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學者稱南京文化起源清涼山 遺憾遺址建保齡球館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6日 03: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早年清涼山全景。


掃葉樓舊貌。

  開欄語 南京悠久的歷史為現代人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文明財富,但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對它的過去是否都了解,對它的文明是否都能保護和傳承?讓我們帶你從歷史的細節和瑣碎裏,去發掘南京的氣質和標簽;從宏觀的視野和節點中,去重讀南京驚心動魄和波瀾壯闊的史詩,從中發現和記錄它承載著的文明肇始、復興繁盛的軌跡和使命。編 者

  近日,不少關心南京歷史遺跡保護的西祠網友,在清涼山成立了“清涼雅集社”,並邀請了各路學者到現場,就“清涼山文化”發表看法,讓網友們一飽耳福。首次活動不論是預告帖,還是現場報道帖,都引來了大量網友的關注。現場學者和網友觀點各異,但大家有一點是共同的:希望通過這個討論引起各界對“清涼山文化”的關注,對相關的一些歷史遺跡進行保護,避免它們日漸式微以至消亡。

  學者觀點

  清涼山是南京文化起源

  受訪人物:南京市作協副主席 薛冰

  以薛冰為代表的學者,提出“清涼山文化是南京文化的起源”,曾在幾年前叫板主流的“秦淮河文化代表論”,並對歷史資料和現存遺跡進行了詳細考證。薛冰是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散文隨筆、學術專著三十余種,對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尤為關注,出版《南京城市史》、《消逝的南京風景》等。

  觀點1

  南京建城就在清涼山

  薛冰告訴大家,“清涼山文化是南京文化的起源,首先是因為南京建城于清涼山”。據史料記載,南京的建城史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楚國“金陵邑”,當時取名“石頭城”。之後産生的南京的第一個行政建制東吳,也是在“金陵邑”遺址上修建的。

  據記載,南京建城所在的“石頭城”,就在清涼山一帶。清涼山西麓的鬼臉城上,至今仍能找到當年建城的遺跡。薛冰解釋説,當時取名“石頭城”,主要是因為城墻建在當時的石頭山上。

  觀點2

  新街口廣州路都是其支脈

  “現在,人們説起清涼山,往往會認為指的是清涼山公園一帶。而實際上,清涼山的範圍很大”。薛冰説,據《博山誌》記載,清涼山有兩個支脈,其範圍北到鬼禦堂,南到新街口,東到廣州路,西至長江。

  另外,明朝修城墻時,把原來的石頭城拆掉了,留下了一個“漢西門”(現漢中門廣場附近)。漢西門在明代叫石城門,就是因為它正對著石頭城。而在漢西門向北一公里左右,明代政府新建了一個城門,也就是現在的“清涼門”。

  薛冰經過考證發現,“清涼山文化”貫穿南京歷史,涉及的遺跡主要包括三大塊。首先是自然景觀,除了外秦淮河、清涼山、五台山,還有建於三國時的烏龍潭,可謂山水交融。其二是歷史景觀,有建於東吳的石頭城、建於明代的清涼門。其三是精英文化遺址,有諸葛亮駐馬坡遺址,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顏魯公祠,有桐城派大家方苞家族的“教忠祠”,有思想家魏源故居,其“精英文化”影響深遠。尤其在龍蟠裏,有江南圖書館(陶風樓),是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是今天南京圖書館的前身。而距離現在最近的金陵女子大學、金陵中學建築群,也都在清涼山一帶的軸線上。

  不同意見

  南京文化並非單一源頭

  受訪人物:南京地方誌辦公室研究員 吳小鐵

  南京地方誌辦公室研究員吳小鐵也參加了這次活動,他首先肯定了學者和業界對清涼山文化所作的研究,盛讚這是對南京文化傳承的重要貢獻。不過,他並不贊同簡單地將南京文化的源頭,歸根于某個單一方面。

  觀點1

  清涼山文化僅為重要一脈

  “在南京歷史發展長河中,清涼山文化只是其中的重要一脈,如果將之列為源頭,有失全面”。吳小鐵表示,南京文化是綜合因素作用下的自然積累,其中既有精英文化,也有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

  就拿秦淮文化來説,很多人認為那是較低層次的市井文化。但這樣的認識,顯然只看到了所謂青樓文化中簡單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其中的深層淵源。

  秦淮河邊的江南貢院,一直是科舉的重要場所,明代後期實行“兩都制”,南京有一套完備的中央行政機構,但有名無實,遠離北京的政治中心。至明朝末年,國之大廈將傾,這些都導致政客、文人們的一種末日情懷,加之科舉考試的壓力,青樓鼎盛也就不難理解,甚至連禮部侍郎錢謙益都是青樓的常客。

  一大批文人騷客在秦淮河畔遣懷消愁之餘,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産生的影響也很深遠,這些難道沒有精英的成分?而在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第一個恢復的就是貢院和青樓,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説明,當時的社會確實需要它們。

  觀點2

  “誰是正宗”不能以偏概全

  吳小鐵説,要論歷史之悠久、源流之綿長,鍾山文化更是重要一極。所以説,無論以哪個源頭作為南京文化的正宗,似乎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南京博物院前院長梁白泉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南京自古就被冠以‘虎踞龍蟠’的文化特徵,到了新時期,我們能否用簡單的話來重新詮釋?”這給我們當代人出了一道課題。這個課題至今也沒有完美答案。

  “我個人認為,文化的形成,是漫長的歷史過程,是人的活動在城市留下的足印。其影響絕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流派就能改變的。“

  吳小鐵説,即使是某個人、某個流派,也有很多方面的影響,有十分複雜的多面性。正如豪放派詞人蘇東坡,既有代表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也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感傷。所以,如果論及南京文化的傳承,絕不能從某一方面去簡單詮釋。我們現代人更要全面地傳承南京文明。

  網友聲音

  傳承好南京文化才是首要任務

  遺憾

  袁枚墓遺址上建了保齡球館

  從專家提供的情況來看,與清涼山文化有關的遺跡,不少遭到了破壞,有的甚至消亡了。宋朝有位清官叫方義夫,罷官回家後一點財物也沒有,只有個夫差隨從,後人為他在清涼山建了個祠堂。該祠堂于八十年代被拆,現址為一個餐館。

  乾隆年間的大詩人袁枚在清涼山生活多年,墓也在清涼山的百步坡。百步坡得名于清涼山的一個小山坡,從下至上要走一百步。袁枚墓在七十年代因修建體育館時被拆,現址為保齡球館。

  “我們希望能做一些實際的事情,推動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金陵辟邪表示,隨著南京河西新城的建設與發展,清涼山一帶漸漸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僅存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是急需保護起來。

  近年來,由於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清涼山文化有關的遺跡越來越受到重視。記者剛剛從南京建設部門得知,魏源故居已修繕完畢,並移交給了文化部門。

  呼籲

  從爭論中了解南京文化

  “我們搞這個社團,集中了所有熱愛南京文化、希望了解南京文化的人,讓大家更加懂南京”。發起這個活動的是西祠“愛心之旅”版主金陵辟邪,他告訴記者,南京不僅遺存著6000年來的歷史文化,還有保持著“六朝余韻”的人們。他們或是“老南京”,或是被南京文化浸潤“壞”了的外鄉人。“我們是南京文化精神的血脈繼承者,共同建立這個社團,是為了探究歷史疑惑,然後做一些社會推廣活動”。

  “大家都很業餘,所以邀請各路專家來討論。我們不參與爭論,而是從這些專家的爭論中,獲得各個層面、各個角度不同的研究成果”。金陵辟邪説,“清涼雅集”是一個業餘南京歷史文化愛好小組,希望能在結合個人興趣和社會效用的基礎上,把“清涼雅集社”辦成傳承文明的精神平臺。

熱詞:

  • 魏源故居
  • 文化的起源
  • 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