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煉油業為何“冰火兩重天”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4日 05: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生産中的中國石化廣州分公司(廣州石化)工廠。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攝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發佈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兩大油企凈利潤超過1600億元,但煉油業務卻繼續出現鉅額虧損,共虧損646.39億元。

  而石化雙雄煉油巨虧的同時,許多地方煉油企業卻擔心無油可煉。

  如果煉油業務賠錢,為何地方煉廠翹首以待?如果煉油業務是塊“肥肉”,為何石化雙雄又頻頻叫苦?

  一邊巨虧600多億元,一邊近9000萬噸産能閒置

  對於今年前三季度的虧損,中石油稱是“受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及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控力度加強影響”,中石化解釋説是“煉油廠到廠原油成本比較高”。

  而國家發改委發佈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國內煉油行業累計虧損18.4億元——雖然統計時段和口徑有差別,但兩個數據之間的巨大差異讓人不免疑惑。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産能約佔國內全行業的80%,此外還有60多家地方煉油企業。

  “我們只要有油可煉就會有盈利,無非是盈利多少的問題。”山東東營一家煉油廠的負責人説,“我們煉的是品質差的燃料油,比煉原油成本高很多,還能不虧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為什麼會虧損,我也不大明白。”這位負責人説。

  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統計,目前我國地方煉油廠有約1.3億噸煉油能力,但每年煉油僅約4000萬噸,近9000萬噸産能被浪費。

  石化雙雄掌控採貿煉售,地方煉廠夾縫中求生存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等業內專家指出,當前石油業從上遊的原油開採和進口,到中游的煉化,再到下游的成品油銷售,石化雙雄都牢牢掌握了主導權,民營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民營企業難以獲得國內的油氣開採權,也沒有進口原油的自主權。據業內人士介紹,石化雙雄每年統一配給地方煉廠的原油僅179萬噸。當前地方煉廠最主要的油源是燃料油——即原油在煉廠加工過程中的一種渣油,可以提煉出部分成品油,但成本比原油提煉高得多。

  “用燃料油煉油成本比用原油的成本每噸高出約1300元。”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秘書長馬莉説。

  呼籲公平競爭,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石油行業集中度太高,嚴重影響市場公平競爭。”多位地方煉廠負責人對記者説,“現在最期待的就是能落實國務院去年5月出臺的‘新三十六條’,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看待,為民間資本營造更廣的市場空間。”

  韓曉平建議,國家應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在境外開採原油,調整石油進口政策,適當放開對民營企業進口原油流向的限制。“這有利於增加國內的成品油供給,促進市場競爭,也有利於維護我國的能源安全。”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要求2013年淘汰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而據息旺能源統計,我國大部分地方煉廠的總煉油能力在200萬噸/年以下,近80%的地方煉廠面臨淘汰,屆時煉油業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高。

  “部分企業裝置技術落後,污染嚴重而且耗能較大,油品質量達不到國標品質。”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説,“但有關部門應該給煉廠規定合適的技術、環保標準,而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小煉廠都關掉。”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熱詞:

  • 煉廠
  • 冰火兩重天
  • 煉油業
  • 姚達明
  • 油氣商會
  • 境外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