派在這座城市興起。地方官員出資贊助賽詩會,而每天下午,聽眾們都會聚在一起聽説書人説書。與此同時,這也是“揚州八怪”生活的時代,這是一群富有創新精神的揚州藝術家,他們實際上大概有15人。借著從繪畫到詩詞歌賦在內的各種表現形式,他們在藝術和政治之間建立了一種微妙的聯絡,抨擊皇權統治和社會罪惡。他們一反因循守舊的筆法,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畫風。他們的畫風改變了中國的藝術軌跡,並成為現代中國文化的先鋒。

  史可法是揚州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也是江澤民心目中的英雄和一直效倣的楷模之一。史可法生於1602年,他親眼目睹了日益腐敗的明王朝如何走向衰亡。他官至兵部尚書,1644年滿族人攻佔北京並建立清王朝以後,他仍拒絕承認他們的政權,並前往揚州準備守城。就在他抵達揚州的第二天,清軍包圍了這座城市。儘管力量對比懸殊,史將軍仍然拒絕投降。他送信給清軍將領説:“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劈屍萬段,甘之如飴。”

  一週後,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被俘並遭到殺害,成為南明王朝第一個以身殉職的高級官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事跡被人們廣為傳頌,直至史可法之死被視為神聖的殉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在江澤民眼中,史可法代表了中國人最為崇高的理想:愛國、勤勉、忠貞、誠實、道德和奉獻。1991年,在一次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江再一次自豪地説起他所出生的那座城市及其最著名的人物。江説:“我是江蘇省揚州人。揚州梅花嶺下有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江澤民後來有一次回憶説,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墓就在他的家鄉揚州,日本人侵略中國時,他和同學們星期天經常去憑吊,每當看到墓碑上的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便激起一種抗日的激情,決心發憤讀書,樹立好的民族氣節。

  很久以來,揚州的繁華早已逐漸讓位於其他城市,但這一命運卻使它得以保留自身古色古香的魅力。1934年寫的一部描寫江澤民的家鄉的作品簡潔明了地概括了人們對這個地方的褒貶:“這座城市缺少在一座大城市裏可以找到的寬闊的馬路、喧鬧的汽車、耀眼的燈光、高聳入雲的西式建築。沒有任何被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佔據過的痕跡,也沒有傳教士。這裡可以説是完全的中國本土,因此也自然得以避免了其他大城市必須承受的帝國主義的侮辱和壓迫。”


  江澤民對自己的出生之地總是感到很自豪,並一直講一口帶有明顯揚州腔的普通話。江最喜歡的一個作家朱自清(他父親的同班同學)也來自揚州,他的作品也許最能道出揚州人和他們這座城市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朱最有名的一篇散文就叫《我是揚州人》。在這篇文章中,他動情地寫到這座城市:“我家跟揚州的關係,大概夠得上古人説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于斯’了。”

  直到7歲以前,江澤民隨家人一起住在揚州田家巷的一座大宅子裏。田家巷位於非常富裕的東關區內,毗鄰大運河。田家巷得名于明朝後期,當時此地一戶姓田的人家有一名才貌雙全的少女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做了皇貴妃(據説她精於圍棋)。

  江家的宅第是一座中間帶有天井的傳統中式大院,房子上面有著精美的石刻,房子裏面擺滿了書籍和藝術品。這樣的一座宅子甚合江澤民的祖父江石溪的心意,他是一位學者和生意有成的商人。此外,他又是一名中醫、詩人、音樂家、政治激進派和熱誠的民族主義者。儘管在江澤民只有7歲的時候,江石溪就去世了,但他的價值觀和信念對他的家人卻有著深遠的影響。江澤慧評述説:“我們家可以説是書香門第,一貫致力於學習求知,並酷愛文學藝術。我們家在讀書做人方面的良好家風,一直是代代相傳的。”

  江的祖父在住所裏收藏了豐富但並不昂貴的古籍字畫。他能演奏許多種樂器,包括琵琶,他還喜歡唱歌;他愛好中國象棋,也經常在揮毫潑墨中自得其樂。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做詩。“我們的爺爺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江澤慧説,她和她那位著名的兄長長得非常像,“我有一本爺爺的詩集,裏面的詩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令人難過的是,原來的墨跡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風暴中被毀掉了。”

  江的祖父的生活也不時過得很艱難。在清朝末年發生的一次饑荒中,他的兩個兒子夭折了。雖然他行醫深受尊敬,但並不足以養家糊口。1919年,他在49歲那年棄醫從商,進入了一個他還十分陌生的天地。他當時的行為就像中國人時下所説的“下海”。他加入了大達(或叫做大運河)航運公司,不久便成為該公司駐揚州的代表。在這期間,他把家搬到了江澤民後來出生的那座舒適的宅子。

  “我的祖父不是地主,也不是資本家,”江主席在時隔80多年後解釋説,“但是他受過教育,有文化,而且非常有才幹。早年,船在長江上航行時,螺旋槳經常被水裏瘋長的水草纏住。他便發明了一台能夠割斷這些水草的機器,並把機器以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賣給了一個著名商人。”

  然而,在早年的歲月裏,江澤民只是一個子孫眾多的大家庭中的一個普通男孩。單是江的父母親,就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在這個大家庭裏,父母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出人頭地,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望子成龍”,就像當年他們的父輩對他們的期望一樣。江家的宅子裏不乏書香、音樂、藝術和有關政治的討論,江澤民正是在這裡逐漸培養起一生對這些事物的興趣的。

  江澤民7歲那年,祖父去世了,終年63歲。經濟上的窘迫使江家搬到一個較為破落的地區,但是對他們來説,精神上的損失要遠遠大於物質上的損失。祖父一直是一個精力充沛、很有影響的人。儘管他後來從商,但他不曾放棄對文學藝術的興趣———他在藝術界和學術界有很多朋友———並始終以不斷磨礪自己的書法技巧為榮。像許多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十分關心國事,並寫了許多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文章。在20世紀之初,他曾批判過清王朝的軟弱無能。後來,他目睹日軍一步一步地蠶食中國領土,深感悲哀,並起而反對一個玩弄陰謀詭計登上帝位的軍閥。他甚至把自己民族主義的文學作品改編成歌曲,從而通過這些充滿諷刺意味的歌謠,把他那憤世嫉俗的思想傳給更多的人。

  在祖父的葬禮上,江澤民的叔父江上青吟誦了一首自己寫的詩,名為《哭父》。(譯注:據《江上青烈士詩抄》,該詩寫于1933年中秋節前。江石溪先生病逝時,江上青在儀徵十二圩中學任教,由於舊友反目而受陷,未能為父送葬。)他吟道:“常存濟世心,向無淩人志。”這兩句詩反映了這個家族的處世之道。就像他的兄弟姐妹一樣,江澤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力爭上遊,但同時要謙虛謹慎。到他祖父去世的時候,他已經在遠近聞名的瓊花觀小學上學了,這所小學離他家只有20分鐘的步行路程。學校的課程設置兼顧了現代和傳統兩方面。其中,傳統課程部分圍繞四藝———文學、音樂、書法和中國象棋———開設,這些都成為江澤民為之鍾情一生的愛好。

  也正是在這裡,他養成了對音樂經久不衰的熱情,學會了演奏各種各樣的樂器,包括竹笛、鋼琴和二胡。後者是一種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只有兩根弦的中國樂器。幾十年後,當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因腦力不濟而無法演奏時,坐在聽眾席上的江主席突然起立走上舞臺,他要過了二胡,在一把椅子上坐定,拉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

熱詞:

  • 史可法
  • 江家
  • 江主席
  • 瓊花觀
  • 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