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神八裝載樣品33種 開展了17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6日 08: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18日淩晨,神舟八號飛船搭載的生物培養箱在神八落地後幾乎是刻不容緩地被送回北京。據介紹,培養箱中裝載樣品33種,開展了17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如今實驗有了什麼進展?我們就從中選取幾項實驗,介紹給您——

太空中長出蛋白質

蛋白質晶體在地面(上圖)與太空中(下圖)的析出情況對比。

  大約10厘米長、4厘米寬、5厘米厚——這個小黑盒就是由神八攜帶的、用於蛋白質晶體生長研究的“秘密武器”。打開這個“秘密武器”,可以看到120個排列整齊、大小一致的“小抽屜”,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倉懷興解釋説,每個“小抽屜”都裝滿了實驗溶液,實驗溶液中“漂浮”著一根內徑1毫米、長12毫米的玻璃毛細管,毛細管裏裝著蛋白質溶液。“我們這個實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太空環境中讓蛋白質溶液與實驗溶液發生反應,看看能不能生長出質量更好的蛋白質晶體。”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蛋白質分子是由氨基酸構成的,氨基酸的不同排列方式、也就是蛋白質分子的不同結構導致其産生不同的功能。

  “要想知道哪種蛋白質有何功能,必須先了解它的結構。”倉懷興説:“研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有兩種方法,一是讓其長出晶體,再用X射線照射;二是用核磁共振。”但當蛋白質分子比較大時,“比如一些病毒的蛋白質結構,核磁共振就看不到了。”

  研究蛋白質分子結構是國際學界的熱點。“近些年比較熱門的應用是生物制藥領域,因為很多病毒的外殼都是蛋白質。”倉懷興介紹説,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早就將蛋白質分子送入太空,以便獲得質量更好的蛋白質晶體,從而更加精細地了解蛋白質的結構。“據我了解,到目前為止,大概有25種蛋白質分子的高分辨率結構,是利用在空間實驗中獲得的蛋白質晶體取得的。我相信還有更多,不過很多制藥公司都將其視為機密,在新藥研製成功之前不會對外宣佈。”

  雖然有120個“小抽屜”,但此次實驗只攜帶了14種蛋白質溶液。倉懷興解釋説:“蛋白質是種很奇怪的物質,不是説兩種溶液相反應就必然能得到晶體,因此我們都做了充分的‘後備’。”倉懷興説,得到的晶體已經被研究人員帶到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進一步研究,“很快就會有結果了!”(記者 齊芳)

熱詞:

  • 水稻幼苗
  • 1975年
  • 空間輻射環境
  • DLR
  • 廢物再循環
  • 亞顯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