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李小琳:我也是普通市民 也不希望電力漲價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0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小琳 資料圖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姚冬琴︱北京報道

  12月1日,國家發改委年內第三次上調電價。所有發電企業平均提價2.5分錢。

  時值冬季電荒,預計今冬明春電力缺口將達到3000萬~4000萬千瓦,此時上調電價,電企被斥為“攜電自重”。

  電企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 副總經理李小琳表示,五大電力企業,大部分虧損面已經達到65%~75%,負債率均接近85%,集體逾越國資委關於負債率80%的紅線。

  長期以來不斷上演的“煤電之爭”,也在近期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10月28日,中電投旗下漳澤電力(000767.SZ)易主,山西大同煤業(601001.SH) 成為漳澤電力新的控股股東。這是央企首次退出地方火電企業。背景是,漳澤電力連續兩年巨虧,今年上半年虧損3.14億元,位列A股十大虧損股之列。

  今年,在五大電力企業集體諫言之下,國家重啟停滯多年的“煤電聯動”,也直接促成了發改委年內三調電價。

  12月6日,《中國經濟週刊》在2011CCTV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特別論壇間隙,專訪了中電投副總經理李小琳。

  煤企暴利、電企虧損,不合適

  《中國經濟週刊》:面對五大電企集體巨虧的現狀,上調電價是唯一路徑嗎?

  李小琳:我作為電力企業的人,但我也是普通市民,我也不希望電力漲價。但是,你看,今年五大發電集團,預計虧損平均是75億元,這是由於一些政策性因素導致的虧損。

  我們國家電力供應是以五大發電集團的主幹電廠為主的,如果都虧損的話,這些企業就沒有辦法經營。一方面,作為電力央企,我們有責任;另一方面,就算我們再有責任,煤炭企業都是高利,他們拿著百億利潤,我們電企都虧損,也不對的。這種政策性的問題,國家應該及時糾正和調整。

  《中國經濟週刊》:您提到,五大發電集團今年預計平均虧損75億元,是由於一些政策性因素,具體指什麼?

  李小琳:2002年,我們進行了企業改革,政企分開。但是電力供應是一個系統,有輸發電配合,我們整個電力系統的改革還不到位。另外,我們國家自然資源主要以煤炭為主,電力企業的上遊是煤炭企業,而我們的煤炭已經市場化了,煤炭價格的飆升和我們電力系統的體制改革沒有到位,引起了這麼多年火電企業的虧損,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今年其實也有一個好的消息,國家發改委已經出臺“煤電聯動”,電力價格有所調整,同時今年還控制了一下煤價,所以我想,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在“十二五”當中,希望這個(電力企業虧損)能夠有所改進。

  《中國經濟週刊》:煤價多年上漲,電價未能跟上,眼下是不是面臨一種積重難返的局面?

  李小琳:應該是。這當中有地方與中央的博弈。在這次“煤電聯動”中,除了調電價,也提出限制煤炭漲幅,比如秦皇島港發熱量5500大卡的電煤平倉價最高不得超過每噸800元,2012年度合同電煤價格漲幅不得超過上年合同價格5%(詳見11月30日下發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加強發電用煤價格調控的通知》)。我覺得這個限定非常的好。但是,這個限定有時候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中國經濟週刊》:比如説,煤炭企業會限産?

  李小琳:對。還有質量問題,有時候,我們到手的煤炭,發熱大卡數不夠。他們(指煤炭企業)也會提出新的要求。現在,很多矛盾都沒有解決,它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突出的矛盾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才能夠解決。如何提高生産的效能,需要市場的手來調節,但是,不深化改革,不通過政府有形的手來出臺能源法、提出電力規劃等的話,效能是不能釋放的。

  煤炭成寡頭,于電力安全不利

  《中國經濟週刊》:您提到電力系統需要深化改革,化解矛盾,那麼,您認為當下最需要解決的矛盾是什麼?

  李小琳:首先就是煤電之爭。其次就是深化價格體制改革。還有,改革電力廠網,電力系統分為發輸配,我們在發電端已經改革了,但輸配端(指電網企業)還沒有深化改革。溫總理在前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發輸配的深入改革”,這句話要是進行下去,將能釋放企業改革的一些成績。

  《中國經濟週刊》:煤電聯動,談了很多年,其中的難點在哪兒?

  李小琳:首先是價格。其次,煤電的矛盾引發點,還有一個結構的問題。我們國家主要是火電,大部分電力企業的上遊是在煤炭系統。煤炭系統都是地方企業,地方企業有地方企業的想法。

  《中國經濟週刊》:中電投旗下漳澤電力轉投山西省屬企業同煤集團,您公開表示,對此感到很痛心,是因為什麼?

  李小琳:漳澤電力是電力企業,怎麼能夠一下就給了煤炭企業。漳澤電力經營困難,假如我們手上能夠有一些煤炭企業,擁有煤炭資源,能夠形成産業鏈的話,那它(漳澤電力)就不會有這麼大的虧損了。我認為這種現象特別值得關注,值得相關部門和領導好好研究一下。

  我們在安徽的各大電力企業,也都接到了一些煤礦的要求,希望能收購電廠股份。煤炭公司很強勢,如果他們真正形成了産業的寡頭,對整個市場是不利的,涉及到整個電力生産的安全,這對千家萬戶都有影響。

  發展新能源,融資平臺很重要

  《中國經濟週刊》: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中最早涉足新能源的企業,中電投的新能源發展現狀如何?如何改變新能源叫好不叫座的現狀?

  李小琳:有的電力企業新能源結構比較單一,投資、支出比較大,主要靠國家政策性的支持。我們的新能源發展,我把它叫做“風生水起”,現在是“風”(風能發電)、“生”(生物質能發電)、“水”(小水電)、“光”(光伏發電),都有新能源。而且我們在新能源發展中,第一個在資本市場開拓。2008年,我的第一份政協提案就提到,要建立新能源發展機制,首要就是平臺,融資平臺。到目前為止,我們新能源沒有伸手向國家要過錢,成功地運用了香港的資本平臺。我們新能源的債務很低,從第一年就有2000萬元的盈利,到現在5年,有8億元盈利,總資産達到910億元。無論從經營管理上,還是産融結合上,都做了比較好的嘗試。

  12月8日,我將去海南,啟動新能源産業總部基地,用我們資本市場廣泛的擁護者的資金,去建立一個産學研的基地。

  《中國經濟週刊》:央企在新能源發展中,會獲得更多的補貼嗎?

  李小琳:大家的標準都是一樣的。主要還是看這個企業是不是在戰略佈局上、在規劃上比較合理。

  《中國經濟週刊》:未來新能源的發展,還面臨哪些壓力?

  李小琳:我們現在生産的效率還是很低,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風能的整機效率只有30%~40%。一些關鍵的零部件、材料仍然需要進口,核心的關鍵技術仍處在消化、引進、聯合設計階段,缺少自主知識産權。我12月8日到海口啟動的新項目,就是新能源與智慧電網,把産學研相互結合起來。

    【近期電價要聞回顧】

    我國將試行居民階梯電價

    發改委解讀電價調整:對多數百姓生活並無影響

    發改委年內3調電價 電企受益超千億填平3年虧損

    全國電價調整或引發高耗能産業西移   

熱詞:

  • 李小琳
  • 電力企業
  • 中國經濟週刊
  • 新能源
  • 電力規劃
  • 電力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