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大洋一號”科考船歷時369天完成航程最長科考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07: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2月11日,圓滿完成我國大洋第22航次環球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凱旋青島。

  作為一次高度綜合性的大洋科學調查,本次科考取得了怎樣的成果?與以往有何不同?請看本報記者報道。

  “大洋一號”11日完成了第22航次環球科考任務,返回青島。

  自2010年12月8日于廣州起航,“大洋一號”歷時369天,經歷9個航段,航程64162海裏,調查區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共有218名科考隊員先後參加了本次海上科學調查任務。

  發現16個海底熱液區,獲歷史性突破

  據本航次總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此次大洋環球科考開展了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多金屬結核、深海環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樣性等多項調查工作,是一個高度綜合性的大洋調查航次,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豐碩的科研成果。

  參加“大洋一號”科考任務的科學家介紹説,這次科考取得多項歷史性突破:

  發現16個海底熱液區(大西洋5個,太平洋11個),其中在南大西洋發現的南緯26度熱液區是目前南大西洋洋中脊發現的最南端熱液區;

  首次在南大西洋捕獲了疑似新物種的深海魚,以及大量盲蝦等熱液生物,對熱液區生態學研究意義重大;

  首次獲得不同深度水體中的微生物濾膜樣品和大空間尺度不同環境的基因資源樣品,為深海微生物多樣性研究和基因資源獲取提供了珍貴樣品;

  首次獲取多金屬結核環境特別受關注區內大範圍、多站位、全深度的環境數據及生物和微生物樣品等。

  據介紹,自2007年大洋第19航次科考在西南印度洋發現第一個海底熱液區起,迄今我國已在三大洋發現了33個海底熱液區,佔世界三大洋30多年來已發現熱液區的1/10強。

  在我國大洋科考史上歷時最久、航程最長

  據陶春輝介紹,與以往相比,本次科考具有目標區多、空間跨度大、時間長、高新尖設備儲備應用多等特點。

  本航次是大洋科考史上時間最長、航程最長的航次,船舶主機累計工作達9845小時,動力定位累計使用297次,累計工作1511小時,是船舶動力保障之最,也是歷年來單航次船舶操縱之最。

  我國自主研製的高技術裝備在航次調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深海綜合錨係浮標觀測系統、拖曳式資源綜合探測系統及中深孔岩芯取樣鑽機首次投入使用並獲得成功,無人纜控潛水器和深海聲學深拖等高新裝備在熱液區應用成功。

  第一航段在西南印度洋高緯度地區成功布放了深海綜合錨係浮標觀測系統,可長期連續採集目標區域內的氣象等資料並通過衛星實現數據實時傳輸。該系統為我國首次布放于遠洋的多參數綜合觀測系統,對我國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相關區域開展科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陶春輝介紹,無人纜控潛水器的成功下水使用,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幾個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取樣的國家之一。

  專家表示,這一系列科考設備的成功使用,標誌著我國大洋常用調查裝備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創新。

  “80後”科考隊員佔四成,整體不斷年輕化

  令許多“老大洋”科考隊員欣喜的是,大洋科考的人才隊伍正逐步發展壯大。此次大洋科考先後共有來自全國32家科研單位和院校的218位科考隊員參加了海上調查任務,其中既有在讀的大學生,也有為大洋事業奮鬥了幾十年的“老大洋”。

  據介紹,隊員平均年齡38歲,其中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的61歲。“80後”科考隊員91人,佔全體科考隊員的42%,“60後”和“70後”的科考隊員79人,“50後”的科考隊員48人,科考隊伍的整體年齡不斷年輕化。在“老大洋”們的悉心呵護與幫助下,新上船的年輕人很快熟練了業務,熟悉了海上生活。

  近幾年,大洋科考活動已經培養了一批年輕的首席科學家和專業助理。此次科考的6位首席科學家有5人在45歲以下,大批“80後”科考隊員逐漸成為海上作業的骨幹。本報記者 余建斌

熱詞:

  • 大洋一號
  • 科考隊員
  • 科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