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延燃傳承薪火(走基層文化聽潮)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1日 0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雲南非遺傳習館
延燃傳承薪火(走基層文化聽潮)

圖為滇劇傳習館的演員們正在演出。

  牡丹帷幕作背景,一名粧扮艷麗的花旦,作閉月羞花狀,忽而甩開雙臂,邁出輕盈的步子;身後,10多名小學生紛紛模倣,有招有式——這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滇劇。在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官渡古鎮深處,有一所不僅可觀更可學的滇劇傳習館。

  “我二人奉師父之命,看守靈芝仙草……”隨著帶有濃郁雲南口音的唸白,兩名“仙童”一抱拳,煞是精神。一身縞素的“白素貞”表情哀怨,前來盜取仙草。臺上,鼓樂聲緊湊;台下,140多名小學生睜大眼睛:“怎麼跟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演的不一樣呢?”

  不到10分鐘,一幕終了,回過神來的孩子們使勁兒拍手。演員站定,主持人上臺介紹:“這是盔甲,這是翎子,手上拿的這個叫槍——可不是機關槍哦……”引來一陣大笑。

  幾名身著魚、蝦戲服的演員或“遊”或“爬”,上得臺來。一隻“猴子”抓耳撓腮,機敏調皮,一溜空翻,到“海底”來借金箍棒。“是孫悟空嗎?”孩子們交頭接耳。一會兒功夫,扮演孫悟空的武醜演員左誠洗掉臉上的油彩,再次登臺為孩子們表演了一段翻跟頭,又是一陣掌聲和叫好聲。主持人問:“哪個小朋友願意上臺來學兩招?”“刷刷刷”,小手爭先恐後地舉了起來。

  “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現場看滇劇。”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教師彭文衝説,“每週四下午,都有兩個班的學生來這裡。傳習館會特意安排一些動作戲較多的劇目,並穿插滇劇知識問答、互動體驗等環節,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沒想到滇劇這麼有意思,雖然聽不太懂,但還是很喜歡。”四年級九班的崔雪説。

  臺上演員演得真切,台下觀眾看得投入。滇劇傳習館館長張雄靜靜坐一旁,嘴角微微翹起。

  張雄出身戲劇世家,從小學習滇劇。“滇劇形成于清代。上世紀80年代,全省有七八十家滇劇團,幾百號演員。”張雄對滇劇了若指掌,“傳統滇劇唱腔主要包括絲弦、胡琴、襄陽和雜曲小調四類,汲取了秦腔、徽調、川劇等多種唱腔的養分……”後來,張雄“下海”了。漸漸地,他發現滇劇也不景氣了。“老藝術家離開了舞臺,年輕一代很少有人學滇劇,一些劇本和絕技絕活逐漸失傳,後來就剩下了兩家專業滇劇團。”

  2010年,張雄拿出數十萬元積蓄,在官渡古鎮租下鋪面,開始籌建滇劇傳習館。年近古稀的吳正東,8歲開始學戲,滇劇傳習館籌備時,他已經退休。張雄邀請他出任總導演。站在謝幕後的舞台中央,外表矍鑠的吳正東內心有些落寞。“我不是名演員,但是好演員。我讓女兒也學滇劇,大家都説我‘害了自己還要坑姑娘’,但我總覺得要為滇劇留下點什麼。”

  一批對滇劇懷有深厚感情的老藝人、中青年演員相繼匯聚到這裡。今年4月,滇劇傳習館開張,天天演出,劇目不重。“平日能有五六十個觀眾。節假日,人就更多了。”張雄説。更讓他們欣慰的是,短短7個多月,傳習館就招收了100多名學員免費學習,還成了一所職業學院的滇劇實習基地。

  演出結束,老吳帶記者走上簡陋的舞臺,道具陳舊甚至有些殘破。“三個腳的香爐缺了一腳,我們就削斷筷子插進去,支撐著用。”一名還未卸粧的女演員語氣裏儘是無奈。舞臺右側是更加簡陋的化粧間,地方狹小,演員們只能輪流換服裝、互相化粧。

  “每天演出消耗在4000元左右。”老吳算了一筆賬,“演員們吃住、場地費……都靠張雄用經商的收入來貼補。”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胡榮梅説,在雲南,像滇劇傳習館這樣的非遺傳習館(所),至少有30處。但多為私人開設,場地受限、設備簡陋、資金短缺的情況比較普遍。

  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公辦傳習館建設已經納入規劃。據了解,“十二五”期間,雲南計劃投入17.7億元,實施“民族文化發展工程”。其中,預計投入4800萬元,支持世居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傳習館、所)建設。

  “一味伸手問政府要錢,總不是長久之計。”張雄説,他更希望得到政策和宣傳上的更多支持。“我們沒錢做廣告,知名度難以提升。政府可以搭臺,我們去演出,讓更多人認識滇劇。如果走不了産業化之路,傳統戲劇的傳承依然很危險。”

  演出散場,陳清林和楊膳博這兩個滇劇專業的學生還在舞臺上,拿著手抄本對臺詞。他們的許多同學已經轉行去伴舞,傳習館讓他們得以繼續留在滇劇的舞臺上。“我們很幸運,要珍惜。”

  一線感言

  經費緊張、傳人斷代、缺乏創新、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依舊是困擾不少非遺項目的“頑疾”。作為療治藥方,非遺傳習館正在雲嶺大地遍地開花。那裏,有許多我們並不熟悉的人,不懼寒暑,癡心付出,默默堅守。“高樓大廈可以隨意拆建,這些東西要丟了,上哪兒撿回來?”滇劇傳習館創辦者張雄言辭懇切又頗顯無奈。

  作為政府保護非遺項目的有益補充,民間非遺傳習館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他們的付出和堅守,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非遺”不會成為“非常遺憾”。

熱詞:

  • 張雄
  • 聽潮
  • 演出
  • 薪火
  • 基層
  • 猴子
  • 新白娘子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