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炕頭上做活古工藝(走基層文化聽潮)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5日 04: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記者在青海省湟源縣和湟中縣的部分農村,發現“寒冬時節農閒人亦閒”的情景不見了。湟中縣多巴鎮小寨村村民李大爺説:“這幾年,農閒時村裏的很多婦女忙著在炕頭上掙錢哩。”

  李大爺所説的“炕頭上掙錢” ,便是農村婦女用手中的針和線製作皮繡。皮繡源自湟源縣即丹噶爾古城,迄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採用牛皮、羊皮、兔皮、鼠皮等多種動物皮革,在這些皮革之上用羊毛、馬尾等繡線繡上山水、花鳥、人物、宗教等圖案製成工藝品,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李永清是湟源縣人,從小喜歡刺繡、畫畫,2007年她成立了丹噶爾皮繡公司。公司採用了企業+農戶+學校的模式,在湟源縣是首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集研發、培訓、製作、銷售為一體的皮繡公司。李永清聘請專業教師常年培訓下崗女工和殘疾人,還在湟中縣、貴德縣、大通縣部分農村培訓普通農婦學習皮繡。她提供原材料,讓這些婦女在農閒時製作皮繡,然後收回成品,付給手工費,很多農婦每個月有800—900元的收入。同時,她還創辦了西寧市女子技能職業培訓學校,專門培養皮繡製作人才。

  祁琴芳是李永清皮繡培訓班的受益者,今年44歲的她,5年前下崗,由於年齡大、學歷低,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一次再就業培訓中,祁琴芳真正認識了皮繡,也愛上了皮繡。現在的祁琴芳,從過去的學員成了皮繡公司的老師,經常下鄉給農村婦女講課。她説,“我要讓更多的家庭婦女學會這門手藝,讓更多的婦女用針和線繡出美好生活。”祁琴芳獨立創作的皮繡作品《三隻盤羊》,曾在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銀獎,這極大地激發了她的皮繡創作積極性。

  據李永清介紹,她的皮繡公司已形成了流水線行業模式,各地區分工製作皮繡作品。比如湟中縣的極樂鄉吉拉口村專門在手工皮鞋上繡花,小寨村做花卉皮繡,西堡鄉西堡村殘疾人專門做動物皮繡,漠河村主要做箱包,湟源縣丹噶爾新村的村民主要做皮繡挂件……

  李永清説,皮繡面臨的難題主要是技術。因為皮繡是失傳了的工藝,一些民間繼承人已經不在世了,原始的資料很零散,留下的資料也有限,以前是簡單的皮質實用品上的刺繡,現在是工藝品,要求更加精細。給牛羊毛線上色、毛線的粗細等都要一遍遍的嘗試才能選定。很多皮繡針法失傳很久,在現實的皮繡製作中,需要慢慢摸索,還要根據現代人的審美來做符合現代人喜好的皮繡,製作好的皮繡能不能被市場認可也沒底,所以把皮繡作為工藝品推向市場,等於是重新開始。

  另外,人才的缺乏也制約著皮繡業的發展。雖然有了一批專業的刺繡人才,在農村也有一些皮繡制做者,但由於文化水平、藝術底蘊等因素,要精挑細選出有悟性、創作型人才還是很難。

  湟源縣文化館原館長張永福告訴記者,“丹噶爾皮繡”這個商標在2008年才正式註冊,商標體現了民族、地域和歷史特色。“沉寂了很多年以後,丹噶爾皮繡逐漸被當地的民間藝術家提及。特別是近些年,皮繡被人們用於觀賞、研究、收藏等,從此,皮繡不局限于生産生活中,而是放在了藝術、文化等範疇了。”

  丹噶爾皮繡得到不斷發掘和推廣,離不開青海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的實施,離不開湟源縣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湟源縣委書記蔡成勇最早提出了挖掘和傳承丹噶爾皮繡文化,並將皮繡作為湟源縣旅遊業的拳頭産品來打造。如今的丹噶爾皮繡已成為青海特色文化符號之一,承擔著某種特殊的使命。

  蔡成勇説:“湟源縣有如此寶貴的丹噶爾皮繡文化,我們不僅要深挖、傳承,還要不斷創新,把民族文化的推廣與提高就業率、提高普通群眾的收入、下崗職工再就業等方面聯絡起來,這樣不僅傳承和發展了民族文化,還能讓更多的人從中得到實惠,也唯有這樣,皮繡這個民間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和發展。”

熱詞:

  • 聽潮
  • 湟源縣
  • 基層
  • 噶爾
  • 三隻盤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