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名城保護招數“升級” 設立政策特區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6日 06: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歷史文化名城”北京“一軸”“一線”示意圖

  製圖:蔡華偉

  一條傳統中軸線,由南向北7.8公里,從永定門到天壇,從前門到天安門,從景山到鐘鼓樓,跨越歷史的建築氣勢恢宏。

  一條朝阜大街,從朝陽門到阜成門,橫穿古都東西,既有白塔寺、歷代帝王廟,又有魯迅故居、北大紅樓,以及北海公園等自然風景。

  “歷史文化名城”是首都北京的四大功能定位之一。這“一軸”“一線”是古都舊城的核心景觀帶,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須“進行完整、系統的保護”。

  日前正式公佈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以下簡稱“新規劃”),明確以上要求,並提出:堅持舊城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核心地位,擴大保護範圍和保護內容的外延,將保護理念擴展到整個北京市域。

  “更大的保護力度、更廣的保護範圍、更高的保護水平”,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近日向記者詳細解讀了新規劃所展現的“十二五”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主要特點。

  保護格局變化

  體現“動態保護”,範圍擴至“市域”,強調整體視野

  北京舊城內前三門大街和長安街之間的帶狀區域(簡稱“一帶”),也是重要歷史文化建築聚集地。這裡匯集了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家博物館,以及克勤郡王府、中華聖公會教堂、東交民巷近代使館舊址建築群等不同時代的建築。

  “一軸”“一線”“一帶”,見證了過去5年北京古城保護的發展。

  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投入資金約180億元,主要用於舊城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房屋修繕、“煤改電”工程、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面。

  新規劃中,保護範圍更寬廣。北京未來5年的新目標是:形成舊城整體保護趨於完善、市域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初步建立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從“舊城”到“市域”,強調了關注舊城內外聯絡的整體視野。

  “過去,舊城以外、市域以內的其他範圍,以文保單位為點進行保護。在未來5年,這些點將連成線、覆蓋成面,進一步增強市域範圍內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説。

  例如,北京準備對重要的文化線路如大運河(北京段)、門頭溝地區京西古道以及房山文化線路,編制保護規劃,實施文化線路的整體保護;準備在修復將軍關、慕田峪、黃花城、八達嶺殘長城的基礎上,繼續加強長城本體及其附屬建築和長城城堡的保護。

  在保護內容上,北京將體現歷史文化遺産的動態保護,深化優秀近現代建築和工業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研究,繼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具體而言,北京將力爭再公佈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開展中心城範圍外優秀近現代建築的普查、保護工作;建立工業文化遺産保護數據庫;開展工業文化遺産的認定、登錄工作;重點鼓勵對工業文化遺産進行創新再利用等。

  舊城仍是核心

  推進人口疏解,保留一定數量原住民,促進文化延續

  北京古都風貌,精華在舊城;北京傳統文化,精髓在舊城。

  “十二五”期間,舊城依舊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核心,將堅持整體保護。這體現在對“一軸”“一線”的保護和促進“一帶”的融合。

  “一軸”方面,“十二五”時期,北京將開展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準備工作,力爭納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編制中軸線保護規劃和申遺文本,確定中軸線的本體,劃定遺産的核心保護區及外圍緩衝區,在核心保護區內重點開展真實性保護,在外圍緩衝區內重點開展風貌保護、城市景觀提升及功能優化等工作。

  朝阜路“一線”的保護整治和長安街—前三門大街“一帶”的融合發展,新規劃也確定了明確任務。

  北京舊城內有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目前普遍存在人口密度大、人居環境有待改善、地區活力不足、停車設施匱乏、地下空間利用混亂等問題。今後將結合傳統特徵與現狀條件,進行分類保護指導:一類是傳統居住型,注重保持傳統居住環境,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一類是首都職能型,體現首都政治、文化中心職能與形象,以整治優化修繕騰退利用為重點;一類是綜合發展型,可以發展文化事業或適宜舊城的産業。

  新規劃明確:對於舊城尤其是歷史文化保護區及成片平房區,北京市將進一步推進人口疏解工作,加大居民生活環境改善力度,力爭把舊城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業人口密度調整到適宜水平。“同時,保護歷史風貌,提升文化內涵,促進文化延續。注重人口疏解實施過程中的文化延續問題,保留一定數量原住民,保持人口結構多樣性。”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調動各方力量

  設立“政策特區”,撬動社會投資,但“形勢依然嚴峻”

  新規劃強調,名城保護應調動全社會各階層、各方面力量,打破條塊分割,形成公共政策集合,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

  這一思路,針對的是目前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依然突出的矛盾。“名城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保護規劃實施方面,包括缺乏操作性強的法規政策保障、保護資金相對匱乏、舊城人口疏解難度大、人居環境有待改善等。

  例如,錢從哪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要投入大量公益性資金,特別是舊城風貌保護、房屋修繕、市政設施改善、人口疏解等,資金需求量巨大,政府財政投入同時爭取社會資金的投資方式仍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名城保護的多元化社會融資模式尚未建立。

  為此,新規劃提出:“十二五”,北京將採取政府投資與社會參與相結合,以政府投資最大限度地撬動社會投資。

  具體而言,政府將逐步加大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資金投入,探索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基金,搭建保護資金的投融資平臺。在充分考慮信貸資金的使用風險和歸還渠道、來源、方式等前提下,爭取信貸資金支持,如研究保護區騰退四合院土地抵押融資模式及發行文化彩票的可行性。

  對於舊城人口疏解難度大、人居環境有待改善等棘手問題,新規劃擬研究特殊政策集合,確立舊城為“政策特區”,從人口疏解、土地和房屋産權交易、房屋管理、文物修繕和開放、市政基礎設施等方面,出臺新政策。例如,北京市擬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使用人將與産權人並列,成為保護的第一責任人。

  經過反復研討最終出臺的北京名城保護新規劃,將如何為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鋪就寬廣可行的新路徑,各界充滿期待。

熱詞:

  • 克勤郡王府
  • 適宜水平
  • 保護規劃
  • 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