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應高度重視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安全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5日 03: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劉瑞生,《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執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

漫畫:朱慧卿

  2011年,微博用戶在中國呈現爆炸式增長。去年,新浪網發佈的《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預計,當年底中國互聯網微博用戶將突破6500萬。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已增長到1.95億。在最近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錢小芊表示,目前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已超3億。

  在微博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相關問題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公眾的關注:微博與謠言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意見領袖在微博傳播中起著何種作用?微博給政府社會管理帶來什麼挑戰與機遇?如何看待微博對一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觀或意識形態安全可能發生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執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生。

微博可以傳謠,但也可以成為“謠言粉碎機”

  中國青年報:現在有人將“微博時代”稱為“謠言時代”,您是新媒體專家,對此,您怎麼看?

  劉瑞生:首先要明確一點,謠言自古就有,並不是有了微博,謠言就突然多了起來。微博上謠言的氾濫,主要在於微博強大的傳播功能提升了謠言傳播的速度、廣度和強度。

  眾所週知,微博有140個字的表達限制,這就註定了微博表達的碎片化。很多人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在於表達微觀感受,而非客觀、理性地陳述事實。在這種碎片化、情緒化信息主導的環境中,短時間內確實難以形成對事物全面、客觀、理性、深入的判斷,從而給謠言的輕易擴散創造了機會。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不少矛盾衝突比較尖銳,各種利益也在交織博弈,而這些問題都集中呈現在微博這個“擬態社會”中。正是由於大量矛盾與利益的存在,在微博上利用謠言攻擊別人、宣泄情緒乃至謀取利益的行為就變得比較普遍。比如,侵犯個人隱私、造謠、惡意中傷競爭對手等,甚至國外一些勢力也用類似方式滲透其中。由於我們的互聯網表達是匿名的,微博的實名認證尚未普遍推行,匿名且不負責任的“微傳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謠言的猖獗。

  中國青年報:很多用戶感嘆,在微博上造個謠很容易,要辟謠卻很難。

  劉瑞生:的確如此。微博屬於低成本傳播形態,造謠成本幾乎為零。想要辟謠卻需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找資料求證,成本非常高。而且由於謠言佔有先發優勢,先入為主,辟謠的效力遠遠趕不上謠言的傳播效力。

  其實,謠言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明知謠言卻保持沉默。可能也正因感受到了默許謠言傳播的危害,一些網友自發組成了辟謠聯盟。我相信,隨著微博對現實社會影響力的擴大,隨著網民社會責任感以及自身辨別力的提升,會有越來越多的網友加入“辟謠大軍”。用不了多久,人們就會發現微博同樣也可以成為“謠言粉碎機”。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的信息公開工作做得越主動,謠言的生存空間就越小。

  中國青年報:現在有種説法:“一上微博,感覺天都快要塌了;下了微博,感覺身邊一切都還行。”為什麼微博會給人們這種現實錯覺?

  劉瑞生:這確實值得好好地深入研究。我個人覺得,這與微博用戶的構成和特點有關。現在微博用戶的主體是城市的年輕人,他們一般學歷較高,表達能力較強,但就業、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使得他們承受著空前巨大的壓力。試想,對於一個買不起房、交不起孩子擇校費、承受不起高物價,甚至上下班都擠不上公交、地鐵的年輕人而言,他要找個地方隨時發發牢騷、“吐吐糟”,也很正常。

  何況,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積累了不少社會問題,老百姓有意見。這也使得微博上集中出現了很多對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批評意見。在我看來,這些批評絕大多數都出自好意,目的是希望引起政府重視,儘快解決問題,所以不能把這些批評全部看成消極、負面的東西。不可否認,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動機不純的批評,但我認為那不是主流,在中國現在這種全球領先的發展狀態下,也難以成為主流。

  中國青年報:難得聽到有人這麼説。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您這樣的的洞察,對於生活壓力大、容易做衝動表達的微博青年用戶,您有什麼建議?

  劉瑞生:首先,不能為吸引眼球而髮發或隨便轉發信息;其次,應該了解,微博是集中體現利益衝突與矛盾的“擬態社會”,需要隨時對迎面而來的信息提高警惕性與判斷力,避免自己成為謠言的傳播者;第三點,也是我最想強調的一點,就是微博使用者要有“辟謠有責”的覺悟和社會責任感。只要自己能確認信息不實,就要及時站出來澄清,不讓謠言輕易過了自己這一關。在難辨真偽而信息又涉及他人利益時,要學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要知道,如果你輕易轉發謠言傷害了別人,你有一天也可能成為類似的受害者。

  中國青年報:您怎麼看意見領袖目前在微博中的作用?

  劉瑞生:微博是“自媒體”,每個人都能在上面發言,理論上每個人的話語權是平等的。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現實世界中影響力大、有話語權的人,他們的優勢也會被帶入微博的虛擬空間中,成為那個世界的意見領袖。

  按照拉扎斯菲爾德的“二級傳播理論”,意見領袖在傳播中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但現在有些微博上的意見領袖沒有善用自己的影響力,他們的一些言論完全可以用“語不驚人死不休”來形容。在傳播學上,驚悚言論確實能很快吸引人,讓粉絲倍增,影響力迅速擴大,知名度提升,隨之而來的可能還有傳統媒體的採訪或外出辦講座機會的增加,而這些最終都會兌現為各式各樣的現實利益。

  在微博上待久了,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有些專業人士經常對非個人專業領域的問題喊出“驚人之語”,發表“獨家之論”,有些甚至違背基本學術常識,還帶著顯著的情緒,甚至謾罵。可以説,對於這樣的“意見領袖”,就應該多多觀察、存疑了。

  中國青年報:只是觀察、存疑,就可以嗎?

  劉瑞生:如果這些意見領袖的不當言論觸犯了法律,就應依法懲處。但如果沒觸犯法律,那麼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對此,我們這個經歷了那麼多事情的社會,也應有起碼的自信:只要意見領袖的言論有嚴重錯誤,我們就不用擔心。真理越辯越明,只要能得到充分辯論,一些不當言論的馬腳自然會露出來。

  據我觀察,現在有許多網友已經開始站出來,大膽指出意見領袖言論中的錯誤,與他們進行辯論。而且經常能看到的情況是,網友擺事實、講道理,把意見領袖們批駁得無言以對。正是由於參與辯論的網友越來越多,意見領袖的一些不當言論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消解了,還有一些動機不純的“意見領袖”的面目也被網友揭穿了。

政府官員敢於接受批評才能得到公眾的理解支持

  中國青年報:現在,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通了微博。新浪網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1月初,僅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政府機構微博就有9960個。您怎麼評價政府部門開微博?

  劉瑞生:這很值得肯定。以前,當網絡上出現輿論事件時,相關政府部門更多地是被動應對,有時甚至進行簡單化處理。但現在許多政府部門主動開微博,這是極大進步。

  現在的政府部門微博,有一些做得非常好,比如“外交部小靈通”、以“平安北京”為代表的公安微博等。但有些政府部門的微博也存在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一些政府部門的微博缺“魂”,只是簡單發佈一些工作信息,粘貼一些無關痛癢的新聞。

  中國青年報:那他們應該怎麼做?

  劉瑞生:關鍵是要轉變觀念。在微博上,公眾與政府的關係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上下級關係,而是更平等、更近距離的關係。這就決定了政府部門的微博想要取得好效果,就不能高高在上,而要學會與網友打成一片,在與網友的頻繁互動中形成順暢溝通,並在線下解決具體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面對與微博有關的問題時,政府部門官員應該有底氣,要相信網民中的絕大多數。前不久,江蘇省鎮江市城管局長郭必東在網上對自己單位司機下班時間開“霸王車”的行為向網友道歉,並主動承擔責任,表示歡迎公眾監督。有意思的是,在郭必東上網道歉前,網友幾乎是一片罵聲;可是在他道歉後,網友的回復中慢慢多了寬容的聲音,甚至有網友為郭必東敢於認錯的品質喝彩。可見,網上批評的聲音並沒有多麼可怕。關鍵問題是,政府官員在面對網絡上的批評時要有底氣,有錯誤就誠懇道歉,是誤會就耐心解釋,敢於接受批評才能得到公眾的理解與支持。

  中國青年報:在您看來,微博給政府社會管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哪個更大?

  劉瑞生:微博時代,政府社會管理受到的挑戰不小,機遇也很大。只要用得好,微博完全能起到加強官民溝通、緩解社會矛盾、提升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等積極作用。

  我們政府執政理念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微博實際上就為普通公眾的社會參與、政治參與提供了便利渠道,而且它還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以接訪為例,現實中的大接訪往往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只要政府願意,微博上天天都可以大接訪。可喜的是,北京等地的一些政府部門微博前不久開通了私信功能,能與公眾一對一地溝通。這種做法很值得全國推廣。

只要越來越多愛國網友站出來,西方對華意識形態攻勢很難得逞

  中國青年報:《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中提出,微博等新媒體是事關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關鍵。然而有人認為,早在今年2月,“美國之音”就宣佈停止對華廣播了。美國都放棄了意識形態攻勢,我們繼續提意識形態安全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

  劉瑞生:對於“美國之音”宣佈停止對華廣播一事,國內存在很多錯誤認識:首先,“美國之音”只是在今年2月宣佈計劃停止對華廣播,實際上它並沒有停止。今年9月30日,它已宣佈將繼續對華廣播。蹊蹺的是,關於“美國之音”停止對華廣播的新聞國內報道得很多,關於其繼續對華廣播的新聞國內幾乎沒怎麼報道;其次,在“美國之音”今年2月宣佈計劃停止對華廣播時,涉及的也只有粵語與普通話兩種語言,藏語廣播他們不僅沒有停止的計劃,反而是要加強的。用“美國之音停止對華廣播”做新聞標題很容易誤導國內公眾。最後,就算“美國之音”停止對華廣播,也不等於美國放棄對華意識形態攻勢。要知道,他們在擬停對華廣播的同時,是要將這部分人員、資金等資源都投入到以微博為“主陣地”的對華網絡新媒體傳播攻勢中。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的意識形態戰略正經歷轉型,從傳統媒體轉向互聯網新媒體。“美國之音”、“德國之聲”等早就相繼開設了中文網頁、網絡電臺、網絡電視臺,在推特(國外知名的微博客服務網站——編者注)上註冊了賬戶,並且不斷資助一些有影響力的華人開設中文博客、微博。

  在“美國之音”剛剛公佈的2012年至2016年的規劃中,也明確了要進一步加強新媒體傳播戰略。眾所週知,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還沒見底,政府赤字情況也很嚴重,即便如此,“美國之音”今年的預算資金不降反升。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説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的意識形態攻勢不但沒放棄,沒減弱,反而進一步加強了。

  中國青年報:美國對華意識形態戰略轉型背後的原因何在?

  劉瑞生:美國歷來是很重視投入與産出比的國家,在意識形態宣傳方面也不例外。傳統的電視、廣播等傳播手段容易受到政策、技術的限制,很難實現全球性的傳播。可是互聯網新媒體,幾乎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輕易接觸到,而且破解技術限制的方法也相對更簡單,所以它自然會被美國等西方國家選為意識形態攻勢的新陣地。

  中國擁有5億網民和9億手機用戶,是全球新媒體用戶數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前任駐華大使、現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洪博培日前在一場總統選舉的黨內電視辯論中就明確説,應聯合他們的盟友和中國國內的支持者,這些人是被稱為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中國有5億互聯網用戶,有8000萬博主。他們將帶來變化,類似的變化將“扳倒中國”。

  儘管這只是洪博培的“一廂情願”,但毫無疑問,我國應高度重視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安全。

  中國青年報:有人反駁説,微博就是微博,不存在什麼意識形態問題。

  劉瑞生:連西方學者都認為意識形態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説只有明確區分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才算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社會價值觀念的核心。在新媒體時代,其表現方式無所不在,一部大片、一個電子遊戲、一篇報道、一張圖片,都可能暗含意識形態。所謂不存在意識形態的觀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

  其實就連“美國之音”的記者也認同我們對美國意識形態攻勢戰略轉型的判斷。今年7月9日,我們舉行了《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新聞發佈會,書中有一篇關於“美國之音”的報告。發佈會前,我們先把報告提綱發給了相關媒體。結果發佈會當天早上,來得最早的媒體就是“美國之音”。我們的發佈會9點開始,他們的記者8點就到了。“美國之音”記者在採訪我時説,他們認為,我們的報告是目前對“美國之音”新媒體意識形態戰略認識最全面、客觀、深入的文章,他們會把《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帶回“美國之音”總部。

  中國青年報:那在這場新媒體戰爭中,我們只有防守的分兒嗎?

  劉瑞生:當然不是。在世界傳播舊秩序中,西方媒體佔據著絕對話語權。在微博等新媒體環境中,西方媒體雖然具有一定優勢,但新媒體畢竟是開放、低成本傳播的平臺,任何個人、組織甚至國家都能運用它傳播自己的聲音。

  最具説服力的例子是,以饒謹為代表的愛國青年揭露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編者注)等西方媒體對2008年西藏“314事件”的歪曲報道。在2008年西藏“314事件”發生後,由於國內主流媒體缺乏第一時間的聲音,給CNN等西方媒體留下了造謠的空間。當時,我們國家在國際輿論中很被動。饒謹等幾個愛國大學生挺身而出,發起“收集整理西方主流媒體作惡的證據,發出中國人民自己的聲音”的號召,並建立了反CNN網站。饒謹他們的行為引起了世界範圍內華人的廣泛響應,反CNN網站的日訪問量迅速突破50萬。而饒謹等人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的反映實際情況的圖片、視頻,使得世界各國的人們認識到了西藏“314事件”中被西方媒體歪曲報道的真相,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我們在國際輿論中的聲譽。

  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我相信絕大多數都是愛國力量。其中一些年輕網民,不僅懂外語,比老一輩更容易接觸到世界輿論中關於中國的言論,也更能及時辨別出意在攻擊中國的不實信息。只要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愛國網友站出來,西方對華的意識形態攻勢就很難得逞。

  中國青年報:除了應對人家的攻勢之外,我們也應加強自己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但現在不少年輕人對我們國家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全無概念。您認為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哪些要改進的地方?

  劉瑞生:首先需要明確,並不是説得越多、聲勢越大,意識形態構建的效果一定就越好。以寫一篇讚揚好人的作文為例:如果只是一味簡單、空洞地讚揚某人好,讀者未必真會認為這個人好。但如果能寫出一些具體生動的故事來,可能不用一個“好”字,就能讓讀者讀完故事後自然而然地對這個人留下好印象。這才是實現了有效傳播的好文章。

  在微博等新媒體時代,不是説把傳統的報紙、電視媒體的東西放到網上就完了,而是要學會生動地講故事,學會互動,真正抓住公眾的心。比如《亮劍》、《潛伏》、《士兵突擊》等電視劇,其中並沒有直接或機械地宣傳意識形態,但精彩的故事情節在抓住觀眾的同時也讓他們接受了主流價值觀。這才是我們在建構主流意識形態中需要的文化作品。

  另外,我們在注重意識形態構建的同時,更要下功夫儘快解決那些緊迫的現實問題。我們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只有當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了,現實生活幸福了,我們的意識形態才真正具有説服力。反之,如果現實情況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甚至出現大的反差,那我們説得再好,可能也很難取得良好效果。

熱詞:

  • 美國之音
  • 意見領袖
  •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
  • 314事件
  • 網絡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