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調查]再訪玉樹(20111119)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9日 22: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783F583E427B4986AB5B9D22C3025566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要做多手的準備。

    韓海峰:對,就是留著這個,如果到最後他確實不需要,那好我把它敲掉,如果他又接受了,那我再給他補起來。

    還有一次爭執讓韓海峰記憶深刻,業主才仁更嘎的家在一座山體旁邊,為了不浪費面積,他要求韓海峰把房子的墻緊貼著山體建,但這個要求韓海峰無法接受。

    韓海峰:就這個地方,當時咱們老鄉就要求這個房子,必須靠到這個地方來。

    記者:緊緊挨著這個山體。

    韓海峰:他緊緊要挨著這個山體,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在後面的外面施工。

    記者:作業面根本無法展開。

    韓海峰:作業面就無法展開,然後外面的防護架沒法搭,根本就沒有作業面,再一個離這個山體比較近的時候。

    記者:也比較危險。

    韓海峰:它比較危險。

    記者:當時他説這樣不能幹了,你就急了?

    才仁更嘎:就是我特別急,我的房子,我的地,留的後面太多了,房子後面,咱後面才知道這樣做是科學合理的做法。

    記者:當時的話像你們,包括周圍的你的鄰居什麼的,頭腦裏有沒有這個概念:就是建這個房子需要有圖紙的,要有規劃的,有沒有這種概念?

    才仁更嘎:沒有。我們認為這房子蓋起來就行了,規劃那些沒想到。

    在停工兩天經過協調之後,韓海峰和才仁更嘎理解了對方,現在他們成了朋友。

    記者:我們一直強調玉樹它的特殊性,我相信民族團結是它的最特殊的一面,在整個重建的過程中,怎麼能夠把各族人民的心都團結到一塊去,勁兒往一處使?

    王令浚:應該講重建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推進民族團結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凝聚各民族力量的過程。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段時間,我們北京援建隊伍的一位同志在工作過程中發生了車禍,需要獻血,我們藏族同胞數百人排著隊,在醫院門外,我們的州委州政府的領導通宵在那兒守著,非常令人感動,所以我感覺到了這一次重建的過程,就是民族了解的過程,就是各民族團結的過程。

    有了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懷,重建工程才能留下為人稱道的細節。這是中鐵二局援建的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這裡的校舍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

    尼瑪拉毛(青海省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 教師):像以前的話我們直接翻課本,然後一一地在黑板上寫了,有了這個現代化就特別方便,我只要點一下,我的課件做完了之後,我只要點一下,比如説我要這一節課,我點一下,它就出來了,這就是非常方便了。

    拉開這塊普通的黑板,就是一套先進的電子黑板設備,老師可以利用它,打開預先做好的文檔、幻燈片、視頻,也可以用電子筆直接在上面寫字,甚至還可以把學生的作業投影到電子黑板上做講評。當然,它更可以方便地畫出各種幾何圖形,而在開全校大會的時候,這塊黑板又變成一台電視,可以隨意切換每個教室的鏡頭,實現全校互動。

    記者:像你們原來使用的都是那種比較原始的這種設備。

    尼瑪拉毛:原始的設備。

    記者:現在突然用了這种先進的東西適應得了嗎?

    尼瑪拉毛:可以的,剛開始好像接觸的話特別陌生,好像看上去的話特別抽象的,不會吧,那麼想著,通過這幾天老師的培訓,他們精心的培訓,會了一點。

    記者:我看你已經使著挺熟練的,現在用上這樣的電子設備,在這樣的一個寬敞漂亮的教室裏上課,跟以前相比是個什麼感覺?

    尼瑪拉毛:就相當是跨越二十年吧,好像到了太空一樣那樣的感覺了。

    記者:玉樹重建應該怎樣來進行,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會經常被當作一個標版來反復地提及,但是我想重建可能還不僅僅在於那些漂亮的教學樓,在於先進的電子設備,而在於一點一滴的細節。來過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在這裡每種一棵樹,每長一棵草都是那麼不容易,當初為了保留這棵樹,設計施工人員想了很多的辦法,終於把它保留了下來,現在這樣的一棵在內地普普通通的白楊樹已經成為玉樹重建的象徵。

    記者:這棵樹剛才我們也注意到了,這棵樹現在位置也很奇特,怎麼會這樣呢?

    瑪拉(青海省玉樹縣教育局 局長):這些樹都是1983年,1984年開始栽的樹。

    記者:快30年了。

    瑪拉:快30年了。原來設計的時候,中鐵也特別尊重我們這些曾經我們的勞動吧,説我們儘量把這些樹、一些標致性的他們就是很珍惜地保留下來,砍一棵樹那很簡單,幾秒鐘,但是栽一棵這樣的樹,還得要30年。

    在建設過程中,中鐵二局職工捐款18萬元,在學校正門兩側定制了兩幅15平方米的黃銅材質浮雕墻,浮雕的含義也經過精心設計。

    記者:這個壁畫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抗震救災的特點。那一幅呢?

    瑪拉:那一幅就是簡單地反映了一下藏民族發展的一個過程和它的一種大概的一個文化的縮影。

    記者:這個民族中學的援建項目,我覺得不僅是單純項目本身了,它體現的是一個 漢藏融合和諧的關係。

    瑪拉:對。能保留的儘量保留,在展現新的前提下也保留一些自己文化的或者説這個樹也是一種遺産。

    記者:沒錯。

    瑪拉:這一點做得也特別好。

    配備現代化設備的教學樓,想盡辦法留下一棵樹的精心設計,還有體現藏族文化的紀念浮雕墻,玉樹重建的精緻和細膩可見一斑。從結古寺的高處俯視玉樹全城,在玉樹災後重建指揮部多傑的介紹下,一年半的援建成果赫然在目。

    多傑(青海省玉樹縣災後重建指揮部):對面那個是扎西大同村,原來咱們地震當中是受災比較嚴重的,現在已經建得也差不多了,是今年入冬前應該能入住,這些居民。這邊這個正在建的白色建築物是我們的第一完小,玉樹縣第一完小也正在建,明年的3月份學生們就能入住這個新的學校了,這邊過來是格薩爾王廣場是正在重建,這邊過去那邊的新的建築物是我們玉樹的紅旗小學,它一看就是那種風貌比較獨特的,有特色的那個。

    然而冬至已過,除了這些完工的標誌性建築外,玉樹重建藍圖上還有一些不能完工的民居和工程要留到明年才能收尾。現實的情況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張永定一家一樣搬進新居過冬。

    記者:我現在的位置是在玉樹州跑馬場的大看臺上,站在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城市的全貌,這裡曾經是綠草如茵、河水潺潺的一個很漂亮的地方,是當地人民舉辦重大節日活動的場所,而現在俯視四週,這裡仍然是一片活動板房和救災帳篷的世界,所以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在地震過去一年半的時間以後,玉樹究竟能不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它的重建任務?而已經在帳篷裏捱過一個嚴冬的人們,什麼時候才能搬到他們的新居呢?

    記者:現在整個重建應該説進入了一個攻堅階段,我相信觀眾也好,關注整個玉樹災後重建的人也好,現在最想知道的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已經在帳篷裏度過了一個嚴冬的人們,能不能在今年這個冬天之前搬到這些已經建好的房子裏面去?

    王令浚:我們就是整個玉樹的城鄉居民的住房總共有37000多套,有21000套在結古,16000套在鄉鎮,應該講除結古以外,所有的農牧民的住房已經完全竣工。

    記者:我們去過了,房子也非常暖和。

    王令浚:但是在結古有一部分是建好了,農牧民不想立即搬進去,他還想晾一晾、裝修等等,有這種情況。

    記者:再具體一點説的話,我們省上提出的這個80%的目標能不能確保?

    王令浚:可以確保,應該講我們今年已經完成了重建的基本任務,也就是農牧民的住房全部搬進新居,結古的大部分居民能夠搬進新居,還有就是保證明年3月份春季開學,這三個全面完成的任務。

    雖然玉樹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鼓勵群眾搬入新居、投親靠友、借宅入住,通過這三種方式努力減少在帳篷裏過冬的群眾數量。但一些群眾因為新建小區內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不齊全,生活不便或者還需要等到明年開春裝修等原因還不能入住新居,面對已經到來的冬天,這些仍要在帳篷裏堅守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做好過冬的準備了嗎?

    記者:你們這個轄區裏邊還有多少戶在帳篷裏住?

    尕松達哇(青海省玉樹縣民主村建委會 主任):600多戶。

    尕松達哇是玉樹民主村建委會主任,這幾週他幾乎除了開會,就是到自己管轄的帳篷區查看消防隱患,高原乾燥,進入冬季以後防火就成為一件大事。

    記者:達哇,你跟她問什麼問題?

    尕松達哇:我説這個白天人如果不住帳篷的話就儘量少加火,因為這個沒人看的話容易發生火災。

    47歲的巴桑旦周和三家親戚,一共14口人,住在賽馬場中心的帳篷安置區。地震過後,很多人像巴桑旦周家一樣,雖然住在帳篷裏,但生活和工作一如既往,這天巴桑旦周剛好要開車去看看自己家的新房,他的房子就在中建援建的新建路一帶,這些新建的房子都是國家免費提供,屬於統規自建。

    記者:什麼時候開始去你們家丈量規劃?

    巴桑旦周:去年,去年7月份之後,不是給我們蓋新房子嗎,我們那一帶都是統規自建,反正就是80平方,你怎麼要求他們就(怎麼建)。

    記者:這是您的家?

    巴桑旦周:這是我的家。現在這個房子,這個是小臥室,我準備給兒子的房子,就是一家人分工吧,我們睡那面,我們倆的臥室。這是我兒子睡的地方,小是小點,挺漂亮的,比較結實,有個安全感,現在我們都害怕了,漂亮不漂亮沒關係,主要有個安全感就行了。

    雖然國家規定統規自建的房子面積都是80平米,但可以根據每戶不同的要求來設計戶型,巴桑旦周的房子就是自己設計的。

    巴桑旦周:這都是我們自己規劃的。

    記者:自己規劃的?

    巴桑旦周:自己規劃的,他們施工的就(按照設計施工)。

    看過新家,巴桑旦周又帶我們來到他工作的玉樹州藏醫院,他在這裡工作了30年,從來沒想到自己的單位會被建得這麼氣勢恢宏,這家醫院在地震的時候挽回不少藏民的生命,災區重建醫院也和學校一樣享有優先權。

    記者:哇,修得真漂亮。

    巴桑旦周:這是我們的藏醫院,多漂亮。

    記者:這個是第一批工程。

    巴桑旦周:第一批工程完成的,一個是州民族中學,一個是玉樹州藏醫院,其它單位可能一般第一批少得很,現在主要是醫院和學校是主要建設的。

    通常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巴桑旦周在上班,家裏的事情就由大姐和二姐來打理,這會兒她們開始準備一家人的晚飯了。

    同期:今天晚上要做多少個人的飯?

    同期:六七個人

    同期:六七個人啊。

    太陽一落,玉樹的氣溫就會驟降,賽馬場的帳篷區裏炊煙四起,每天傍晚十分,才仁多丁都要和小舅一起去打水,這個自來水口是附近一大片帳篷區的居民共用的取水源,經過一年半的配套和改造。現在像賽馬場這樣集中的安置區水電供應都不是問題,生活起來反倒比新蓋起來的房子更方便。

    記者:這個水是什麼水?井水還是自來水?

    才仁多丁:自來水,不是井水。

    記者:那你們吃飯還有洗衣服,像洗澡這些都用這個水嗎?

    才仁多丁:不是,洗澡的話到……

    記者:其它的地方?有專門洗澡的地方?

    才仁多丁:就是。

    記者:這個水是專門用來吃的?

    才仁多丁:就是吃的。

    晚上五六點鐘,在公安局上班的外甥女回來了,這一年多的時間,每天晚上大家都在一起吃飯。

    記者:每天的伙食費大概要多少錢呢?

    巴桑旦周:現在看的話四五十塊錢吧,可能。如果肉放多一點的話,一天就要七八十,有時候一百也超了,一般都是四五十元。

    現在很多家庭也和巴桑旦周做出一樣的選擇,在棉帳篷裏再過上一冬,因為房子雖然建好了,可他們還想晾一晾新房子,等明年春天把內部裝修好再入住,考慮到災後群眾收入減少,生活費用開支大等因素,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建議,繼去年每人補助過冬取暖費之後,今年繼續對災區19.8萬災民發放過冬取暖補助,每人810元。

    記者:整個重建過程中,它不單單是我想是這種蓋房子、修馬路,那些在這種帳篷中,在親戚朋友家住的那些人,他們的日子要一天天過,所以他們的這個民生保障怎麼來進行?因為他們在地震中可能已經失去了更多。

    王令浚:可以説以人為本的國家理念,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得到了全面體現,在抗震救災中,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救治傷員,第一時間安置群眾,在重建過程中,我們以最先的時序來安排民生,就是涉及到民生的建設項目是擺在最前面的,尤其是你説到的今年冬天要來了,我們還有一部分農牧民、城鎮居民,由於各種原因不能搬進新居,還在帳篷裏,我們省裏很早就做了過冬的安排,能搬新居的儘量動員他們,搬進新居,住進新房,不能搬進新居的,我們也有去年的經驗,把臨時帳篷的安置點的水、電、路、文化等等這些設施繼續做好,通過這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我們今年還在帳篷裏面過冬的農牧民和群眾過一個安全的冬天、溫暖的冬天。

    記者:可以説現在進入了攻堅階段,那是不是説我們最難的,重建的部分,重建的任務已經過去了,還是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令浚:應該講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我想用一句話説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等到明年4月份天氣一暖和,可以説萬事俱備,就可以全面開工,加緊進度,應該講一個社會主義新玉樹的框架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新校園、新家園已經觸目可及。

熱詞:

  • 新聞調查
  • 再訪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