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智造”服裝走上國際舞臺 中國元素成亮點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8日 0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青年時尚節”頒獎現場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吳海燕曾被迫買下一件質量有瑕疵、設計也很普通的所謂國際大牌上衣,標價9998元。

  那是在一次觀摩課上,吳海燕的一名學生,手裏的筆無意中在某國際品牌的黑色衣服上劃了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嚴厲訓斥了那個學生,並要求學生買下那件上裝。這個學生被嚇哭了。吳海燕買下了那件衣服後仔細一看,衣服還另有瑕疵。“水平一般的設計和低劣的服裝質量,也能賣近萬元?我們中國品牌的服裝質量、設計難道還不如它?”吳海燕問道。

  近年來,隨著各種“中國製造”的産品走向世界,服裝界也從未停止過討論:中國什麼時候能有自己的迪奧、香奈兒?

  2011年10月底,由中國青年報和團寧波市委等機構共同承辦的“先鋒杯”中國青年服裝設計大賽決賽在寧波舉行。作為評委,吳海燕審看了幾百套來自全國的參賽作品。在她看來,“中國青年設計師的設計水準,絕不比外國的同齡人差。”她認為,中國“智造”的服裝正走上國際舞臺。

“中國元素”能否成為敲門磚

  著名設計師約翰加裏亞諾1997年為一家國際知名奢侈品牌設計的一款紅色旗袍,在當時被認為是運用“中國元素”的經典。那麼,“中國元素”能否成為中國“智造”服裝未來走向世界的“敲門磚”?又有多少買家願意掏錢為“中國元素”埋單?

  在本屆中國青年服裝設計大賽中,青年設計師們也將目光聚焦在了“中國元素”上。編鐘、剪紙、烽火臺、中國茶、佛像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被參賽選手們一一挖掘,嫁接到服飾設計中,成為的亮點。

  大三學生楊超的作品《浮生若茶》獲得本屆大賽的銅獎。他設計的5套服裝以茶色和淺灰色色調為主,特意選用了羊絨、棉麻等柔軟輕薄的材料來寓意沏茶時的起伏,“就好像人生的境遇,與沏茶時的意境是一樣的。”

  楊超覺得,“中國元素”未必要在服飾設計中體現明顯的元素符號,比如做“中國茶”主題,不一定要把衣服做成“茶壺狀”或“茶杯狀”來凸顯中國、凸顯前衛,而是應該傳遞一種淡雅與寧靜的“中國氣質”。

  大賽評委、英國考文垂大學時裝設計系主任安穆爾阿德對青年設計師應用“中國元素”的能力大為讚賞,她給所有參賽選手都打了9分以上的高分。“中國的青年設計師水平與英國的差不多,而且他們對‘中國元素’有獨特的理解。”

  安穆爾阿德也很喜歡把“中國元素”融入服裝中。她説,現在很多國際大牌服裝公司都有中國青年設計師的身影,“他們的設計能力一點不比其他國家的設計師差,東西融合做得更有意味。”

中國的,未必就是“沉重”的

  比賽中,一些參賽選手對於如何適當地運用“中國元素”充滿困惑。

  當茶色與灰色搭配的系列服飾出現在T臺上,鮮有觀眾叫好。寧波紡織服裝學院一名專程趕來看設計師“秀”的學生説,“這個色調太重了,我不喜歡,年輕人應該穿得鮮亮一些、酷一些。”

  參賽設計師楊超的困惑隨之而來,“走中國元素的設計路子,可能風格比較簡約,色彩有些暗,而年輕人穿衣都喜歡標新立異,簡約的風格怎麼迎合年輕人?當時尚遇到‘中國元素’該怎麼辦?”

  金獎獲得者、大三學生王鑫沒想到,自己設計的那套以編鐘為靈感的咖啡色作品,居然拿到了金獎。

  評委眼中,恰恰是那些沒有刻意標榜“前衛”造型、沒有簡單追逐撞色潮流、沒有拙劣凸顯“中國元素”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所謂‘中國元素’,不是除了黃土地,就是中國結、盤扣、唐裝、長城、故宮、絲綢、大寬袖。”中華紅幫研究所所長、紅幫第七代傳人戚柏軍有著15年的男式服裝設計、打版、製衣經驗。他認為,“中國元素”最佳的運用方式是“寫意”,而非“寫實”,“要有更深的意境和思考,比如中山裝,為什麼選用灰色,其實是對當時灰暗社會的諷刺。”

  戚柏軍更看重“中國元素”在細節上和意境上的體現,比如皮衣上的古式鉚釘、衣物上的“麻”材料、衣襟上的雙層布料、整體設計風格的“風花雪月”等等。

  “同樣一件從古墓裏挖掘出來的漢代服飾,為什麼收藏家們趨之若鶩,而青年學生卻乎對此毫無興趣?”吳海燕老師強調,要把握“尺度”並“活化”古老的中國元素。

  她主張將“中國元素”“打散”之後再用,“大面積使用‘中國元素’,反而不好看。”

很多人倒在“技能”上

  採訪中,記者發現,專家們對於參賽設計師的服裝設計水平均持肯定態度,個別具有海外遊學經驗的專家甚至認為,僅就設計水平而言,我國青年設計師的水準與國外同齡人不相上下,甚至更佳。

  但學校“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缺陷,或將制約部分青年設計師的發展。

  “很多人會倒在‘技能’上。”畢業多年的服裝設計師夏鵬詳述了一名青年設計師畢業後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發展難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技術”。

  一些學校大學四年只教學生怎麼“設計”,卻很少教會學生怎樣打版、製衣,這種“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弊端畢露。

  “一個設計師,好不容易設計出一款衣服,製版師傅説做不出來,或者做出來了漫天要價。”夏鵬説,這種情況下,那些不懂製衣的設計師就會被“架在烤爐上”,“老闆要的是價廉物美的設計,而設計師自己不懂製衣,找不到降低製作成本的突破口,最後産品上了訂貨會,卻沒人買。”

  夏鵬見過不少才華橫溢的青年設計師校友栽在“技能”上。他們有的轉行做了別的工作,有的畢業後自費再去學打版、製衣。

  紅幫傳人戚柏軍收到過很多青年設計師的信,熱情洋溢地要學打版、練製衣。但兩三百名徒弟中,能堅持到底的,留到最後的,只有一兩名。大多數人學兩個月就耐不住了,“做設計的基礎是有手藝好,手藝應該是必修課才對。”

  長期從事服裝設計教學工作的吳海燕老師把一個“大師級”設計師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學校學習基本知識,包括製衣和設計兩個層面;二是在企業歷練至少3年,鍛鍊其成為“全能型”選手;三是文化、創意上的再提升,助其成為“大師”。

中國“智造”急需更成熟的産業環境

  一個阻礙中國“智造”産品邁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是優秀的設計師與有志於“做大做強”的服裝企業對不上號。這也是吳海燕老師多年來始終堅持參加評審中國青年服裝設計大賽的主要原因,她希望“通過比賽,能把好的青年設計師推出去。”

  本屆大賽的承辦單位——團寧波市委特地為25名決賽入圍選手創造了一個進入“設計師人才庫”的機會。未來,他們可以通過人才庫找到適合自己的設計崗位。

  吳海燕介紹,除了每年舉辦青年設計師比賽外,還有一個“服飾創意園”的方法可以一試。

  在英國訪問時她看到,那裏的“服飾創意園”為各個創業階段的青年設計師提供各類細分服務。比如大學生,他們可以在週六、週日到創意園外免費擺地攤,展示並售賣自己設計、製作的成衣;有才華的畢業生,可以入駐創意園,享受一系列的“孵化服務”。創意園會為大學生尋找金融投資,長期關注其在設計能力上的成長,為其提供培訓。

  有些現象令人不解:為什麼中國一流城市的、一流街區的、一流商場的、一流櫃臺總是留給了國外品牌?

  吳海燕看不慣這樣的做法,她認為“應該守住自己的門口”,她建議建立一套較為完備的“中國文化預警系統”,“舉個例子,愛馬仕的手工活兒是‘絕活兒’,流傳了多少年都沒有中斷,所以它的産品附加值極高;那我們中國服飾界的‘絕活兒’呢?有多少流傳了下來?又有多少即將失傳?”

熱詞:

  • 中國
  • 服裝
  • 國際舞臺
  • 中國元素
  • 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