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生代”農民工很少想回農村 八成無務農經歷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15: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生代’農民工年紀輕、文化程度較高、觀念更新,對農村和土地的感情日益淡漠,進城務工的目的從生存型漸進為追求平等發展。在城裏安家、做城裏人已成為他們新的憧憬。”日前,全國婦聯和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發佈一份調查報告,再次將進城務工者中的“新生代”群體推送到前臺。

  報告稱,我國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進城務工者約8487萬人,佔進城務工者總數58.4%,已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

  本報記者採訪了上海的兩名“新生代”進城務工者,聽他們講述自己和這個城市的故事。

  劉娟,女,24歲,四川南充人

  不覺得自己是農民

  前天晚上9時30分許,送走最後一個客人,劉娟松了一口氣,舒展一下筋骨,準備換衣服回家,她還要騎四五十分鐘的電瓶車才能回到在寶山的家。

  她來自四川南充縣的農村,初中畢業後出來打工,五六年前來到上海,做過服裝廠工人,當過餐館服務員,兩年前開始做美容師,月薪兩三千元。她的老公也是四川人,在一家川菜館當廚師長,月薪6000元左右。兒子4歲了,一直放在劉娟老家,年底劉娟的媽媽就要帶他來上海。劉娟的父親和弟弟也在上海。

  雖然在上海有家,可劉娟始終覺得有種漂泊感,計劃打拼出點名堂後,還要回老家,最近夫婦倆已經籌劃在縣城買房。

  在上海過得很累,生活成本太高,一起幹活的人中流行一句話叫“掙1000花2000”。租房每個月700元,一個人做一餐中飯要花20元菜金。房價更不用説,連一個衛生間也買不起。在老家,3000多元一平方米能買上中高檔的電梯房了。上海的學校也難找,這幾個月,她一直在給兒子物色幼兒園,附近有個實驗幼兒園,太貴,上不起。民工子弟幼兒園便宜,但人太多,進不去了。所以到現在也沒找到合適的,她心裏愁得很。

  這些還算好的,最怕的是生病。在老家,生個小毛病到小診所,十幾二十元錢能解決問題。在上海,一去醫院,幾百元就沒了。

  在上海工作也不踏實。以前她做的那家公司老闆説,簽滿兩年合同才給她交“三金”,可她不敢簽約,怕萬一有事情要回家,不能做了,她就違約了。到這家店上班有兩個多月了,也還沒幫她交。而且這家店的底薪也只有1150,還不到上海的最低工資標準。

  劉娟家裏的地早已荒了,她也不覺得自己是農民。“也許別人還會把我看成農民工,可我們這些人在大城市做的時間長了,與社會接觸多,觀念、説話、做事,肯定都比農民工進步。”她説,人生經驗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年輕人要跟上潮流,不然就被淘汰了,那就得回家種田去了。

  夫妻倆的條件在務工人員裏算不錯的,但攢的錢沒法買房。他們想在上海開家川菜館,一直沒找到合適的門面。好點的、大點的太貴,小點的又沒法做。

  又一年快過去了,想著爸爸媽媽的辛苦,劉娟只想多掙點錢,讓他們早日離開農村。

熱詞:

  • 新生代
  • 農民工職業
  • 農民工
  • 1980年
  • 農村
  • 工蜂
  • 三金
  • 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