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轉型期"漏洞"狀況調查 三大領域成"漏洞"多發地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8日 11: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結果提示:

  ● 68%的受調查者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漏洞“非常多”

  ● “國企改制”、“土地審批”、“工程建設”三大領域成“漏洞”多發地

  ● “黨政領導、國企高管、房地産商”被認為最有機會抓住“漏洞機遇”

  ● 55%的受調查者認為“縣級”出現制度漏洞幾率較高

  調查説明

  調查時間:11月25日至11月27日

  調查人數: 18313人(搜狐網、人民論壇網網友16938人;隨機抽樣調查1375人)

  近七成受調查者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漏洞“非常多”

  頻發的高鐵事故、“面子”與“裏子”的反差、浮躁的文化取向、喧囂的社會環境……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每一個中國人能深刻感受到高速運行的中國在大步邁向現代化過程中的“漏洞”。在問及“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漏洞’狀況”時,68%的受調查者認為“非常多”、20%認為“比較多”、7%認為“比較少”,僅有4%的受調查者認為“很少”。

  為何公眾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漏洞”有如此強烈的感受?一方面是與時代背景相關,改革開放30餘年來,中國在快速推進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引起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經濟結構的急劇變化、利益關係的重大調整和重組。在新體制、新規範沒能及時建立時,就會産生一系列制度規範、技術程序和行為觀念上的“漏洞”;另一方面,是由於諸多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沒能及時通過改革獲得推進及解決。縱觀每年“兩會”百姓關注焦點問題的調查,排列前十位的還是“腐敗”、“教育”、“醫療”等“熟面孔”。特別是看到身邊不少人頻繁利用政策漏洞、制度漏洞“發家致富”,比如保障房、經濟適用房的中簽者不乏高收入人群,諸如此類不公平問題的頻繁出現,更是讓公眾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有專家指出,追趕型國家因為前行的速度越來越快,快速的經濟發展、快速的社會轉型,導致陷阱增多,與此同時,出現漏洞的幾率也會更高。公眾感受漏洞出現頻繁,也是一個必經的發展階段。

  “國企改制”、“土地審批”、“工程建設”三大領域成“漏洞”多發地

  “涉及公權力的以下熱點領域,哪些‘漏洞’較多?”排列前三位的分別為“國企改制”(佔比65%)、“土地審批”(佔比59%)、“工程建設”(佔比52%)。

  可以看到這三大領域也正是腐敗的重災區。近年來,諸多城市出現了“反貪案件半數集中在國企”的現象,國企腐敗是伴隨著國企改革的展開而浮出水面的。從國企蛀蟲的“斂財高招”看,幾乎每一項國企改革形式,都有可能被國企蛀蟲們當成斂財的良機。有專家指出,國企領域的“資本腐敗”不比官場的權力腐敗遜色。

  土地開發,動輒投入上億,巨大的利潤,決定了它成為“利益攸關方”的角力場。而作為土地開發中重要的環節——土地審批,無疑交織多方利益,集中各種權力。剖析近年來發生的諸多案例可以發現,審批環節是腐敗案件的多發環節。

  工程建設領域資本密集、涉及面廣、管理環節多、隊伍成分複雜,極易産生權錢交易、貪污腐化和暗箱操作,使其成為腐敗問題高發、易發的重點領域。北京大學夏學鑾教授指出,漏洞出現的環節,都是腐敗高發的領域。正是一些制度漏洞,直接誘發了腐敗犯罪的發生,比如權力高度集中,個人説了算等。從大的方面來説,權力制衡領域的漏洞是最危險的漏洞。

  “黨政領導、國企高管、房地産商”被認為最有機會抓住“漏洞機遇”;50%的受調查者認為“漏洞”最主要出現在“監管”環節

  哪個群體最有機會抓住“漏洞機遇”,成為獲利者?公眾分別把黨政幹部(佔比59%)、國企高管(佔比57%)、房地産商(佔比52%)列為第一、第二、第三位。近年來,房地産市場扭曲繁榮,面對各項打壓政策的出臺,開發商都絞盡腦汁鑽政策空子,抬高房價的把戲讓老百姓都有直觀感受。然而,作為黨政領導幹部,他們不僅是制度的設計者、執行者、監管者,更是制度權威性的堅定守護者,為何卻成了公眾眼中最有機會抓住“漏洞”的群體?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近年來,某些制度設計也涉及制度設計者本身的利益,多留一點“活動空間”就給制度執行者的腐敗提供絕好的機會;二是制度執行沒有剛性。其實,國企腐敗與官場權力腐敗的發生機制並無本質的不同,都由權力不受節制而造成。公眾作為國有資産法理上的所有者,卻很難對國企的“掌勺人”實施監督與控制,監守自盜就成為了輕而易舉的事情。

  制度漏洞多發的環節在哪?“監管”環節(佔比50%)、“執行”環節(佔比26%)、“設計”環節(佔比22%)。制度是人的産物,當面對再完美的制度,我們的一些監管者抱著“原則上這樣,實際上可以那樣”、“下不為例”等等心態,將本來應該剛性的制度進行“變通”,甚至,一些人也變成了利用漏洞的尋租者,反過來強化漏洞。

  55%的受調查者認為“縣級”出現制度漏洞幾率較高,公眾渴望參與制度、政策制定

  制度漏洞在哪個層級出現的幾率較高?縣級(佔比55%)、“市級”(佔比24%)、省級(佔比18%)、其他(佔比3%)。

  基層為何成為制度漏洞的頻發地?在採訪中,不少地方幹部表示,作為基層幹部,他們對漏洞的感知更為強烈,因為基層是最容易産生制度薄弱環節的主戰場,一些制度的質量比較粗糙。一位幹部指出,他在省市區都工作過,省裏制定的制度,到了市裏還是這個制度,到了縣裏就改動了幾個字,制度上下一般粗,根本沒有聯絡自己的工作實際。而且基層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為了應付上面的調研檢查,把制度弄得很好看,成為了顯示政績的工具。由此造成了制度好看,不中用。

  制度漏洞最大的危害在哪?排列前三位的分別為:“加劇社會不公,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撕裂社會”(佔比71%)、“使權力更加被濫用,激發官民衝突”(佔比55%)、“讓社會失去了對制度的敬畏和認同,以變通為榮”(佔比51%)。填補漏洞,需要找到漏洞的根源, 63%的受訪者認為,制度漏洞的根源在於“缺乏公眾的參與與監督”,位列該選項的第一位。如果一個體制的出發點、落腳點以及評判標準、評判主體都能在平等條件下,充分博弈,最終讓多數人滿意,無疑就是一個好的體制;如果在人民的充分監督下,制度的設計者、執行者不為制度留下灰白地帶,減少漏洞機遇,在全社會樹立制度的權威性,讓明規則戰勝潛規則,那麼漏洞出現的可能性必將越來越少。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 王慧)

熱詞:

  • 漏洞
  • 腐敗
  • 土地審批
  • 工程建設
  • 國企改制
  • 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