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吹響中華文化復興的號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解讀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9日 15: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來,中國共産黨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也是繼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後,決策層再一次集中探討文化課題。

  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工作,發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動員令。

  此次會議究竟有著怎樣的戰略部署和政治意義?專家對其進行了深刻解讀。

  ▌彰顯良好政治生態和中國形象

  十七屆六中全會聚焦文化體制改革意義重大,非常及時,彰顯了黨的優良政治生態和中國形象。

  十七屆六中全會到十八大之前還有一個換屆的時期,圍繞換屆之前有若干的主題,六中全會把文化作為主題是應該且十分必要的。為什麼這樣講呢?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要建設得好,才能走得下去,才能為人們所接受。換言之,人們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在於這個名字,而在於它是否做得好。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不能關起門來,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幹什麼。一定要是沒有窗,沒有門,大家一起看,一起參與。

  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産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要求。文化産業的發展不僅具有市場經營性,而且還應該有導向性。既要有市場,還要有導向,於是必須有體制改革。

  從根本上講,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産業發展中的一個規制問題,一個底線問題。我們説黨要管黨,要反腐敗,如果不反腐敗,就會亡黨亡國;但是不講文化會亡種,因為文化是人的習慣,習慣沒有了,人就隨意了,這個種存在不存在也就無所謂了。

  因此,無論從黨自身的政治形象,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角度,還是從人類發展的角度,文化問題必須天天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意義極其重大,非常及時。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津)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綱領

  全會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勢與任務,深入總結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實踐與經驗,鮮明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工作,發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動員令。

  全會的決定,思想深刻、旗幟鮮明、內容豐富、與時俱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實踐性,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建設新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綱領。

  文化是一個政黨和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全會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格局中的戰略定位,進一步確立和強化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責任擔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目標。

  (文化部文化産業司司長劉玉珠)

  ▌文化復興是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標誌

  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公報》對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的闡釋,這不僅鼓舞人心,也體現了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文化復興是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標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次會議不僅吹響了文化復興的號角,同時也吹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

  六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文化自覺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標誌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現代文化戰略的制定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共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

  ▌建設“文化強國”具有兩重背景五個標準

  中央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具有兩重背景。

  從國內層面看,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我們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不僅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包括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繁榮、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健康等目標。

  從國際背景來説,當前面臨國際經濟危機二次探底,中國在經濟危機當中一花獨秀並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我們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的同時,軟實力發展還不夠,特別是在國際金融體制改革、面臨國際秩序重建當中,我們發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中華文化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當中單向思維、個人主義等缺陷,通過發揮我們的軟實力在國際經濟新秩序構建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從而為克服金融危機做出更大的貢獻。

  “文化強國”應該有五個標準來衡量。

  一是文化、藝術、哲學、社會科學高度繁榮,形成一批有世界影響力、廣泛傳播的文化藝術精品、作品和節目,而且這些作品不斷涌現。

  二是文化産業的規模大幅提升,文化企業的競爭力大幅提高,文化企業的經濟規模應該佔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産業集團,在世界文化産業發展中起到引領作用。

  三是文化人才輩出、濟濟一堂,涌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大師,形成有中國風格、國際表達的文化藝術流派、學派,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發展局面。

  四是文化版權貿易由凈進口變為凈出口,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世界文化貿易當中發揮主導作用。

  五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幅提高,能夠提出引領國際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的議題,在構建國際新秩序當中發揮作用。目前的國際議題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中國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後,應該在議題的提出方面佔據重要地位,發揮更多積極的作用。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原國家發改委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齊勇鋒)

  ▌建設文化強國是對國內外的一個宣示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對國內外的一個宣示,引導我們要重視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全會對提出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的新局面。我國的文化創造和創新,實際上跟以前相比起來,我們在繁榮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産業方面,包括文化市場的體制機制建設,還是需要動員更多的力量來做的。

  全會的一個亮點,就是把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從文化體制改革的角度來講,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推動文化創造力的提升,工作的重點會從過去的體制機制改革轉向怎樣創造更豐富的文化産品,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全會提出構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全會在文化産業方面,提出了以市場配置資源,重視民營企業,要構建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

  現在,我們不僅要重視國有文化企業,還要重視民營文化企業,重視各種民間和政府的各種資源,發揮它們的功能和創造力。關於文化産業的發展,全會對市場配置資源、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現代文化産業體系等方面有非常多的表述。文化産業發展這個領域,全會中講得更具體、更深入了。

  (文化部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文化人才培養要多管齊下兼容並蓄

  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在全面發展之後,對文化人才的需求量特別巨大,這就提出了幾個新的問題。

  一是對文化人才的培養,要堅持多管齊下、多元發展。除國民學歷教育之外,還應更多地調動社會積極性,從不同層面培養文化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二是對文化人才的培養,要堅持兼容並蓄。對有一技之長的、從海外回國的人員,要用事業留人,要善待他們。為更好地滿足文化産業和文化事業的需要,對一些已經在行業中取得學歷教育資格的人才,應當開展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同時,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應當擔負起中下端、也是需求量最多的文化人才的培養。

  三是在人才培養當中,還應對起到領軍作用的骨幹人才進行超常規和跨越式的培養,使其對國際前沿動態,以及國內目前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前沿瞭如指掌。對領軍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靠學校,也不能僅僅靠實踐,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實踐鍛鍊的有機結合。

 

熱詞:

  • 六中全會
  • 文化體制改革
  • 文化人才