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烏石塘漁家的新生活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4日 02: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兩座對峙的黛色山峰夾擁出一帶橢圓形的海灣,拳頭大的鵝卵石在海水激蕩下發出嘩嘩的響聲。遠處海灣裏,漁火點點。這裡,就是浙江舟山大名鼎鼎的漁村烏石塘。

  烏石塘有名,是因為這個漁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浙江漁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創下了年産萬噸魚的紀錄。為此,村裏有兩個支書曾先後被評選為全國勞模。

  11月25日晚,踏著星光,記者走進了烏石塘。

  陪同記者採訪的舟山市總工會主席馬麟給我們打了“預防針”:“這裡很少有純粹的漁民嘍。近些年漁業資源衰退,有時候漁民出海一趟還賺不來柴油錢。為了保護和利用好海洋,政府提出了‘漁民上岸、遊客下海’的新方略——鼓勵漁民上岸辦漁家樂,吸引遊客下海泛舟垂釣。瞧瞧吧,現在漁民的日子比過去滋潤多了。”

  我們信步走進了岩岬邊的“漁夫客棧”。“來來來,靠窗坐,這裡看海位置最好。”30來歲的老闆娘一張巧嘴,舉手投足透著幹練。她自我介紹叫張飛英。

  “動手太遲了,漁家樂比別人遲開了好幾年。早辦幾年呀,早發了。”張飛英連稱後悔。

  問起收入情況,她打起了埋伏,狡黠地一笑:“反正比打魚強。”

  説話間,張飛英的丈夫沈海潮買菜回來了,鮮活海鮮背了一袋,地上一頓朗聲道:“有客人在啊?剛從漁船上收購的,螺、貝、魚都有,要不要來幾盤?”

  沈海潮是個樂天派,自封是客棧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怕記者不信,説道:“我有5個雇工呢!”

  他介紹,全村幾乎家家都開辦了漁家樂,轉産後,漁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均發生了根本變化,來村裏打工的內地民工近千人。因為雇工多了,為了減少勞資矛盾,漁家樂成立了工會組織,開展雇工工資集體協商。沈海潮很得意:“現在,我更喜歡把自己定位為‘白領’。以前嘛,天天在船上,臟兮兮腥乎乎。遇到風浪什麼的,家裏人還常常為我擔驚受怕。現在,班臺後面一坐,發號施令,淋不著曬不著,周身清清爽爽的。”

  “記者在哪?我也來介紹介紹。”伴著話音,一個年約六旬的漢子跨進了房門,拽條腳凳一坐報起了家門:“我是烏石塘漁家客棧協會會長,村裏的第一家客棧是我辦起來的。”來人自稱莊小根,前幾天帶著四五十位協會成員到南京、無錫、蘇州等地考察去了,剛進家門,聽説有記者在村裏採訪,飯也顧不上吃便找了來。

  老莊説,2005年政府號召轉産時,誰也不願意上岸,怕抓魚的手學不會做生意。政府作出承諾,如果興辦漁家樂的轉産漁民當年收入不到兩萬的,政府給予補足。可群眾還是不動。作為村主任,他只好豁出去了。誰料想,當年就賺了30多萬元。

  説到這裡,老莊很自豪:“雁靠領頭的,船靠掌舵的。這不,我一&&,漁民劈裏啪啦跟著上岸。生産方式一變,一根甘蔗兩頭甜:漁民收入翻了幾倍,通過休漁,漁業資源也多起來了。”

熱詞:

  • 漁家
  • 烏石塘
  • 漁民
  • 海疆
  • 文風
  • 客棧
  • 搜索更多漁家 烏石塘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