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81.8%受訪者稱患上模板依賴症 不願意獨立思考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0日 05: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文模板、簡歷模板、策劃書模板……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模板越來越多。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模板盛行也讓很多年輕人患上了“模板依賴症”,幾乎無論寫什麼,他們總習慣先上網搜“模板”,再根據實際情況“填空”。似乎沒了“模板”,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工作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1875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發現,81.8%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患上了“模板依賴症”。受訪者中,38.7%的人“經常”使用模板,39.5%的人“有時”使用,僅7.0%的人從未使用過“模板”。

  95.2%的人感嘆當今社會“模板”盛行

  最近,武漢某高校碩士研究生龔平(化名)為了找工作,製作了各種版本的簡歷。有針對小企業的“簡易簡歷”,有針對國內大企業的“詳細簡歷”,還有針對外企的“英文簡歷”。根據應聘職位不同,他還製作出“金融職位簡歷”、“秘書職位簡歷”、“銷售職位簡歷”等。

  不過,這些五花八門的簡歷都不是他自己設計的,而是直接從網上下載簡歷模板,然後把自己的經歷填進去就完事了。“現在網上的簡歷模板跟套餐似的,分門別類、應有盡有,誰還會花時間自己做啊?再説,自己精心做,別人也不一定用心看,差不多就得了。”

  “沒有模板,做事還真不知道從何下手。”龔平坦言,自己和身邊不少同學都很依賴模板,從做簡歷到寫各類申請書,甚至做論文也會去套模板,“改一些關鍵句就可以了,反正老師不會認真看,都會給及格。”

  本次調查顯示,95.2%的人感嘆當前社會“模板”盛行。

  調查還發現,使用率最高的3種模板分別是:簡歷模板(49.5%)、總結報告模板(48.4%)和PPT模板(43.6%)。其他還有:申請書模板(40.6%)、作文模板(26.2%)、網站模板(24.7%)、策劃書模板(19.6%)等。

  北京某大型設計公司策劃部總監唐曉琴説,現在很多職業策劃人和設計師都是“二道販子”,在做策劃時大量使用策劃和設計模板,甚至一些“創意”都是從模板、範例中抄襲的,這已經成了行業潛規則。誰不用模板,甚至會被人認為“太老實了”。

  “現在真正搞創意的人不多,甚至産生了‘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一方面,能鑒別好的創意的伯樂本來就不多,好的創意別人不一定看得出來,或者直接認為就是抄襲的。另一方面,做出了好的創意,獲得的獎勵並不多,而且很快就有人模倣、抄襲,將新創意也變成模板。”唐曉琴説。

  西安市某國企職員尹鋒告訴記者,最近公司要求提交1萬字以上的年終總結,“我們每年的工作比較重復,沒那麼多新鮮事兒可寫,只能去‘膜拜’萬能的模板了。”尹鋒説,其實員工用模板寫年終總結的事,上司都知道,但都不追究。

  為什麼當前模板盛行?調查發現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77.0%的人覺得,一些工作要求過於形式主義,不需要創造性;42.7%的人將原因歸結為“上司/老師不會在意下屬/學生是否使用模板”。此外,72.4%的人覺得使用模板方便快捷;54.4%的人認為原因是很多人養成了依賴模板的習慣。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董海軍指出,當前普遍存在的“模板依賴”主要源於現代社會的“快餐式文化”。隨著人們對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不斷提高,很多人迫於在短時間內必須完成任務,就寄希望於尋找一種已被證明成功的模板,供自己快速完成任務。

  73.6%的人認為依賴模板會讓人不願獨立思考

  “使用模板有利有弊。”董海軍認為,人們在做事時,有模板可供參考更容易上手,所以做一些慣常的、例行的事情時套用模板無可厚非。但是,過度使用模板會讓人産生惰性,形成路徑依賴。固化的思維不利於創新。

  調查中,90.2%的人認為,模板盛行會産生一系列負面影響。73.6%的人認為,依賴模板會讓大家養成不願獨立思考的壞習慣;66.5%的人擔心加劇形式主義;61.8%的人覺得這會打擊創造性,消磨人們的個性。不過,33.3%的人同時認為模板存在積極作用,即讓生活變得更便利。

  董海軍認識的一名某院校博士生導師,曾帶著博士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了29篇論文,而且這些論文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其實,他們就是通過套模板來湊數。這件事被揭發後,這名博導被取消了3年內招研究生的資格”。

  “在學術界,‘模板’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讓人去用一種標準衡量不同的人、不同的學科。”董海軍指出,如今學術界的論文過於“模板化”,理工科的論文更甚,“學術論文本應重視是否有內容和深度,不該苛求是否按照規定的模式寫作、套用。但很多評審人員,一看到過於創新、完全不按模板套路來寫的論文,會因為慣性思維而卡掉。這種思維模式一旦根深蒂固,是很難改變的。”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發現,現在很多人在評價和判斷人和事時,會不自覺地形成“模板”,而一些不完善的制度,更是固化了這種“模板效應”,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模板依賴症”。

  柳肅説,如今高校在評價教師時就是看“數字”,看他有多少科研項目、得過多少獎、發表過多少論文等,這導致一些人刻意去套這個“模板”以求達標,而不注重含金量。把教師的水平定位在這些機械的數字上,是不科學的。

  “如今高校評比以及學科強弱的評比,也存在只拿數字作衡量,逼著學校去套用‘模板’的情況,比如必鬚髮夠多少論文、搞多少科研項目等。”柳肅説,奇怪的是,大家都按照這個“模板”來做,這樣産生的結果就是,很多所謂的學術研究,實際是毫無意義的。

  “類似的評價體系急需改良。真正大師級人才,比如魯迅、胡適、梁思成,放到現在這個時代,不會有什麼國家級獎項,也可能發表不了SCI、SSCI論文。他們的影響力來源於腳踏實地的學術,是擺在那裏大家都能看到、都能認同的東西。”柳肅説。

  一味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也是“模板依賴症”的表現

  某銀行部門負責人陳先生覺得,在“成功學”氾濫的當下社會,不少年輕人有意無意地學習甚至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這也是一種“模板依賴症”。

  他曾看到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條微博説,喬布斯、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社交網站Facebook創始人)都曾輟學,但最後都發家致富了。而後面的留言大多是在抱怨“讀書有什麼用”,甚至還有人説“看了他們的故事,突然覺得應該更早開始賺錢謀生,考慮不讀大學了”。在陳先生看來,這些年輕人只看到了成功人士生活的一面,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天才與勤奮。

  本次民調中,77.1%的人認為,當前不少年輕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考慮自身條件和特點,一味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這也是“模板依賴症”的表現。

  還有93.6%的人覺得,當今社會人們過於相信“成功模式”。其中,有64.7%的人覺得大家過於相信“成才成名模式”,62.4%的相信“對孩子的教育模式”。此外還有:創業模式(56.6%)和成功就業模式(54.8%)等。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恢忠,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少人把“成功學”、“辦公室哲學”奉為準則,這麼絕對的看法是不科學的。即便它能教你一些技巧性的東西,也可能讓你獲得相對的成功,但其中不切實際的做法和觀點,很可能讓你失去他人的信任和關懷,失去更多發展機會。

  董海軍和柳肅同時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一味複製別人的成功,基本不可能成功。成功沒有固定模式,關鍵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特點,腳踏實地地做好該做的事情。

熱詞:

  • 模板
  • 模板效應
  • SSCI
  • Facebook
  • 依賴症
  • 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