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自來水自産不“自來” 層層檢驗兼顧市民口味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30日 02: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九水廠的泵房裏有五台配水機組,水龍頭出來的水可以直接入口。

查看比色管內的余氯指標,是水質檢測的最後一道關卡。

  作為水源地和老百姓家自來水龍頭中間的承接點,“自來水廠”這個稱謂真是太不夠準確了。在每年市自來水集團組織的市民開放日活動中,水廠的“導遊”開場白總是一句:“讓我們看看並不‘自來’的自來水是如何流入千家萬戶的”。

  在市自來水集團第九水廠鬱鬱蔥蔥的青草地下,靜靜地儲存著即將流向千家萬戶的清水,這水,經過了層層工藝、三級檢驗的“千錘百煉”,甚至連北京人的喝水“口味”都照顧週全了。

  若説大地上生長的稻穀“粒粒皆辛苦”,市民喝入口中的每一滴清水,也是“滴滴皆辛苦”,它們從水源地流入水廠後,都經歷了一段奇妙複雜的旅程,才得以從水龍頭歡暢地流出。

  “北京人喝的每一杯水裏頭,60%都是第九水廠供的水。”這是第九水廠人不無自豪的話語。近日,北京晨報記者走入頗為“神秘”的第九水廠,近距離接觸了從不對外人開放的中心控制室、水質管理室。

  【地點:中心控制室】

  密雲若有情況 水廠實時報警

  電腦屏幕上,密雲水庫俯瞰圖下是一連串的參數——濁度、硝酸鹽氨、總有機碳、相對毒性、藻類總量、綠藻濃度……每個參數都有紅色、黃色的兩級預警指標,均有相應預案;此時此刻,實時數據一片綠色,這意味著:密雲水庫的水源非常安全。

  這只是第九水廠中控室裏的一個監控畫面,整個房間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實時監測屏幕——配水泵房運行畫面、關西莊泵站運行總貌、臭氧接觸池配水監控圖……普通人乍一看這些專業的監測畫面可能摸不著頭腦,工作人員卻是對所有數據了然于胸的。中心控制室顧名思義掌控了全廠生産控制,記者在水廠看到,身著制服的員工其實並不多見,水工藝處理的全面自動化早已取代了傳統人工作業。

  中控室班長王玥説,這套會報警的水源預警系統,實時監控著遠在八十公里外的密雲水庫,一旦發現問題,比如毒性超標,監測系統將即刻啟動毒性報警,發出警示聲。

  供水管網配水 一天調整20次

  別看王玥和她的同事像是“坐辦公室的”,她們的工作一點都不輕鬆,8小時輪班倒,24小時值守一刻不能鬆懈。

  這些監控的數字到底有什麼用?王玥説,根據集團調度中心的指令,每天都要“緊盯”配水機組調整配水量,因為一天之中的用水也分“高峰期”和“淡期”,根據“淡旺”時段隨時進行“精密”的配水調整,才能保證供水管網的壓力穩定,防止管網破裂或高層缺水。王玥舉了個例子:早上六點人們起床上班了,配水量開始逐步提高,到九點達到峰值,此後一天都在峰值左右波動,到了晚上十一點居民用水少了,配水量慢慢下降。目前,九廠一共擁有3個清水池,能提供36萬立方米的調蓄量。

  “這樣的調整,平均一天就要達到20次左右。”王玥説。這個數字,在每逢節假日、重大慶典活動、比賽時還會更高。王玥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一天調整了26次。而有趣的是,在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結束後,也是一個用水驟漲的高峰時段,需要及時跟上配水。

  【地點:水質管理室】

  檢測:每天必做1240項次

  “咕嘟咕嘟”,微波加熱爐上的鍋裏沸水響得正歡,煮的是一瓶呈紫色的樣水。走入第九水廠水質管理室,好像走進了一個化學實驗室,所有人都在埋頭嚴謹地“做實驗”。

  “這是在測量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耗氧量”,水質管理室主任馬剛指著微波加熱爐解釋。現在地表水經常被人為地有機污染,“耗氧量”這個數值的測定,目的是檢驗水體是否受到了有機物質污染,是一個重要的水質指標。像這樣花30分鐘煮水樣,每天都得重復做,屬於日常檢測。

  水質管理室的檢驗屬於二級檢驗,在第九水廠,所有的水進入供水管網前,都要經過集團級、廠級化驗室、運行車間的三級檢驗。光二級檢驗,每類水樣每天要進行十項檢測,所有的水包括九廠進水、沉澱池出水、濾池出水……一天的“日常”檢測高達1240項次。除了“日常”還有“周常”,每週一測的項目又分了36項,每半個月還要有42項檢測項目。

  “不同指標不同週期,比如放射性等不會突變的指標,週期要長一些;而濁度這些指標幾小時就得測一回。” 第九水廠廠長陳克誠説。

  出廠:水濁度僅為0.155

  水質管理室的長條桌上,一字排開的水樣肉眼看去絲毫沒有區別,若不是標記了水樣名字,根本分不出哪些是原水、哪些是即將進入自來水管網的水。但在它們面前的濁度儀的“火眼金睛”下,水的潔凈度將一覽無余。

  0.156、0.148、0.150……馬剛先將標注著“出廠水”的水樣放入濁度儀,水質濁度不斷跳動、慢慢穩定。“需要1分鐘的時間,最後的數值基本不動,就可以讀數了。”馬剛説,“0.155-0.156,這證明出廠水的潔凈度非常好。”

  0.155度的濁度是什麼概念?國標要求的出廠水水質,濁度應低於1度,第九水廠嚴格要求控制在0.3度以下,這瓶0.155度的水樣在濁度這一指標上是遠高於及格線了。

  此時,馬剛又換了一瓶來自密雲水庫的進廠原水,肉眼看去同樣清亮無比,1.54、1.51……數據來回蹦了一會兒,也穩定了下來,“非常不錯的水質”,馬剛讚賞説。而像後海的水質,馬剛估計,濁度大概能有20多度,“地表水濁度在幾十度都很正常。”

  “秋冬這個季節的水比較好,在夏季,往往暴雨泥沙一衝,水質會變差。”在馬剛的記憶中,夏季時暴雨衝泥沙,地表水最高濁度能達到200多度,“渾極了,但也得通過九廠工藝處理成0.3度以內,無色無臭的能入口的水。”

  水質:水藻增多立馬上報

  濁度儀、顯微鏡、電熱恒溫培養箱……每一項檢測儀器、每一道檢測關卡,都在“兢兢業業”地保證著市民們喝到的自來水的水質。

  走進生物室,工作人員正端坐在顯微鏡前,手側備有藻類計數器,電腦屏幕上顯示著顯微鏡下的放大世界,形狀各異的藻類放大了400倍清晰呈現在眼前。

  這一道檢測程序是專門查看水樣中不同藻類的比例的,“藍藻、綠藻都是水藻,蟲藻是吃它們的,一旦發現比例上蟲藻少了,水藻多了,就要及時上報,否則水藻持續增加,水體肯定會産生味道。”馬剛介紹説。

  另一個房間的電熱恒溫培養箱,則專供檢測人員驗看出廠水中是否可能出現致病菌,以此證明出廠水的加氯消毒是有效的,水體沒有病毒。

  ■花絮

  保“京味” 色譜儀很忙很累

  一台價值約五十萬元的離子色譜儀最近在九廠“運轉”得頗為忙碌,這跟今年夏天河北水再次進京有關。通俗地講,北京地區的供水管網和北京本地水本來“相處融洽”,這“外來客”一到,供水管網可能會不適應。第九水廠為了保證“客水”也能安然無恙被管網接納,就得用到這臺價值不菲的離子色譜儀了。

  “就是怕北京的供水管網不適應河北水。”馬剛解釋,密雲水庫的原水裏,這四種指標的量非常低,而河北水雖然符合國標,在及格線之上,但硫酸鹽、氯化物等指標確實高出了本地水。“一旦指標變化顯著,會影響到管網的安全,管網的穩定垢層可能會被‘客水’‘咬’下來,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一些老舊樓房可能會出現黃水。所以要把本地水和河北水配比好,確保不發生水黃的現象。”

  河北水、丹江水……北京未來會敞開懷抱迎接更多“客水”,面對水源複雜化、水源不斷切換的狀況,類似離子色譜儀這樣的檢測裝備,今後也許還會更“忙”更“累”。

  除了管網安全,陳克誠説,外水進京,他們還需要考慮北京人喝水“口味”的問題。“河北水和本地水存在勾兌配置的問題,外地水質雖然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但不適應北京口味”,為了避免北京人喝外地水出現“水土不服”,在本地水和客水的配置勾兌上還真是有不少講究,“怎麼也得適應咱北京老百姓的口感啊!”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王宇 王海亮

  攝影 首席記者 蔡代徵

熱詞:

  • 京味
  • 離子色譜儀
  • 調蓄量
  • 自來水管網
  • 馬剛
  • 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