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德班雖遠 “低碳”很近(熱點解讀對話)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30日 0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2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七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德班開幕,將持續至12月9日。

  德班會議談判焦點是什麼?前景如何?中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哪些挑戰?應該如何應對?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話氣候專家。

  【對話人】

  潘家華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齊 曄 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能否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定,是各方關注焦點

  記者:目前,大家都很關注德班會議,能否介紹一下有關情況以及各方關注的焦點是什麼?

  潘家華:《京都議定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法律文件,它的第一承諾期將於2012年底到期。能不能形成一份有關第二承諾期的國際法律協定,使《京都議定書》得以延續,是南非德班氣候變化會議各方關注的最大焦點。

  德班會議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與會各國能不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定、2007年制定的“巴厘路線圖”能不能落實完成,在這次會議上將有個了斷和結果。

  在德班會議上,如果不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應該怎樣走、進程如何安排,也應該達成政治上的意願和共識。

  記者:您認為會議前景怎麼樣?

  潘家華:德班會議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的方面在於世界上各國對氣候變化的認同,包括對氣候變化問題比較保守的美國,也認同應該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德班會議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談判,表明政治上的認同感沒有衰減。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態度積極,希望推動談判進程。

  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第一,發達國家拒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減排目標,使《京都議定書》的存廢存在一個很大的問號;第二,近幾年,發達國家自身遇到一些困難,美國的黨派之爭使氣候變化問題到不了靠前的議程,國際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及日本地震海嘯核事故,使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第三,一些發達國家在率先垂范、大幅減排方面做得不好,這會影響發展中國家減排的信心。

  發達國家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綠色氣候基金

  記者:很多人對德班會議的成果預期較低,認為難以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協定。

  潘家華:德班會議肯定會有成效。我相信,即使沒有就第二承諾期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國際社會也有足夠的智慧,使《京都議定書》以某種形式延續。

  比如在有法律意義的國際協定難以達成的情況下,明確提出政治宣言或者政治承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和延續《京都議定書》,成為今後各國進一步談判的基礎,從而繼續推動發達國家進一步大幅度減排行動,促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共同合作保護氣候、實現低碳發展。

  另外,綠色氣候基金是德班會議的核心議題之一。根據《哥本哈根協議》,發達國家應該在2010年至2012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300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到202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目前看來,經過雙方談判、妥協,德班會議上資金問題可能會有部分解決,但發達國家可能會對資金的使用提出附加條件。

  中國仍處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出口仍處高位,減排形勢嚴峻

  記者:中國減排的壓力和挑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齊曄:中國要完成“4045”(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617”(“十二五”期間能耗強度下降16%,二氧化碳強度下降17%)的目標,非常不容易,充滿挑戰。

  首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出口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出口額仍處於高位。這些因素驅動著中國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增長。

  其次,“十一五”時期,大量成本較低、節能效益較好的技術已經得到廣泛使用,使能耗繼續下降的空間變小,節能減碳邊際成本將不斷上升。

  我國“十二五”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1億噸標準煤的目標,並不容易實現。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1億噸標煤估計,2015年中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可能達到84.6億噸,中國的二氧化碳減排形勢異常嚴峻。

  居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應得到引導

  記者: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低碳發展報告》強調,建築、交通等與消費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過快增長,對中國的低碳發展構成巨大壓力。

  齊曄:當前,中國公眾消費行為正在發生劇烈轉變。2010年與消費直接相關的建築和交通碳排放約佔社會排放總量的31%,與2005年相比增長了41%,快於社會總量的增速。“十一五”期間,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生産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半,但前者的增速遠高於生産部分的增速,特別值得關注。

  我認為,居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應當得到引導,否則,消費側二氧化碳排放的過快增長,將對中國的低碳發展構成巨大壓力。

  例如,在鼓勵大家購買小排量汽車、新能源汽車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完善公共交通體系,使公共交通體系便捷、舒適,使乘坐者感到“有尊嚴”。不解決這個問題,能買得起車的人可能就會去買。再比如,北京市有不少自行車道變成了機動車輔道,騎自行車成了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但在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無一例外地創造便利條件讓大家騎自行車,大大減少了能耗和碳排放。

熱詞:

  • 德班
  • 京都議定書
  • 低碳
  • 十一五
  • 對話
  • 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