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新辦主任王晨在中國—東盟新聞部長會議上的演講(全文)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3日 09: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國務院新聞辦網,時間為2008年10月17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加強交流溝通,促進合作發展


——王晨在中國—東盟新聞部長會議上的演講


(2008年10月16日,南寧)

    尊敬的各位新聞部長和東盟秘書處的官員,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與東盟國家新聞部長及媒體負責人在這裡相聚,共同就加強中國與東盟媒體合作,推動新聞領域交流進行探討,意義十分深遠。在這裡,我代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東盟各國新聞部長及各位朋友來我國南寧參加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對東盟各國對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汶川特大地震給予中國的大力支持和無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謝。

    中國與東盟地緣上相近、文化上相通、經濟上互補,既是友好近鄰,也是重要的戰略夥伴。中國與東盟1991年開啟對話進程,由此揭開了雙方關係嶄新的一頁。2003年10月,中國作為域外大國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聯合宣言》,宣佈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經過自1991年以來17年的共同努力,中國與東盟關係呈現出年年有新發展、年年有新局面的可喜勢頭,政治互信明顯增強,經貿合作成效顯著,自由貿易區建設穩步推進,文化交流不斷發展,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上相互協調配合,其他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與東盟的關係,現在已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對此,我們都感到十分高興。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當今時代的最強音。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形勢下,我們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東盟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和潛力的新興地區之一。多年來,東盟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區域合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同時,在發展中,中國與東盟又共同面臨著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帶來的競爭壓力,共同面臨消除貧困、謀求發展的艱巨任務;共同面臨增進互信、維護和平的重大課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起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形勢陡然變得十分嚴峻,中國和東盟國家乃至整個亞洲在維護本國、本地區經濟社會穩定方面既面臨著應對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也有著在穩定世界經濟形勢方面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要應對各種挑戰,實現持久發展與繁榮,就必須加強團結合作,包括新聞領域的團結合作。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在中國與東盟各國友好合作關係發展進程中,新聞交流與媒體合作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新聞領域的交流合作中反映和體現,同時新聞領域的交流合作又對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新聞工作者以他們手中的如椽之筆,以他們的廣播之聲,以他們的電視畫面,見證與記錄了雙方關係發展的歷史進程,並把友好合作的新聞信息帶給雙方人民,促進了中國與東盟關係的健康發展、深入發展。雙方關係發展的每個重要時刻,都可看到新聞工作者勤勉敬業的身影,中國與東盟關係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是中國與東盟各國政府及廣大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凝聚著各位新聞官員和新聞工作者的智慧和貢獻。

    但是,同中國與東盟快速發展和不斷深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相比,中國與東盟的媒體關係的發展與之還不相稱。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國與東盟在當今世界信息傳播格局中仍然處於弱勢地位。為建立同中國與東盟政治、經濟、文化關係相稱的媒體關係及媒體發展新格局,以此推動中國與東盟媒體合作,增進中國人民與東盟各國人民相互之間的了解與友誼,我建議:

    一、把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並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推動作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在發展中國與東盟關係中具有重要作用,這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基於這一共識,在推動中國與東盟關係發展中,要把在新聞領域的交流合作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加強新聞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在推動中國與東盟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具有重要責任和重要作用。在這方面,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願與東盟國家的相關部門共同作出努力。

    二、不斷拓展渠道,提高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的水平。要加大中國與東盟國家媒體間的新聞信息交換、節目交換的力度,增加數量,提高質量。要加大政府新聞主管部門和新聞從業人員的相互往來,希望我們的部長像親戚一樣常來常往,推動對彼此國家和地區各方面情況的採訪報道。要以多種形式在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培訓方面開展合作,並在廣播電視技術發展和應用、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普及、遠程教育等方面加強經驗交流和技術交流、技術合作。要使包括上述內容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經常化、機制化,以此提升中國與東盟在新聞領域交流合作的水平。

    三、在作為媒體的互聯網領域開展合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對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傳播格局,以及人們對新聞信息獲取、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習慣,乃至對整個社會生活,都發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互聯網的發展,使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使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按照國家的法律和社會的道德,加強對互聯網的依法管理和社會監督,也成為各國政府對媒體管理的一個新的問題。就互聯網而言,我要説三句話:中國的互聯網是充分開放的,它帶來了中國互聯網事業的極大繁榮;中國的互聯網是依法管理的,也是遵循國際慣例的;中國在互聯網建設和管理問題上,願意與世界各國真誠合作、共謀發展。在推動作為媒體的互聯網的發展和運用、研究信息技術發展對傳媒和社會的影響等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應成為我們在新聞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是中國政府負責互聯網的發展和管理的部門之一,我們願意在這方面開展與東盟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四、在國際輿論中,努力爭取話語權,以維護我們的共同利益。中國與東盟同處亞洲,同屬發展中國家,在國內發展和國際交往中,有著相同或相似的任務,也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壓力和挑戰。如同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秩序存在不公正現象一樣,在國際輿論中,也存在著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公正現象。由於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短期難以改變,對發展中國家歪曲報道、有選擇的報道,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形象和利益。這種狀況應努力加以改變,為此,我們要加強新聞交流和媒體合作,增進對彼此國家和彼此的報道,爭取話語權,更多、更強地發出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幾天前,中國共産黨剛剛召開了十七屆三中全會。這次全會,是在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 專題研究了新形勢下推進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問題,提出了解決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規劃了到2020年中國農村發展的藍圖。中國是一個有著眾多農村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中國的農村改革仍然是中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村農業發展仍然是中國發展的戰略基礎。按照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原則,銳意改革,加快發展,必將實現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突破,進而帶動中國的全面改革,推動全面發展。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30年前,中國人民在鄧小平先生的倡導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奮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著提高了中國的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從2165億美元增長到3250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17萬億美元;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479萬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30年來,中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實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

    中國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還排在世界100位之後,在發展進程中還面臨著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因此,中國將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和平的發展,和諧的發展,合作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對內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對外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我相信,通過此次新聞部長會議一定能夠推動我們之間的新聞交流與媒體合作,從而為中國與東盟媒體業的共同繁榮、為推動雙方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發展,做出應有的新的貢獻。

    謝謝大家!

熱詞:

  • 國新辦主任王晨
  • 新聞信息
  • 新局面
  • 新聞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