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PM2.5:隱形“殺手”無處不在 濃度越高危害越大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7日 0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2月5日清晨,在山東聊城市街頭,市民在大霧中騎車出行。

  當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大霧藍色預警:京津地區、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西部、江西、湖南西南部和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霧,局部能見度不足200米。張憲舉攝(新華社發)

  灰濛濛的天氣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公眾注意到PM2.5——一個由英文和數字組成的專業術語。其實很多中外學者早已證實,它潛伏在空氣中,不僅會傷害人的健康,更給社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

  所謂PM2.5,是指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其直徑小于2.5微米。因為這些顆粒物太輕,很難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長期漂浮在空中,不僅小到看不見,更小到可以直接進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體內的細胞“搏鬥”並傷害這些細胞。從某種程度上説,叫它“兇手”並不為過。

  根據公開的學術資料和採訪領域內權威專家,可以拼合出這個“兇手”的“面貌”和“行兇手段”,公眾則更希望知道應如何“緝兇”。

  PM2.5如何“定罪”

  從公開的科研資料看,對PM2.5的研究很多聚焦于肺臟。

  研究者們從肺臟的毒理學研究入手:以PM2.5對4組大鼠每天進行1次染毒,連續進行3天。對這些大鼠的肺灌洗液並對肺組織病理切片分析後發現,PM2.5能夠引起肺部血管通透性的改變、肺細胞損傷和加重氧化應激損傷,在高劑量染毒組,大鼠肺部炎性細胞滲出,肺間隔水腫。

  2009年的一項實驗採集了北京城區大氣中的PM2.5,以人肺泡上皮細胞株(A549)為模型進行毒理作用研究。在這個實驗中,以25、50、100、200μg/ml等不同的染毒狀況進行對比發現,隨著染毒濃度的增加,PM2.5可引起這些細胞的炎性損傷。

  此類學術研究不勝枚舉,但普通讀者很難完全“吃透”。

熱詞:

  • 殺手
  • 採樣頭
  • 氧化應激損傷
  • 致畸效應
  • 污染因子
  • 血管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