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調查稱超35%北京市民心理壓力大 自殺事件屢發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0日 01: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心理服務站開展戶外展示活動,居民踴躍參與。朝陽門服務站在為社區老年人做心理測查問卷。

  “老師講的都是我們想的事”

  探訪北京社會心理工作

  根據北京市社會心理研究所連續多年對北京社會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監測,目前,35%以上的北京市民心理壓力過大,心理疾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每年因為心理問題而引發的自殺事件數量居高不下。而根據衛生部日前發佈的統計數字,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其中心理抑鬱是導致這些自殺事件發生的共同誘因。

  面對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北京心理健康服務的腳步從來不曾停下,各類機構和社會組織多年來都在堅持開展相關的服務,而如今一個全新的北京社會心理聯合會的籌建,則為北京居民心理健康服務揭開了新的篇章。

  心理健康講堂就在我身邊

  12月11日中午12點剛過,午飯過後的農民工們陸陸續續回到了幹活的首鋼建設集團二公司建築工地,剛一進作業車間,一個鮮紅的“暖手寶”就遞到了手中。農民工師傅抬頭一看,原來是“北京居民心理健康疏導愛心公益行動”的工作人員將這份溫暖送給了大家。

  這一天,愛心公益行動的工作人員和來自北京某知名心理諮詢機構的高級諮詢師楊波一起走進工地,給大家上了一堂專業的心理健康課。

  “請大家安靜一下。”隨著工作人員的一聲招呼,“心理健康講堂”農民工專場正式開講,簡單講述了一段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之後,楊波忽然從隨身攜帶的包裏拿出了一張圖片,圖片上的圖案還真説不出來是啥。

  “大家都看看,説説你從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圖案。”楊波邊説邊走到農民工中間,讓他們近距離看清圖片的內容。已經看過圖片的農民工開始在底下竊竊私語。不一會兒,有人大聲喊出了答案:“鹿”、“一雙手”、“是個小孩”……這些聽起來相去甚遠的回答,惹來現場一陣陣的笑聲。

  看到這個場面,楊波不緊不慢地講到,這張圖就是心理學裏著名的“心理暗示圖”,圖片本身並沒有特定的指向,只是由於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法的不同,因此就會出現“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象。“其實,在很多時候,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的,我們對事情的解讀往往是基於自身所處的位置和角度。所以,要用寬容的心態去包涵不同的觀點、聲音。”聽了楊波的話,現場的農民工“學生”中有很多人都不禁點頭稱是。

  在此基礎上,楊波又從心理學的角度詳細講解了“換位思考法”、“情感轉移法”等一些有益的自我心理暗示方法。來自安徽的農民工小梁告訴記者:“老師講的都是我們想的事兒,挺長見識,而且也感覺到,社會上有這麼多好心人都關心我們,心裏暖洋洋的。”

  記者了解到,其實,在北京市此次的居民心理健康疏導愛心公益行動中,心理健康課堂是重要的一項內容,面向的重點人群除農民工外,還包括老年人、農民、學生、打工子弟、殘疾朋友和城市白領等,都是通過前期調研確定的目前需要心理健康疏導的人群。心理健康課堂將為這些群體開設專場,與此同時,在各基層社區,還將通過社區居委會收集群眾需求,按需安排專家備課試講,甚至上門講座等多種方式,為社區的老百姓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大講堂”。

  吃喝不愁未必是心理健康

  “現在的人,吃不愁、穿不愁,按理説應該都活得很高興,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幾乎每天我們都能聽到身邊不同的人在抱怨。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北京市社會心理研究所所長朱俊穎解釋説:“這一問題根本原因就是現在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態出了問題,是心理的問題讓他們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根據社會心理研究所多年的跟蹤分析,當代社會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朱俊穎介紹説,事實上,北京市的社會心理疏導工作一直都在做,也有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成效,但以往都是社會組織在做,不同的社會組織針對不同人群,雖然針對性很強,可心理健康綜合的基礎性知識卻始終處於知曉率非常低的水平。而且,目前已經存在的心理諮詢機構,很多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純商業化運作,收費非常高,普通人難以承受,資質也是參差不齊,無法滿足社區群眾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應運而生,將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北京社會生活心理衛生諮詢服務中心等37家單位吸納為成員,並吸納了包括“愛心傳遞熱線”在內的一大批“草根”型心理服務組織,擁有了上千名的專家資源,同時擁有了政府專項的資金支持。

  朱俊穎告訴記者,北京居民心理健康疏導愛心公益行動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在社區建立心理諮詢平臺,發展一大批社區心理信息員隊伍,及時了解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並在比較大的中心社區建立起心理服務機構,街道建立心理輔導站,讓存在心理問題的居民不出社區、街道就能得到免費的心理疏導。

  幫助別人自己內心也昇華

  作為全國第一家由政府創辦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機構,北京社會生活心理衛生諮詢服務中心就位於中山公園的一角。剛踏進古香古色的辦公室,屋內就傳出一陣嘈雜聲,其中夾雜著一名女子的大聲哭泣和老人的低聲絮語。

  迎出來的中心主任李曉童連忙解釋説:“這些都是前來進行心理疏導的附近居民,每天像這樣上門進行心理諮詢的群眾,我們大概都得接待5到10個。來的人年齡、職業跨度都很大,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是各式各樣。電話諮詢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據了解,北京社會生活心理衛生諮詢服務中心成立已有21年,如今也是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的成員單位,每天都在為普通的北京市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提供著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服務的內容包括了心理諮詢、團體心理健康培訓、心理健康狀況測查、抑鬱焦慮測查等多個方面,為此,中心不僅自己有一支200余人組成的專業心理諮詢師隊伍,而且還組建了一支以專業心理學家為指導、以志願者諮詢師為主的專業心理工作隊伍。21年中,接受過中心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員已經達到了96.1萬人次。

  談起在“中心”二十餘年的工作經歷,李曉童印象最深刻的還是2003年“非典”期間中心開展的大型心理干預活動。“"非典"過後,很大一部分人因為"非典"而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立即開展了工作。”李曉童回憶説,當時,中心立即組織楊鳳池、劉福源等心理專家,共同商討這一特殊時期的工作重點,隨即編寫了數萬份抗擊“非典”小冊子,免費發放到社區、機關、學校等,努力通過知識的普及消除人們的不安與恐慌心理。此外,中心還專門開通了“抗擊"非典"心理支持熱線”,先後為3000多位患有“心理恐慌症”的群眾解除了痛苦。

  提起在“中心”工作這麼多年的心得,李曉童説道,最大的感覺就是,每一次在幫助別人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自己的內心也會得到一種昇華。很多時候,真是應驗了那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老話,跳出來看問題,所有的問題就都不再是問題了

  李曉童告訴記者,目前中心正在積極參與了社會心理健康工作聯合會組織的幾項活動。從過去的“單打獨鬥”到現在的“聯合作戰”,李曉童對於做好群眾心理健康服務的信心更足了。

  愛心熱線疏導老年人心理

  提起“800 810 0277”這個電話號碼,很多老人都非常熟悉,自從2006年,這條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愛心傳遞熱線”開通以來,鈴聲再也沒有斷過。

  徐坤是“愛心傳遞熱線”的創始人,提起當初開辦熱線的初衷,徐坤説道:“當下,我國老齡人口大約有1.67億,其中空巢老人約佔30%,這部分人是心理危機高發人群。根據愛心熱線的調查顯示,自殺老人中有15%的老人考慮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27%的老人不會超過15分鐘,58%的老人不超過30分鐘,也就是説,老人做出自殺這個決定時,往往是十分草率的。而我們只要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及時對老人進行心理疏導,慘劇就很有可能不會發生。”

  就是秉承著這樣一種初衷,作為“草根”社會組織的“愛心傳遞熱線”已經堅持了傳遞了五年多,服務的內容也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從北京走向了全國。“濃情下午茶”、“歡樂社區行”、“歡樂大巴車”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在讓熱線的名聲越來越大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享受到專業的心理疏導。而且,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熱線還充當起了紅娘的角色,為單身老人交友牽線搭橋,數不清的老人在這裡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伴侶。

  60多歲的林大媽,此前因為婚姻曾發生變故,天天擔心前夫的情人會來迫害她,精神極度緊張,甚至在家裏上上下下都挂滿了鎖。生活在極度恐懼中的老人,撥通了“愛心傳遞熱線”的電話,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判斷老人已經患上了嚴重的被害妄想症。工作人員在電話中一遍遍地安撫老人,並用情和理説服了老人去精神科進行了鑒定。從那之後,林大媽成了熱線的重點服務對象,每天都會有工作人員抽出至少15分鐘,給老人打個電話,嘮嘮家常,讓老人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溫暖,幫助老人慢慢地消除對周圍環境的戒備心。久而久之,老人的心理問題果然有了明顯的好轉。

  徐坤説,幾年中,她碰到的關於老人心理問題的案例幾乎數不勝數,更讓覺得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重要,加入社會心理健康工作聯合會無疑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熱詞:

  • 心理問題
  • 中心
  • 心理疏導
  • 心理衛生
  • 心理健康狀況
  • 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