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劉奇葆:以先進文化引領巴蜀文化繁榮發展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5日 19: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四川人民培育和弘揚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門研究文化改革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重大部署。四川是文化資源大省,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大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文化建設大大向前推進一步,努力建設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相適應的文化強省。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政黨和國家的精神旗幟。我們要切實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意義。

  從世界發展的趨勢看,提升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戰略任務。縱觀世界發展進程,大國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主要大國都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迅速崛起,西方國家對我國的話語權優勢將更多體現在文化領域,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將更多采用精神文化手段,文化領域的爭奪和交鋒將更加激烈。只有加強文化建設,形成與我國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相稱的文化軟實力,才能既“守得住”又“出得去”,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從科學發展的要求看,推進文化繁榮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文化既具有提供精神食糧、構建精神家園的社會功能,又具有提供産品和服務的經濟屬性。文化産業是智力産業、創意産業,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比較效益高,把加快文化産業發展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有利於提高第三産業比重。文化內涵是其他産業和産品上檔升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將豐富的文化元素注入經濟發展的廣闊領域,有利於促進産業和産品向高端化轉型,形成持久的競爭力。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從全面小康的內容看,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我們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在文化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必須把文化放在保障民生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創造出更優秀更豐富的文化産品,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從四川文化的定位看,建設文化強省是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重要支撐。四川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史上獨放異彩,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汶川特大地震後,以四川人民為主體、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當代的體現和發展,是對巴蜀文化精神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繼承和昇華,使四川文化呈現出歷史厚重與時代特色交相輝映的特徵。必須充分挖掘四川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展現巴蜀文化精髓,塑造新時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推動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支撐和促進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

  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取得了巨大成績。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並重、加大投入與體制改革並重、發展繁榮與加強管理並重,推動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處理好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與“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反映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在當代中國,主旋律從精神層面講,最根本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實踐層面講,最根本的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本質要求,也是文化必須擔負的社會責任。在整個文化建設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同時也要適應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多變的客觀現實,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處理好高雅與通俗、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兼顧小眾與大眾的需求,使文化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文化産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産的商品屬性、産業屬性、經濟屬性,這決定了文化建設必須處理好社會和經濟兩個效益的關係。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絕不能因為文化産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就忽視其意識形態的特殊屬性;也不能因為文化産品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就排斥其商品屬性。在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要通過佔領市場來佔領陣地,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更多地贏得市場,努力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堅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處理好繁榮文化事業與發展文化産業的關係。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體現基本文化權益;又包括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産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必須強調以政府為主導;發展經營性文化産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主導。文化事業要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民性,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産業要培育市場主體,提高市場化程度,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處理好文化傳承與開放創新的關係。文化是歷史的延續也是時代的寫照,基礎在薪火相傳,關鍵在創新創意,活力在交流融合。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提倡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推進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傳播手段創新、業態創新和科技創新,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要廣泛吸納中外文化優秀成果,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讓巴蜀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堅持牢牢掌握文化建設的主導權,處理好促進繁榮與加強管理的關係。黨委、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領導,要體現在對文化發展的主導權上,把促進繁榮和加強管理統一起來,敢於領導善於領導,敢於管理善於管理。加強管理,首要的是加強導向,解決好弘揚主旋律的問題,解決好政治傾向的問題。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和引導辦法,綜合利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三

  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要深入把握精神實質,既要全面貫徹,又要突出重點,勇於改革創新,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

  著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文化促進社會團結進步的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要處理好文化“魂”與“體”的關係,提供各種形式的文化産品和服務,尤其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地融入進去,注重提升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要著力用正面的聲音佔領陣地,壯大主流輿論,使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成為主流主導。要發揮文化以文化人、引導社會、教育人民的功能,在提供各種文化産品和服務中體現鮮明、正確的道德立場。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抓好黨員、幹部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社會誠信建設。

  著力加強優秀文化産品創作生産,提升文化精神食糧的供給力。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要落實到推出更多的優秀文化産品上,積極追求文化産品健康向上的社會效果。要深入挖掘四川特色優勢文化資源,規劃一批重大題材的創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國氣派、巴蜀風格的優秀文化作品。要充分挖掘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和寶貴精神財富,組織創作一批承載文化精神、激勵教育後人、影響廣泛深遠的精品力作。要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引導文化工作者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面向群眾、面向市場、面向基層創作和生産優秀作品。

  著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提升文化深入基層和群眾的服務力。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必須讓文化真正深入基層、覆蓋城鄉、服務群眾。要注重文化資源佈局的均衡性,做到全面覆蓋、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適用高效,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務。要大力提高公共文化産品的供給能力,採取特殊的支持政策,鼓勵文化企業生産質優價廉的公共文化産品。要積極支持和鼓勵基層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社區、村鎮、校園、企業、機關文化,方便群眾就地就近開展文化活動,推動群眾文化蓬勃發展。

  著力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提升文化産業發展的競爭力。文化産業做大做強,要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要突出特色抓文化區域佈局,把成都建設成為全省文化産業的核心發展區。要實施主導産業引領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出版發行、電影電視、文化演藝、動漫遊戲、創意設計、文化旅遊、印刷複製等重點文化産業,使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性産業。要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産業,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拓展文化發展的新領域。要實施大集團帶大産業戰略,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産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産業園區建設,並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和法制環境。

  著力深化文化領域改革開放,提升文化繁榮發展的創新力。要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採取不同的改革路徑,分階段、有區別地加以實施。對公益性文化單位,重點是要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尤其要大力轉換內部機制,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對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要按照改革轉制規劃加快實施,重點是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要緊緊抓住轉企改制這個中心環節,重塑文化市場主體,並在轉企改制基礎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真正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市場主體。

  著力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的趨勢日益明顯,文化要素越來越成為産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深層推動力。要發揮文化對優化經濟結構的推動作用,推動文化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産業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促進産業和産品升級。要增強文化對品牌塑造的推動作用,注重把文化理念滲透到産品的設計、生産、營銷、品牌和經營管理環節,增加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經濟價值。

  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多出精品力作,多出優秀人才。在文化生産各要素中,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著力造就一支既熟悉業務又擅長經營管理的文化企業家人才隊伍,同時著力培養一批紮根基層的文化骨幹力量。要著眼于建立一套開放有序的用人機制,建立不論身份、級別、學歷,德藝雙馨、人盡其才的選人用人機制,建立與貢獻、能力直接挂鉤的分配激勵機制,有針對性地吸引高端文化人才。

  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建設文化強省,關鍵在黨的領導。我們要牢固樹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發展、抓民生、抓和諧”的理念,堅持以系統的觀念抓文化,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具體的項目抓文化,像抓經濟發展那樣找準抓手和載體;以創新的手段抓文化,完善支持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務實的作風抓文化,讓群眾在文化改革發展中受益,在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宏偉實踐中奏響四川文化建設的奮進凱歌。

熱詞:

  • 轉企改制
  • 文化建設
  • 巴蜀文化
  • 動漫遊戲
  • 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