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趙啟正常委:加強國際傳播 振興中華文化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1日 14: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政協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中國政協新聞網 ,時間為2011年8月29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發言。(張海霞 攝)

    一、民族的振興需要文化的振興

  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民族的振興,始於文化的復興。只有在世界文化中佔有一定的份額,才能成為文化大國。只有文化大國,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強國。

  中國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等文化成就對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近幾百年來,中國逐步落後,對外文化交流呈現嚴重的逆差狀態。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狀況日益改觀,但文化交流嚴重逆差的問題尚未根本改變;而與此同時,外國文化向中國的輸入卻一直在不斷強化,使得形勢更為嚴峻。毫無疑問,中國要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必須要政治、經濟和文化同時強大。

  二、中華文化需要在傳播中增強生命力

  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同時在傳播中也得到發展。人們常常説文化藝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實沒有有效的跨文化傳播,再優秀的民族藝術也不會成為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豐富多樣的,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文化,正是由於差異而精彩紛呈,每種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和借鑒,是讓彼此相互理解、共同繁榮的重要過程。中華文化需要在對外傳播中增強生命力。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能永遠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分享祖先的榮光。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僅憑藉其古老而價值不衰。文化也不是文物,可以只強調其考古價值。文化需要在發展和傳播中獲得持續的生命力。

  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特別是尊重其中的精華,進而形成不同文化間的互補。比如: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吸收外來文化,並産生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為典型的包括佛教的傳入、明朝以來的“西學東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輸入等。忽略文化間的差異,就可能形成交流障礙;歧視異文化,難免産生衝突,甚至發生戰爭。這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事實。由此可見,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文明,是促成世界和平、和諧的最高階段的文明。在中國,儒、釋、道長久以來的和諧共處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三、大力提高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力量

  當前,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播和對世界的影響力,與中國文化本身的內涵、蘊力相比,相差甚遠。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除了長城,就是大熊貓和功夫,至於中國文化的精要和中國這些年來所取得的進步,則鮮有所知。實際上,中國的文化産品不乏上品,但出口國外的還太少。我們在圖書貿易上存在嚴重逆差,在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方面的貿易存在嚴重逆差,在語言教育“出口”上同樣存在嚴重逆差。

  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逆差”或“入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文化“軟力量”本身不夠強大。提高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力量,是關係全民族振興的重大事業。為此,我們建議:

  (一)大力開發中國的跨文化“産品”。以圖書為代表的出版物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加強對外出版物的工作是理應優先考慮的。要加快實施出版物“走出去”戰略。對外出版物既要重視“量”,更要注重“質”,要多出精品。在力求説明中國真實情況的前提下,要特別注意外國受眾的需求和思維習慣。

  多年來,中國政府通過舉辦富有吸引力的豐富多彩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國際理解和溝通。如我國每年都要在一些國家舉行“中國文化周”或“文化年”,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交流和增進友誼的作用。今後要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孔子學院的蓬勃發展在外國建立了讓中華文化發展的苗圃,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孔子學院為推動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增進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開闢中國公共外交新渠道,提升國家軟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當然,孔子學院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和困難。應當採取必要措施,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使孔子學院發展得更快、辦得更好。

  (二)努力提高國家的修辭能力。國家修辭是指表達國家社會特點的關鍵性話語。如“統一戰線”、“發展才是硬道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這些都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修辭。國家修辭是構成國家話語力的基本要素。國家修辭直接關係到表達國家特色,增強國家話語力,形成國家的正確形象,並強烈影響國際輿論。國家修辭在向國外表達時務求表達要正確,否則跨文化交流就不通暢,就會引起誤解。比如説“自主創新”,我們有“獨立的發明”、“本土的發明”、“自我的發明”等多種翻譯,外國人的理解是會有歧義的。事實説明,我們的國家修辭的對外表達能力尚需提高。

  (三)造就強大的翻譯隊伍。不同語言的民族得以共存與溝通,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必須借助翻譯。在全球化時代,翻譯活動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翻譯是“文化的翻譯”,譯者不僅要精通外語,還要精通外國文化。從對外傳播的角度講,翻譯本身既是語言的溝通,又是文化的溝通。在中國,普遍存在“懂外語就能翻譯”的認識誤區,使得“翻譯質量”問題成為瓶頸,不僅影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甚至還制約了中國的國際政治表達。培養一大批高水平、專業化,尤其擅長中譯外的翻譯家,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量的重要任務。

熱詞:

  • 文化年
  • 多次吸收
  • 文化表現
  • 文化成就
  • 文化産品
  • 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