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黑龍江畔的小丁子村——俄語頻道赴遜克縣走基層採訪紀實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1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4400FC7A638B4d17A87B626C601F84CA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俄語頻道“走基層”活動中,我所在的小組遠赴祖國最北部的黑河市,深入了解和感受了黑龍江畔一個俄羅斯民族村的獨特魅力,這就是遜克縣的小丁子村。小丁子村坐落在中俄邊境線上,與俄羅斯的邊境小鎮隔江相望。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小丁子村的村民以中俄混血人口為主,甚至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混血民族,被民政部正式命名為邊疆民族自治村。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研究這個中俄兩國交往融合的活標本,探訪小丁子村村民的普通人生活,揭開這個帶著傳奇色彩的村莊的神秘面紗。

初印象:一個安靜、富足的小村子

        我們的旅程可謂長途跋涉,從北京出發的班機經停哈爾濱飛行近四個小時才到達黑河機場,從黑河機場驅車兩個多小時到達遜克縣,再從縣裏趕往小丁子村。十月末的東北已經是一片冬日景象,朔風勁吹,寒氣凜人,下午四點左右天色就暗了下來,我們在天黑前終於趕到了小丁子村。初到目的地的我們仔細觀察村子的每一個角落,唯恐放過任何有新聞價值的線索。

        村子的中心是一條新修的水泥路,路兩旁零散分佈著村民的院落,大概有幾十戶人家。院子外圍是帶有濃郁東北氣息的木柵欄,村民們在寬敞的院子裏堆放著收割完的玉米、秸稈等,院子裏收拾得乾淨、整潔。透過寬大的院鐵門,能看到院子裏停放的拖拉機和其他農用機具。村支書向我們介紹了小丁子村的基本情況,由於邊疆地區地廣人稀,每個村民大概都能有幾十畝地,在提倡科技種田致富政策的鼓勵和推動下,村裏已全面實現了農業機械化。除了種地之外,村民們還憑藉水資源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黑龍江中搞水上養殖和捕漁,日子過得還是相當殷實。近年來,隨著中俄文化、經貿交流活動的增多,邊境旅遊蓬勃發展。每年七、八月份,前來小丁子村觀光、遊玩的國內外旅客絡繹不絕,村裏的旅遊業也日漸帶動發展起來。每年荷花盛開的季節,吸引周邊大批遊客前來觀賞,也給村民們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我們從村子裏走了一遭便繞到了江邊,江面十分開闊,中間有一個小島,旅遊旺季時遊客們可以在島上燒烤、休閒娛樂。對岸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的一個小鎮,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建築,據説是廢棄的麵粉加工廠。

        為了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第二天清晨,我們起了個大早,冒著零下幾度的嚴寒,跟隨拍攝村民打漁的過程,真實地體驗了一把漁民生活。簡陋的小鐵皮船坐兩個人就已經呈遙遙晃晃狀,天氣又冷得幾乎伸不出手,影響了記者和攝像的工作,被採訪的漁民面對鏡頭時也有點緊張,採訪進行得比較困難。第一階段的走訪就告一段落了。


 
再了解:小丁子村的百年曆史變遷

        如果僅僅是了解到村民生活的富足、江上打漁的辛苦,那小丁子村和東北大地上數之不盡的村子又有什麼兩樣呢。隨著走訪的深入,我們了解到更多小丁子村的歷史和風土人情。

        走進村民的家裏,看著一個個鼻梁高挑、眼窩深陷的面孔,我們仿佛置身於異國他鄉,有忍不住用俄語和他們對話的衝動。但是,村民們都説著一口地道的東北話,只有寥寥幾人能勉強擠出幾個簡單的俄語單詞。據村支書介紹,在幾個月前,村裏僅有的能講一口地道俄語的老太太去世了,這讓我們覺得十分遺憾。如今,生活在村裏的中俄後裔大多是第三代混血,儘管外表上還帶有十分明顯的外國人模樣,但其他方面基本已經完全漢化。

        小丁子村之所以能夠成為中俄混血聚居村,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歷史淵源是分不開的。中俄兩國自古以來一衣帶水,民間邊貿往來頻繁。據史料記載,1914年到1924年,黑龍江兩岸邊貿往來經歷過一個高潮。闖關東來東北邊疆謀生的男人們跨過大江到對岸去做起了生意,娶俄羅斯女子為妻並帶回到小丁子村生活,而俄羅斯由於國內戰亂,許多邊境地區只剩下婦女和老弱病殘,為躲避戰亂,她們也過江到了小丁子村。許多俄羅斯人到了中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漢俄民族聯姻,繁衍生息,成就了小丁子村歷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村裏老人告訴我們,嫁到中國的俄羅斯婦女大多能歌善舞,每到節日,村裏就熱鬧起來。春播前夕,為祈禱豐收,祝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風調雨順,村民們都要過巴斯克節、柳條節等俄羅斯傳統節日。如今,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隨著純正血統的俄羅斯老人以及第一代中俄後裔的相繼離世,俄羅斯節慶活動已基本沒有了,停留在如今小丁子村裏老人們的回憶中。

        在小丁子村走訪期間全程陪同我們的村支書也是個第三代中俄後裔。他這幾年不知道接待了多少像我們這樣的探訪者,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已經駕輕就熟。他作為一個村幹部,有著和普通村民不一樣的想法。他對於小丁子村的未來有自己的規劃,對於小丁子村俄羅斯印記的逐漸消逝也有自己的擔憂。他説,小丁子村以後的發展離不開俄羅斯這個印記,發展旅遊産業還得主打異國風情這張牌。遜克縣政府對小丁子村的發展給予了許多政策支持,通往縣城的道路幾年前剛修好,如今,村裏又準備在縣裏的統一規劃下打造俄羅斯風情街和俄羅斯大食堂等項目來吸引更多遊客。

        來小丁子村之前,我們就了解到這裡的不少村民都是“影視明星”,很多影視劇組都曾來這裡挑選演員。幾經週折,我們採訪到了曾在《西伯利亞流亡記》中出演的邱常利老人。邱長利得知我們是電視臺的,便非常熱情地配合我們的採訪,當天還特意打了筆挺的領帶,帶了一頂俄羅斯特色的帽子,採訪過程中時不時能縐幾句俄語。邱常利是無國籍的俄羅斯僑民,他的爺爺是俄羅斯軍官,他從小跟隨父母到中國生活,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加入中國籍,成了無國籍的僑民。他説就因為是無國籍人,這些年在政策上還享受了不少優待呢。邱常利老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演員迷”,家裏擺滿了幾乎所有參與拍攝過的影視劇劇照,有一張年青時身著海軍服的劇照還真是挺有幾分英姿颯爽的氣質,也許當年他爺爺做軍官時就是這副模樣吧。邱常利的生活非常瀟灑,家裏打掃得窗明几淨,他有上百畝地全部租給別人種,整日清閒著等待再上熒幕的機會。

深挖掘:遜克縣的俄語教育和知青文化

        小丁子村沒有自己的學校,村裏的孩子都要到遜克縣裏去上學。於是我們採訪了遜克縣邊疆鎮民族中學,這是目前縣裏僅存的一所開設有俄語課的中學。我們給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俄語課。當我們的外籍同事瓦夏走進教室時,孩子們掩蓋不住滿臉的意外和喜悅之情,一張張天真的面孔和眼神裏流露出的對知識的渴求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剛學俄語一年多的孩子,第一次面對外籍老師時表現得有些緊張、無措。半堂課時間過去了,孩子們依然表現得不夠積極、主動,直到進行兩組對決歌唱比賽時,孩子們的興致才稍微顯露出來。倒是課後,一幫好奇的孩子圍著瓦夏,問起了各種各樣感興趣的問題。相信,這堂俄語課將會給他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在與學校領導和老師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遜克縣的俄語教學面臨著很大困難。就像一年前,遜克縣還有5所中學開有俄語課,如今只剩民族中學這一所學校在堅持俄語教學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硬體的不足,就業的導向作用等等共同造成了今天的困境。這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黑龍江省為了鼓勵中學開設俄語課,還給出了高考加分這樣的優惠政策,同時也在著力加強中俄兩國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我們期待著這些措施能夠保護好俄語教學的火種。

        在返程途中我們還參觀了黑河市知青博物館。博物館內的館藏和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將一段宏大的歷史濃縮在一張張照片和一件件細碎的物品裏,栩栩如生的蠟像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和勞動場景,令人仿佛置身於那段激情燃燒、既辛苦又浪漫的歲月。我不禁感慨多少青年人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這一片肥沃的黑土地。而今日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自己的青春擔負起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我們不再有“上山下鄉”的艱苦磨礪,走基層卻是我們難得的體驗生活和鍛鍊自己的好機會。

        在這次走基層採訪活動中,我們一行八人團結協作,不僅體驗了外採工作的樂趣和意義,更重要的是真實地感受了地方和基層的生活原貌。我們在小丁子村耳聞目見的是一個個平凡的人物,一個個平常的故事,但就是這些普通人身上承載的卻是中俄兩個民族交往和融合的厚重文化。村頭、田間、工廠、學校,每一個場景都似乎風平浪靜,背後又無不透露著隱憂和希望。這就是最真實的中國,最真實的生活,也是我們此行最大的收穫。 


                                     俄語頻道 劉三琦

熱詞:

  • 黑龍江
  • 俄語頻道
  • 遜克縣
  • 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